欧美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_欧美日韩午夜_欧美网站一区二区_激情小说综合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理解春節文化,才能更好認識我們的民族 ——訪作家、學者馮驥才
來源:文藝報 |  路斐斐  2024年12月16日10:08

“春節是最具中華文化特性的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的偉大文化創造與最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熟悉和認知中國人最直接的文化窗口,最能體現中國人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情感。”12月4日,春節申遺成功的消息傳來,作家、學者馮驥才30多年來一直志愿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弘揚工作,是春節申遺發起者之一,對此他感到無比興奮。在他看來,春節成為“人類的瑰寶”,不僅使全體中華兒女的希望成為現實,也一定會有助于外國朋友對中國的認知與友好,增添中華民族自身的文化自信與凝聚力,深化春節文化的傳承。

“中國人祖祖輩輩都過年,但‘春節’這個叫法卻是一百多年前才有。”馮驥才說,1912年,民國政府推行公歷,把公歷1月1日定為新年的第一天,但老百姓還是習慣按照舊歷過年,把農歷正月初一稱作“春節”,究其原因,還在于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的春節文化的強大凝聚力。春節時處大自然四季周而往復的節點,也是生活階段性的起點,是未來一年生活的象征。幾千年來,中國人站在大自然生命的節點上,面對一個輪回的結束與又一個輪回的開始,心中的寄寓與祈望來得異常深切,民族特有的情懷也分外張揚。而這種強烈的、理想的、熱情的希望、夢想與期待,也逐漸形成了中國人特有的年節文化,并以此把中華大地變成了凝聚中華民族的巨大情感磁場,煥發出無比強勁的情感力量、文化力量。

“只有從文化上、精神上去理解春節文化,才能更好認識我們的民族。”馮驥才認為,節日的本質就是人們的精神生活。在中國,所有民俗節日都蘊含著情感的表達,而春節尤其是一個理想化的節日,它飽含著中國人對幸福生活強烈的渴望與夢想,是文化含金量最高的節日。比如人們對幸福、平安、和睦、健康、圓滿,以及家庭團圓的理想,對祥和、豐收、平安、富貴等人們生活最切實的愿望,也傳達了中國人對過往生活的一種留戀、追溯與享受。春節的主題經過全民族的共同創造與認定,約定俗成,成為年俗。比如春節回家過年就滿足了中國人渴望團圓的情感需要,形成了磅礴的春運現象。還有團圓飯、拜年等千百年來中華民族集體創造并衍傳至今的一系列民俗,都表達與宣泄了中國人心中的親情、鄉情與懷舊之情。“年俗表達了中華民族集體的精神情感,一年一度增強著民族自我的親和力與凝聚力,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之一。”

為更好地傳承弘揚春節文化,馮驥才曾提出了關于“春節除夕放假”的提案并得到了國家的采納;作為作家,多年來他還寫了許多關于春節的散文、小說以及對春節價值進行思辨的文章,主編了普及性讀物《我們的節日·春節》,并在大學培養了許多研究春節文化與藝術的研究生,等等。為保護古老的年畫藝術,他進行了為期十年的年畫普查,建立了中國木版年畫數據庫和研究中心,完成了重要年畫產地檔案的采集和編制,還創造性地舉辦過國際性年畫節,邀請全國各年畫產地的代表參展并進行學術研討,讓被時間埋沒的藝術重新煥發出新的光芒。年畫節上,觀眾不僅能了解木版年畫復雜精湛的技藝,節展期間,中幡、風箏魏、捏粉、書春、劉海風葫蘆、石頭門檻素包、面具劉、桂發祥麻花、欒記糖畫、玉豐泰絨紙花等津地傳統民間文藝,以及津沽特有的戲園文化也得到了精彩完整的呈現,帶動起天津各縣紛紛復蘇自己的年俗節目。有人問起馮驥才,做文化保護工作的動力來自哪里,他回答說:“是作家的情懷。在作家眼里,民間文化就是人民美好的精神生活及其情感表達方式”。

近年來,“年味兒淡化”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馮驥才對此也多次公開表達他的思考與建議。他認為,年味兒淡薄的原因一是外來文化和流行文化的沖擊,二是生活方式多樣化,很多人不愿再遵循繁縟習俗,三是現代人缺少對“年文化”的充分了解和認知。在他看來,當一種生活成為過去,它遺留的風俗就從生活方式變為了文化方式,從物質載體變成了精神載體,而“一個民族最純粹的文化,往往就活生生地保留在風俗中”,因此我們更應審慎系統地對待與保護春節文化。

“每一次過年,都是一次民族文化的大發揚、一次民族情結的加深,也是民族親和力的自我加強。”馮驥才表示,今后將進一步致力于宣傳春節的意義和價值的工作,促使全民更加自覺地做春節文化遺產的主人,讓全社會自覺成為傳統節日的傳承人。在深化春節文化的傳承與節日幸福感方面,他建議政府可進一步鼓勵社區、單位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營造“年”的氛圍;知識界也應大力保護和支持民間保持活態的各類年俗,在節日里弘揚節日、體驗傳統文化并努力創造新的節日文化。同時,我們還要更加重視在學校教育中增加以春節為代表的傳統節日文化內容,讓傳統進入孩子的情感、心靈與記憶,激發全社會共同努力構建當代年俗系統,促進傳統科學地融入當代生活,使春節文化濃郁、美滿、充滿魅力地傳衍下去,讓春節這一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奇葩永久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