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十年來少數民族文學的發展與新變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也是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10周年。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國文學也富有多樣性。中華人民共和國自成立之初就大力扶持少數民族文學的發展,“少數民族文學”這一文學概念也貫穿于新中國文學發展的歷史脈絡之中。“十七年文學”時期,少數民族文學創作話語主要體現在少數民族風情與社會主義新文學的結合;20世紀80年代至21世紀初,少數民族文學步入多元化書寫的繁榮時期,創作話語也傾向于返回本民族歷史文化傳統的敘事與抒情。
進入新時代,特別是文藝工作座談會召開以來,隨著國家的大力扶持,少數民族文學創作十分繁榮,《民族文學》和各地的文學刊物刊發了大量優秀的少數民族作家作品,出版數量也逐年增多。10年來,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背景下,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也發生了重大的話語轉向,呈現出多元性與現代性同在、中國性與世界性并存的特征。究其發展脈絡,這種轉向大概可以分為社會歷史題材的書寫、少數民族鄉村振興題材的書寫、全球化時代民族地區生態的書寫等方面,彰顯了中國多民族文學共同繁榮發展的面貌。
一
自國家大力培養少數民族作家伊始,作家們就積極以本民族的歷史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為題材進行創作。從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開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者們更為注意探索“重返歷史”的過程,因此歷史抒情十分常見。在這個富有彈性、不斷自我更新的文學場域中,詩人、作家以主體的自我發聲來進行文學的重構與想象。
在近10年的少數民族文學中,歷史題材依然是重要主題之一。有些創作者從全球化語境出發,對文化歷史脈絡以及創作范式進行積極探索,有些創作者從與文學相關聯的歷史細節入手,將文學置于具體的歷史節點之中,還有一些新近開始寫作的青年創作者以民族文化氛圍為背景,運用跨學科視角進行書寫。無論是詩歌、小說還是報告文學,均顯示出新時代少數民族文學的鮮明特征,即將宏闊歷史與具體現實進行關聯,在一種總體意識中,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以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時代背景下,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的傳承、傳播與發展也迎來了新機遇。在10年來的少數民族文學創作中,與民族地區鄉村振興相關的作品逐漸增多。作家們立足于時代發展大背景下農村變遷的現實問題,敘述農民在文化心理、思想觀念上的轉變以及農村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新變,對少數民族文化傳統與民俗元素的書寫,也增添了作品的廣度和深度。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所指出的:“中華文化既堅守本根又不斷與時俱進,使中華民族保持了堅定的民族自信和強大的修復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價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10年來,少數民族作家們尤其重視對新型鄉村風貌、農民形象、農業模式的塑造。隨著全球化的推進,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之間的交往與互動變得頻繁,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一步鑄牢,這在鄉村振興題材的文學作品中同樣有所體現。這集中表現在對日常生活和普通人的書寫中。有些關于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主題的作品,并沒有沿用傳統的外來幫扶視角,而是側重講述貧困戶自身的奮斗,令人耳目一新。這些作品除了知識分子視角的在地性觀察,有些還與少數民族青年大學生相關,對于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多有涉及。
二
在中華民族豐富悠久的文學傳統中,生態始終是文學創作的一個重要面向。在少數民族史詩、歌謠、口傳文學中,對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觀念,表達得十分明顯。在近10年的創作中,作家們依然保持了這樣的自然觀念,并付諸創作實踐。在建設生態文明、“美麗中國”的話語背景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更是突出了生態書寫的面向,尤其是自古以來各民族文學與史詩中蘊含的自然觀與生命觀,在當代創作中彰顯出新的活力。當少數民族創作者將目光投向更加寫實的民族地區的日常生活時,也通常會將生命與自然相聯結,因此在觀照傳統民俗和現代性之間的關系時,通常會有兩種不同的視角:場域的轉換和時間的流轉。
有些作品反映了少數民族群眾親近自然并注重環保,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價值理念;也有作品將人類置于整個世界景觀之中,不僅體現人對生命的認知,還體現出保護生態的自然觀念;還有一些作品從自然主義的書寫模式出發,表現生態的新近變化,并由此引入極富現實意義的生態保護問題。有些動植物是少數民族地區的圖騰象征,作家巧妙地將其放置在現代性背景中,其生存境遇也發生了意想不到的變化,進而映射社會現實問題,觸發讀者對于生態問題的思考。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人類社會每一次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升華,無不伴隨著文化的歷史性進步。”我們可以通過生態主義書寫來管窺10年來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的多重面向:基于特定的生態環境,轉向不同少數民族文化生成、傳承和弘揚的地理空間,同時書寫人與自然錯綜復雜的關系。這種生態書寫不僅僅是地域性的,還具有世界性的文明意義。
三
少數民族文學題材的多樣性與創作隊伍“多代同堂”之間的關聯等新的議題,在近年來的少數民族文學研究中同樣值得關注。不可忽視的是,越來越多青年創作者不斷開拓出新的題材領域,既有宏大敘事的面向,也有個人化的經驗表達。面對多重的文化場域,其身份有時還會自覺發生轉化。還須關注的是,在全球化的巨大洪流中,“流動”作為一種特質,始終為新時代的少數民族文學創作提供著新的命題。
在這些創作新變中,還可以看到由“向內性”向“開放性”的轉變,即少數民族作家不再專注和局限于封閉式的傳統文化抒情寫作,而是積極思索不同族群的交往經驗與日常生活,并對當下社會生活的變化進行思考,對全球化和現代性語境下少數民族社會的變遷予以觀照。
10年來,中國作協組織實施的“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發展工程”資助了數百項文學選題的出版,尤其重視對少數民族新人作家的培養。魯迅文學院舉辦了系列少數民族作家培訓班。在中國作協會員中,少數民族會員占據相當大的比例。1990年12月,在就“人的研究在中國——個人的經歷”主題進行演講時,社會學家費孝通總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一處理不同文化關系的方式和路徑。在10年來的少數民族文學創作中,我們可以看到,各個民族的作家既關注到本民族的文化歷史傳統,又都注意到了“美美與共”的意義。
四
1949年,茅盾在《人民文學》創刊號的“發刊詞”中提到要“開展國內各少數民族的文學運動,使新民主主義的內容與各少數民族的文學形式相結合,各民族間互相交換經驗,以促進新中國文學的多方面發展”。可以看出,自那時起,我國的官方刊物就已經注意到少數民族作家的培養,并且從期刊編選、文學評獎等諸多方面大力推動少數民族文學事業發展。中國作協和國家民委在1980年9月2日發出關于“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評獎”的聯合通知,后來確定為“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這一名稱,每4年評選一次,與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并列為中國作協四大全國性文學獎項。近10年來,“駿馬獎”先后評選了第十一屆、第十二屆、第十三屆,評選出74部少數民族文學優秀作品和13位優秀譯者。這極大地推動和激勵了少數民族文學精品力作的創作,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的時代特征,從而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文學層面的支撐。獲獎者既有早已活躍在文壇的知名作家,也有近年來嶄露頭角的青年作家和譯者們。
在駿馬獎獲獎作品中,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主題十分突出。例如,《西南邊》《神授·魔嶺記》《時間悄悄的嘴臉》《在高原》等作品,均體現出中國作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多樣性和多民族交往的真實經驗,著重凸顯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呈現出少數民族文學多元共生的文化特征。還有《駐村筆記》《懸崖村》《海雀,海雀》這樣的現實題材作品,真實展示了當下少數民族鄉村的變遷。此外,文學獎項在推進少數民族雙語創作、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保護和傳承方面也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
五
優秀文學作品的產生,離不開與之相關的理論話語建構。10年來的少數民族文學理論工作,大體可以分為三個主要面向:聚焦構建少數民族文學研究學術史;直擊創作現場,觀照少數民族文學新人新作;多元文藝理論介入的比較研究。
聚焦構建學術史的過程,實際也是學術界反觀、反思和持續開拓少數民族文學理論研究的過程。如“如何立足現場,做一個忠實的記錄員與即時的批評者”這樣的問題,在近10年得到了系統思考和總結。中國社會科學院發起的“中國多民族文學論壇”和“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年會”發揮了重要的引導作用。這兩個學術會議均在不同時期圍繞“中國少數民族當代作家文學的理論建設”展開對話式研討,形成了豐富的學術成果積淀。代表性成果有李曉峰、劉大先的《多民族文學史觀與中國文學研究范式轉型》和湯曉青主編的《全球語境與本土話語:中國多民族文學論壇十年精選集》等。中國作協的“少數民族文學論壇”持續圍繞“文學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話題進行深入探討,也結出了豐碩成果。
10年間,少數民族文學學者們著述頗豐,有學者致力于文學史編撰,也有學者就少數民族文學創作折射出的理論問題展開研究,共同推進了少數民族文學研究學術史的工作。代表性的有朝戈金主編的《新中國文學研究70年》中少數民族文學理論部分,李曉峰主編的《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術史》叢書,姚新勇、劉大先、邱婧主編的兩套十卷本《多元一體視域下的中國多民族文學研究》叢書,羅慶春的《雙語人生的詩化創造:中國多民族文學理論與實踐》,趙志忠主編的《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史》,楊彬的《當代少數民族小說的漢語寫作研究》等。
《民族文學研究》和《文藝報》的少數民族文藝專刊等重要的學術平臺,也在10年來大力推動了少數民族文學理論的話語建構,刊載了大量當代少數民族文學作品的評論和動態,參與建構了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的理論批評。多位學者發表了對少數民族文學現場的年度綜述及各歷史時期的綜述,對少數民族文學發展趨勢、話語樣態、題材內容等方面展開討論,從而建構了新時代少數民族文學發展史。民族文學刊物的作用也愈發凸顯,國家級刊物如《民族文學》和各地民族文學刊物積極推動少數民族文學發展,不斷推出少數民族作家的優秀作品,并將優秀的漢語文學作品翻譯給少數民族讀者,起到了良好的溝通交流作用。
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我國優秀的少數民族文學作品也得到了廣泛的翻譯、傳播與接受。近年來涌現出大量少數民族文學翻譯作品,在國際學界已經有不小的影響力。如何看待中國民族文學“走出去”?如何進行跨區域性的海外傳播及研究?如何在國際學術視野下審視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的新進展?這也是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研究領域值得進一步關注的重點。
總之,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10年來,中國的少數民族文學發展取得了亮眼成績,在創作、出版、翻譯、傳播、學術研究等各個領域都有所體現。中國特有的少數民族文學扶持機制,激發了少數民族作家創作的積極性,促進了少數民族文學生產;少數民族作家對于傳承民族文化傳統、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方面的自覺性追求,以及對于當下正在發生的新變的反映、對于本族群的歷史性回顧,共同構成了多元化、多樣性的多民族文學景觀。
(作者系暨南大學文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