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_欧美日韩午夜_欧美网站一区二区_激情小说综合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賦予科學求真以向善向美的心靈血肉 科學題材文學創作座談會在京舉行
來源:中國作家網 | 康春華  2024年09月25日09:53

科學題材文學創作座談會現場

9月23日下午,“《哥德巴赫猜想》之后——科幻科普作家活動周”系列活動之科學題材文學創作座談會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行。中國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人民文學》主編施戰軍主持會議并作總結講話。中國作協創聯部主任彭學明代讀《人民文學》原常務副主編、《哥德巴赫猜想》責任編輯周明關于該作品創作和發表前后情況的書面發言。中國散文學會會長葉梅、《中國作家》主編程紹武、《北京文學》執行主編師力斌,以及劉慈欣、蘇青、吳巖、龐貝、陳崇正、李丹莉、夏笳、星河、吟光、秦北等科幻科普作家先后發言,共同交流探討。

中國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人民文學》主編施戰軍主持會議

更好迎接“科學的春天”

中國作協創聯部主任彭學明代讀周明的書面發言

周明在書面發言中談到,為更好迎接“科學的春天”,1977年《人民文學》擬策劃組織一篇反映科學領域的報告文學,以文學啟蒙推動思想解放大潮,呼吁營造國人尊重知識、尊重知識分子的氛圍。選定徐遲來創作這部以陳景潤為主人公的報告文學后,在周明的陪伴下,他“一個星期采訪,一個星期寫作,一個星期修改,一個星期發稿”。《哥德巴赫猜想》一經刊出,在全社會迅速刮起了“陳景潤旋風”。40余年過去,周明回憶起這段策劃作品以及陪同徐遲采訪陳景潤的編輯生涯,依然能感受到那份“蕩氣回腸”的時代氣息。

中國散文學會會長葉梅

“我與科學題材創作有幸相遇,首先就來自前輩徐遲老師的影響。”葉梅回憶起與徐遲相識相知的點點滴滴。她表示,科技題材創作對作家而言是非常難得的學習機會,讓人能更深層次地把握社會變遷和時代精神。“當年為寫作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題材的長篇報告文學,我采訪了百余位科學家。高能物理展現出了微觀物質世界的無窮與復雜,在采訪過程中,我也被這些科學家的動人故事和崇高精神所深深折服。”

作家蘇青

長期從事科普創作的蘇青分享了自己與周光召、師昌緒、陸埮、李小文等院士、科學家交往的故事。他表示,自己一直深受科學家精神的滋養,“作為一名科普作家,我有責任把與科學家交往的這些感動記錄下來、傳播出去,感動更多人,也教育更多的青少年讀者”。

“科幻作家一定要忠實面對‘變化’本身”

作家劉慈欣

劉慈欣認為,中國的科幻文學正面臨關鍵的發展節點。“雖然當下的人工智能創作還不構成太大挑戰,但按現在的發展速度,沒人能說清幾年之后會是怎樣。這個巨大的變化會對傳統文學作家以及科幻作家提出嚴峻挑戰。”不僅如此,科幻讀者群也在發生變化:“我們心目中的讀者群,其實和真正的讀者群差異很大。以前預設很小眾、很獨特的科學領域和知識,其實有很多相關的從業者和讀者在關注,這對科幻作家的知識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科幻作家一定要忠實面對‘變化’本身。”

《中國作家》主編程紹武

程紹武談到,當下時代,前沿技術成為高頻的社會熱點話題。科技賦予科幻文學“硬核”內容,但人依然是科幻文學的核心要素,“科技題材創作應當增強文學性,更多關注和書寫人類如何積極主動面對科技時代新挑戰、新問題”。

《北京文學》執行主編師力斌

師力斌認為,科幻文學對現實的思考是及時而富有想象力的,給讀者帶來兼具思想性和藝術性的閱讀體驗,深受讀者及影視行業青睞。他談到,科幻作家要重視人工智能文學創作對傳統人文領域的沖擊,尤其是寫作主體性、寫作倫理及版權意識等方面的新問題,都值得進一步關注。

全方位發展科學文藝的多種類型

作家吳巖

吳巖結合在科幻創作、研究、教育實踐等領域的經驗談到,近年來中國的科學文藝發展迅速,取得了很多進步,并且還有很大發展空間。“科幻從業者要盡量走出舒適圈,進入未開發的藍海,探尋文學與科學相結合的新質生產力,全方位發展科學文藝的多種類型,為科學文藝事業作更多有益探索。”

作家李丹莉

李丹莉認為,科普和童話的結合能夠“撥動孩子們稚嫩的心靈琴弦,使他們深刻共情萬千物象,讓科普作品超越時空,向更多青少年傳遞科學之美”。

作家陳崇正

“也許未來的科幻更多是充滿了小切口的文化元素,比如機器人不但可以控制宇宙飛船,還可以成為最正宗的潮汕牛肉丸的鑒定師。”陳崇正結合自己的科幻創作探索表示,每個寫作者都要找到自己的文學配方,提升自己的識別度。

作家夏笳

夏笳談到,《哥德巴赫猜想》深刻影響了當代中國科幻科普創作中的科學家形象塑造。“公眾心目中的優秀科學家往往專注于科研工作,幾乎完全脫離世俗生活與社會交往,但沒有科學家能夠單槍匹馬在實驗室中拯救人類。科學家要積極參與社會生活,才能更有效地促進科技為人類共同利益而服務。今天的科幻科普作家,要在更豐富多彩的社會場域中描繪科學家的工作與生活。”

書寫更多科技強國進程中的恢宏故事

作家星河

星河談到,無論是青少年科普創作還是弘揚科學家精神的科技紀實文學創作,科技題材創作都應當從不同視角進入當下社會現實,通過文學性的描述,讓讀者想象未來社會的發展,并思考科技時代全面來臨之際人類的精神境遇。

作家龐貝

“長篇小說《烏江引》是對長征密電的一次解密,當年中國工農紅軍的密碼破譯團隊創造了以弱勝強的人類情報史奇跡。我寫這部作品,是想將中國革命的技術含量呈現出來,并感染讀者。”龐貝說,即便是革命戰爭時期,也有一些特別的科技元素參與到歷史進程中,這需要作家有一雙善于發現的慧眼。

作家吟光

“文藝創作會受到科學的影響,反過來也要重視文學對科技的引導作用。”吟光結合自己進行跨媒介實踐所積累的經驗談到,當下的文藝工作者可以將更高審美、向上向善的觀念注入各類科技文化產品研發當中,以提升文學主體性。

作家秦北

從事芯片題材小說創作的秦北認為,在全球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背景下,新興科技的產生和發展往往與風云激蕩的全球經濟、國際關系密切相關,產業發展更關乎國民經濟與國家安全。希望自己能以手中之筆,記錄和書寫更多科技強國進程中的恢宏故事。

施戰軍在總結時表示,科學題材創作是富有生機的創作藍海。當前,科幻、科普與科技題材創作力量的配置還不夠均衡。“科幻文學已經興盛起來,科普方面也有不少佳作,科技題材紀實文學也蔚成大觀,但是現實主義科學題材的小說還是太少了。希望大家能突破這個具有雙重認知門檻的寫作領域,科幻、科普、科技題材三種創作力量齊頭并進、人才輩出,才是真正美好的局面。”他還談到,從《山海經》《搜神記》到《西游記》《聊齋志異》《鏡花緣》,從儒勒·凡爾納、童恩正到王晉康、劉慈欣、韓松、麥克尤恩、劉宇昆,科技題材創作始終是古典與現代、科學觀與人文觀、想象力與責任心的交匯之地。中國的幻想文學傳統具備倫理批判和價值規約功能,比如文學對人類生命體的責任意識、對科技倫理的提示和警示等,這為現代性提出了非常重要的價值尺度,也是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關鍵和責任所在。希望未來中國的科技工作者、科幻科普創作者能夠從更高指向、更全方位的視角書寫人類發展故事,將專業的科學視野與整全的價值尺度結合,賦予科學求真以向善向美的心靈血肉,抵達科學與文學交融的理想境界。

攝影:馮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