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簡史》:讓文明的薪火燭照星空
文旅和假日經濟的興盛,點燃了公眾參觀博物館的熱情。博物館是文明的載體,承載著一個國家和地區文化傳播的重任。國際策展人李翔、一森的《博物館簡史》以理論探究結合實物照片的詮釋方式,詳解博物館從形態、館藏、展陳到職能等各方面的探索與演變,清晰還原出博物館200多年的發展軌跡。
作者以時間為線索,聚焦18至21世紀以來,世界博物館的發展遞進史,力圖從社會學、藝術史和人類學等多個視角,解析博物館在銘記歷史、傳承文化等方面所發揮的巨大作用,并就當下博物館所面臨的各種困境,分析具體原因,以期找到應對的辦法。
縱觀博物館的發展歷史,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一是18世紀中期到1914年的起源與探索期,二是1915年到20世紀50年代的發展與演變期,三是20世紀60年代至21世紀初的危機與展望期。第一階段,在近150年的時間里,許多原本私家性質的博物館,開始相繼向服務于社會的公共機構轉變。其中,英國和北美的一些博物館,在公眾化探索方面,儼然走在了時代的前列,并總結出為數不少的經驗。
歷史總在不斷的革新求變中向前發展,人類的文明軌跡、文化印痕,也總會被登記在冊、一一刻錄下來。博物館在這場潤物無聲的傳承中,當仁不讓地承擔起了賡續世界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伴隨著光陰的齒輪永不停歇地駛向文明的地帶,令人矚目的博物館歷史也開始進入到第二階段。這一時段,人類社會剛經歷過第一次世界戰爭,也進入經濟大蕭條之后的恢復生機期,人心思定,人們渴望和平。反思人類的過往,無論輝煌抑或平淡,博物館記錄和珍存歷史的作用,已越發變得價值千金。在此語境下,放眼全球,那種傳統意義上的填充式博物館,正被“大而全”和“專而精”相結合的博物館所取代。以往博物館在建筑空間、展出形式、收藏系統和公眾關系方面所擁有的優勢,正在這種新形式、新業態下,經受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好在一些有著良好歷史文化底蘊的博物館,及時地適合了這種轉變,它們在豐富和完善自身建設的同時,基本完成了職業化的探索,并為后繼的提質升級,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20世紀后半葉后現代主義的產生,以及經濟運作所帶來的嚴峻生存問題,不可避免地給為數不少的博物館帶來了諸多不穩定的因素。為了應對這種時代之變,時至今日,一些博物館已經在產業化、市場化和公共化方面完成了轉型。博物館在文化的傳承及保護方面,有著天然不可比擬的優勢,只要突出它的文化屬性和社會職能,就能在增強民族自尊和提升文化自信上,很好地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博物館業已成為旅游經濟的一部分,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齊頭并進的局面,并成為全社會都樂見的一種文化常態。
一部博物館的生成史,就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歷史。由最初的啟蒙精神,遷演到記錄歷史,再遞進到傳承文化,博物館發展的每一步都凝聚著人類的心血和智慧。讀這部作品,也提醒我們要珍視博物館的作用,讓文明的薪火燭照星空,在人們的用心傳承中,綻放出璀璨的光芒。
(《博物館簡史》李翔、一森/著,廣雅·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