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藝資源:網絡文學繁茂發展的根骨
當前,越來越多的網文創作者參酌中國古代文藝范本,尋覓傳統文藝中的世界觀元素納入小說文本建構,靈活化用傳統文藝作品中的人物與風物元素完成古今交融,在書寫中煥發出中國人民自古以來追求自由浪漫、關懷人類整體命運的文化精神,以一部部具有古典文藝審美韻味的作品,建構了廣闊的傳統文藝網文現場。
據筆者不完全統計,僅晉江文學城這一平臺,圍繞四大古典名著的延伸小說就有一萬余部、《聊齋志異》二創小說有六百余部、《山海經》二創小說有四百余部,其中不乏一些用心體悟、細致刻印出傳統文藝基因的優秀網文作品。它們生動地講述、織造出和諧淡逸的美學氣韻,拓展了我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讀解空間,吸引我們透過網絡文學這扇窗,去窺見妙趣琳瑯的傳統文藝圖景。
洪荒世界的綿延書寫
網絡玄幻小說常虛構一個魔族、妖族、人族并存的幻想世界,這一故事世界設定內在的思維方式和文化體系,可溯源到《山海經》等傳統文藝作品。
《山海經》中塑造了諸如洪荒、上古、昆侖等奇異世界觀,這些鐫刻著神秘基因和神話屬性的文化元素被網絡小說主動秉承,融入背景設定,尤其在網絡小說“古今”穿越的流行構架之下愈發受到歡迎,乃至衍生出“洪荒流”這一仙俠小說子類,有著極其完備的虛構世界元素,包含了一個完整的古典文藝神話體系。血紅的《巫神紀》在楔子中描摹了角色青龍穿越去大荒世界的奇景,《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唐七公子著)中的青丘狐白淺、鳳凰折顏、昆侖虛仙境等大量設定均源于《山海經》,《佛本是道》(夢入神機著)中也呈現出了現代社會與昆侖世界并行不悖的兩個時空。
“洪荒”指向遙遠而陌生的時空,人們無法親臨,因而對那個時空中所發生的一切都充滿了自由的想象。這既為網絡小說作者的創作釋放了汪洋恣肆的想象空間,又給讀者帶來了陌生化的審美體驗。網絡文學通過洪荒世界的綿延書寫,勾連起傳統文藝幻想世界與當下人文精神、現實生活之間的深層聯系,讓觀眾切身感受到傳統文藝所蘊含的極具張力的深厚底蘊。《我在星際重著山海經》(寒武紀著)評論區就有讀者直贊“里面包含的地理、神話和物種很吸引我,展示了那個時代獨特的地質,奇花異草和奇特的環境。”
人物風物的樣態迭變
傳統文藝作品中豐富的人物風物資源并非文化發展過程中一現即逝的曇花,其中大量歷史人物、神話英雄、珍奇走獸、奇花異草、地理山川等文化元素,早已化為民族性的精神符號,以歷久彌新的蘊藉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滋養著文學書寫,使得網絡文學中的神話描寫成為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
《山海經》中記載的夸父、后羿、大禹、愚公、精衛等許多英雄傳奇,均是中華民族精神中真、善、美的象征;《西游記》孫悟空早已成為勇氣與智慧的化身;《三國演義》中塑造的群體式英雄形象深入人心。這些傳統文藝作品中的神祇英雄,承載著中華民族歷來對英雄的膜拜崇敬、對理想的向往憧憬,能夠最深層次地觸動炎黃子孫的心靈情感,這也正是他們能夠流芳百世、熠熠生輝的重要原因。
網絡文學汲取神話傳說的文化精神營養,以全新書寫為我們重塑了精神的故土。在網絡文學創作者筆下,傳統文藝英雄人物的民族符號屬性不斷被捕捉、激活和弘揚,他們立足古典文化傳承神話精神和詩性智慧,任審美想象馳騁完成形象的再創造,帶給讀者一種熟悉而又充滿創造性意味的閱讀享受,展現出全新人物風貌和時代品相。
例如《曾許諾》(桐華著)中的所有人物都源于《山海經》的人物設定,乃至人物之間的族群關系也能看到《山海經》原典的影子。而《悟空傳》(今何在著)以時代文化邏輯重塑西游記里的人物形象,突破了神話形象的單一特征,通過消解神性淋漓盡致地表現神的“人性”,帶來了耳目一新的閱讀體驗。在作者筆下,這些神話人物不再如此不食人間煙火,而是與我們一樣有迷茫有痛苦的人,欲望、愛恨等凡俗情感在他們身上得到充分體現。
傳統文藝中的四時風物、服飾風俗也以跨越古今、縱橫交織的姿態,與網絡小說的創作交相輝映,將中華文化底蘊與生態文明之美融入網絡文學中,對小說的敘事節奏、情節推進、內涵延展進行靈活地引渡,構建出一幅視野遠闊的古典風物版圖。
《搜神記》(樹下野狐著)拓拔野、蚩尤在與太陽烏決斗中,戰敗之人需承受在巨樹“扶”上被啄食的痛苦,“扶”即《山海經》中的神木“扶桑”;《山海經密碼》(阿菩著)中主角使用杻木和籜草來防止毒火侵入的情節描摹,便是對《山海經》所述“杻木”和“籜”這兩種植物“可以已瞢”的延伸演繹;《山海經帶我去致富》(西西里晴空著)也提及古籍原作的草藥植物,形式新穎地書寫其在現代社會的食用價值和藥用價值,展現背后所蘊含的生活美學與地域文化。《霓裳釵影話紅樓》(瀟妃燕著)以服飾文化為切入點,詳細介紹了紅樓中的各種絲綢、緙絲、錦緞以及如雀金裘等名貴服飾,展現了清代服飾的豐富多樣和精致華美,為讀者打開了解讀《紅樓夢》、領略服飾文化的新視角。《一梭千載》(慈蓮笙著)在對宋韻服飾、茶道文化、禮儀風俗與飲食文化作出細致考證與描繪的基礎上,書寫出南宋風華。
這些推陳出新式的深掘,將其有陌生感的傳統文藝元素呈現出來,將小眾變大眾,令艱澀變通俗,引領我們重新認識傳統文藝資源,彌合讀者對歷史真實與藝術想象之間的錯位裂隙。
文藝精神的現世交融
網絡小說的故事世界總是充溢著豐沛的想象色彩,這與中國古典文藝始終蘊含著一種浪漫主義情感與美學傾向息息相關。“楚辭”開創中華美學的浪漫傳統;水墨畫以氣韻與意境追求精神內涵的共鳴,通過墨色的深淺,線條的粗細、剛柔等變化呈現出或飄逸或柔美或雄渾的浪漫主義美學氣息;古琴通過旋律和節奏的變化調節音色,以悠揚婉轉傳達深厚情感。熱愛幻想、追求浪漫和自由的美學風格,又以愛國愛民、腳踏實地的務實精神懷揣著對人類整體命運的關切,正是中華文化脈絡承接不斷的重要原因。
網絡小說中常常設定主人公穿越到古代建功立業,經歷各種奇遇,憑借強大的力量成就自我、實現理想,這樣的創作追求與傳統文藝難以割裂,既是中國源遠流長的浪漫主義文化性格與審美觀念的延續,也以網絡文學的獨特文體與審美經驗,為這份文藝思想注入了意趣豐富的形式架構。如《鎮妖博物館》(閻ZK著)在借鑒《山海經》《搜神記》《聊齋志異》等文化元素的基礎上,融合考古探險、鑒寶收藏、偵探推理、詭秘分析于一體,在奇幻與現實的交織中盡情釋放英雄主義幻想。其實網絡文學的“類型化”發展,歸根結底也是源于“講故事”的浪漫文藝傳統在國人心中根深蒂固。
除卻充沛的浪漫想象,網絡文學也延續著傳統文藝愛國愛民、腳踏實地的務實精神,探討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價值觀以及生存狀態中體現對整個人類命運的思索。
《瑯琊榜》(海宴著)中靖王貫穿始終的“民本”思想,梅長蘇超越個人恩怨、扶持明君重振朝綱的政治理想,都是對充溢著家國情懷的傳統文藝精神的弘揚;《將夜》(貓膩著)中的至高學府“書院”作為儒家理念的化身,見證著主角寧缺在逆境中成長,最終成為守護人間和平的英雄;小說《覆漢》(榴彈怕水著)中公孫珣觀黃昏落日時動情吟誦《滕王閣序》與《岳陽樓記》,抬首望見“落霞與孤鶩齊飛”的悠遠山河景色,落腳于“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家國天下情懷;《慶余年》(貓膩著)通過一系列挺身而出、伸張正義的情節設置,展現范閑對平民權益的維護,書寫范閑在權力斗爭中的智慧、勇氣與不曾泯于世俗的仁義;《我為中華修古籍》(黑白狐貍著)聚焦中華大典的修撰和流失文物的回歸,對整個人類文化命運的深刻思考和對文化多樣性的尊重成為貫穿行文的思想閃光點。這些虛構的小說創作折射的是中華民族最真實的精神底色,從中不難見到中國古典文藝作品的余風流韻。
追本溯源,這些經由千年積淀而成的優秀文藝資源給予中國網絡文學以靈魂,演繹著網絡文學的重要形態。傳統文藝是網絡文學繁茂發展的根骨,網絡文學則是傳統文藝煥新表達的依傍。未來,隨著網絡文學生產的精細化程度不斷提高,樣態表達愈加豐富,對傳統文藝開掘更為深入,相信會有更多作品打破文藝領域的時空限制,將傳統文藝之美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呈現給觀眾。
(作者單位:山東理工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