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_欧美日韩午夜_欧美网站一区二区_激情小说综合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鄭風淑:將朝鮮族文學介紹給更多讀者是我翻譯的原動力
來源:中國作家網 | 鄭風淑 李英俊  2024年11月07日17:09

第十三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翻譯獎獲得者

鄭風淑(朝鮮族)

中國作家網:請談一談您為什么選擇翻譯《魏氏祠堂》這部作品。

鄭風淑:我多年從事文學工作,一直利用業余時間堅持文學創作和翻譯,對文學作品天然具有職業敏感。坦率說,我對翻譯哪些作品還是相當挑剔的。許連順是我國朝鮮族著名作家,多年來始終保持旺盛的創作熱情,并在多文體、多主題都作了有益嘗試,可以說是延邊文壇的常青樹。當我讀到她的長篇小說《魏氏祠堂》時,立馬感覺這是一部具有突破和創新的朝鮮語作品,隨即產生了將它盡快翻譯成漢語的沖動,以便讓更多的人得到閱讀的享受。最初,《魏氏祠堂》是在《延邊文學》連載,還沒有出版成書,我閱讀了三分之一,便當即決定聯系許連順,沒想到一拍即合,很快確定由我來翻譯《魏氏祠堂》。這也可以說是緣分吧,對翻譯者來說,在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作家作品,可遇不可求。

在我看來,《魏氏祠堂》是許連順文學創作的又一次突破。首先是主題的突破,她跳出延邊風土人情的舒適圈,把眼光轉向中國內地更廣闊的空間,邁出走向朝鮮族文學與中華文化融合的腳步。這部長篇小說以中國社會為大背景,以魏氏家族的悲歡離合為主線,將江西一帶獨特的祠堂文化、風土人情與朝鮮族風俗巧妙映照,將傳統的家族婚姻倫理道德與現代生活的人情冷暖具象呈現,既有老輩人的酸甜苦辣又有現代青年的困惑焦慮,隱喻揭示人性晦暗的同時又給予人希望的光芒,著實讓我嘆為觀止。

當然還有創作方式和敘事手法的突破。許連順吸收了現代文學的創作技術,明線暗線相互交織,卻絲毫不亂,懸念叢生的故事演繹、跌宕起伏的情節推進、“蒙太奇”式的鏡頭切換,都令人驚艷。《魏氏祠堂》的語言表達準確,簡潔明快,鮮活有力,趣味橫生,既引人入勝又不拖泥帶水,畫面感十足,讓人拍案叫絕。

中國作家網:作為少數民族作家,本民族歷史文化給您的文學翻譯工作怎樣的滋養?

鄭風淑:朝鮮族是中國56個民族的一員,朝鮮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百花園中的璀璨之花。朝鮮族素有“白衣民族”之稱,勤勞勇敢,淳樸善良,崇禮尚教,孝老敬親。朝鮮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文學藝術具有較高發展水平,特別是朝鮮族文學,有民謠、傳說、故事、盤索里等多種形式。朝鮮族文學最早起源于勞動歌謠,有漁歌、農歌、紡織歌,世態謠和時政謠等。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在詩歌、小說、散文、兒童文學、戲劇等領域,陸續出現了朝鮮族作家群和一批用朝鮮語創作的文學作品,這些記錄不同時代的文學作品,反映了在中國社會發展的大背景下,朝鮮族人民與各族人民并肩奮斗的光輝歷程,反映了勤勞勇敢的朝鮮族人民生產生活和社會實踐中的風雨歷程和酸甜苦辣,是中國朝鮮族發展史也是朝鮮族人民生活的文學史詩。這些作品都給予我深深的滋養和熏陶,也使我萌發了將朝鮮族文學作品翻譯成漢語的沖動,盡自己的努力將朝鮮族文學介紹給更多讀者,使更多的讀者了解和認識朝鮮族文學,欣賞不同的民族文化美學,達到文學共融共生。這也是我從事翻譯工作的原動力所在。

中國作家網:您是如何開始朝鮮族文學作品翻譯生涯的?翻譯過程中,最大的挑戰是什么?

鄭風淑:我從小在吉林長大,從幼兒園起學習漢語,小時候就非常喜歡看書,當時看書也不是在刻意培養文學素養,就是單純喜歡。初高中時因為上數學課偷看小說經常被批評,書還被沒收過,怕家人反對,晚上總是等家人睡下后,在被窩里拿手電筒照著偷看。參加工作以后,就很少接觸文學了。9年前,組織上安排我到文化單位工作,偶然的工作機會,我翻譯了《中國朝鮮族民俗圖》,才發現了自己這方面的特長,從此開始了文學創作和翻譯的道路。也是在翻譯的過程中,我發現,青少年時期的閱讀經歷的確滋養了我的生命,使我對文學的理解和對文學作品的審視都有自己的新的見解和認識,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有影響。“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可能這就是生活的奧妙吧。

在翻譯《魏氏祠堂》之前,除了《中國朝鮮族民俗圖》,我還翻譯過一些長篇和短篇小說,還獲得過《民族文學》年度翻譯獎,可以說,有一定的翻譯基礎。可接手《魏氏祠堂》,心里還是有些忐忑,最主要的困難就是時間問題。于是我給自己定下指標,每天下班后堅持保證2000字的翻譯量。起初有些不適應,經過一段時間后,我竟發現,翻譯成了緩解壓力、轉換腦筋的好辦法。多年來的業余時間,我都用在了翻譯工作和閱讀及創作上,精神世界簡單充實。還有,我擔心對作品的理解和把握不夠,在翻譯過程中心理壓力很大,畢竟翻譯是二次創作,《魏氏祠堂》是朝鮮語的優秀作品,轉換成漢語必須精準到位,既要保持作品的原汁原味,又要符合漢語表達習慣,這些都取決于譯者的責任心,以及對作品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有時,面對一句話、一個詞、一段敘述,找不到合適的譯法時,我會感到坐立不安。遇到這樣的情形,我都會主動與作者溝通,了解對方的創作思路和想法,與作者交流多了,難題也就迎刃而解,翻譯漸入佳境。要做好翻譯工作,歸根結底在于對作品懷有責任心以及對翻譯秉持敬畏之心。

中國作家網:您能分享一些朝鮮文翻譯的技巧或者方法嗎?在處理復雜的語法結構或方言時,您通常采取哪些策略?

鄭風淑:我的翻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說到翻譯風格,我個人一直堅持在“信、達、雅”的基礎上,力求文字簡煉準確。如果說翻譯方面我有優勢的話,那也是在朝譯漢方面,因為我從小讀的是標準漢語,表達可能會比母語是朝鮮語的譯者好一些。比如,我前幾年翻譯朝鮮族著名作家崔國哲先生的長篇小說《南大川》,如果用普通話翻譯,會埋沒掉作品中獨特的鄉土氣息,失去小說人物對話和個性的靈動感。經過思考,我決定用東北方言來譯,以保持作品的特色,受到了廣泛好評。再比如,在翻譯朝鮮文詩歌時,我采取了以詩譯詩的方式,并盡力參照漢語的格律詩或現代漢語詩歌押韻,我覺得這樣對保留詩歌的原貌具有很大作用,也就是保留詩歌的“詩性”。

中國作家網:您如何看待朝鮮文翻譯行業的未來?對于那些有志于從事朝鮮文翻譯的年輕人,您有什么建議?

鄭風淑:少數民族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需要更深度的融合發展。對于朝鮮族作家來說,讓文學創作“走出去”、走向更廣闊的世界,是最好的繼續發展之路。老一輩作家創作的朝鮮語作品,要積極地翻譯成漢語,甚至是英語或其他語言,才能走向全國乃至世界,呈現給更廣泛的讀者。年輕一代要勇于嘗試雙語創作,更好激發朝鮮族文學的生命力和傳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