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_欧美日韩午夜_欧美网站一区二区_激情小说综合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我們不需要什么樣的藝術
來源:文匯報 | 王新  2024年08月21日08:09

一幅機場墻上色彩濃麗、鮮妍欲滴的大牡丹壁畫,和一部玄幻迷離、蠱人心醉的網絡游戲,可能分享同一種邏輯。當我們周遭的公共領域常常充斥著這樣一些作品時,讓人不得不深思:今天,我們究竟不需要怎樣的藝術?

如果不否認藝術精神的要義是自由,那么,自由精神最自然的結果,就是藝術的多樣性,藝術家的個性、創新與風格,藝術世界的流派、審美風潮、時代風格等,呈現多姿多彩、披美繽紛的面貌。藝術自由精神的天敵是審美專制主義,這指的是審美的同一性,要求藝術只有一種類型、一種流派、一種風格,不講多,只求一。現代主義藝術出現以來,藝術史對這一問題有著深刻自覺的反省。

今天很多的套路藝術、模式藝術,屬于跟商業有關的審美專制主義。藝術的生產、流通與消費,皆被市場和資本所主宰,看似豐富多彩,繁花似錦,實則內里貧乏,意蘊單一。任何時代都存在這個問題,但今天尤為嚴重。像好萊塢電影就是一種典型的被資本操控的模式,從故事情節到美學風格、明星制度、票房院線、周邊產業衍生等,都有一整套系統而成熟的模式,背后是資本對藝術牢牢控制的那只“看不見的手”。中國當代藝術也有被國際資本操控的現象,如煊赫一時的中國當代藝術中某些所謂的“天王”,反反復復生產同一類型風格的繪畫,缺乏了多樣性、反思性與創新性,被識者譏評為完全迎合“國際資本口味”的藝術。

藝術既可能被商業資本操控,當然還可能會被技術主宰,從而形成一種技術審美專制主義。很多當代的裝置藝術、數字藝術、交互藝術、網絡藝術,乃至生物藝術、智能藝術,看上去運用了不少新的媒介材料和新的技術手段,但作品展現的世界圖景,刻畫的人生意境,剖析的人性面向都比較類型化,掩蓋不了藝術家創造力的萎弱與心靈的浮薄。

有意味的是,這些當代最新技術藝術似乎創造了諸多與眾不同的炫目的、新奇的東西,仔細推敲,卻發現背后都潛藏著兩種“邏輯”:一是“簡化邏輯”,借助現代技術,諸多生理的邊界、倫理的困境、人生的兩難乃至時空的限制,可以輕松“穿越”、克服與消解,實質是對世界真實、真相與真理的“簡而化之”,遮而掩之,逃而避之。一是“算法邏輯”,通過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既對我們感官享受予以饜足與生產,又對我們潛在欲望進行逗引、生產與操控,看似豐饒富足,實質是單一精巧地“定點”投放與“繭房”自縛。

哈貝馬斯早就指出,科技主義業已成為籠罩當代社會的一種意識形態,這些都是當代藝術需要直面與省思的層面。阿諾德·柏林特也批判在今天大眾消費文化中,人們的感知力被強行征用和故意扭曲,人們的感官似乎通過各種類型的虛擬現實技術、增強現實技術、遙感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移動互聯技術等得到了無盡享受和開發,沉迷于“過把癮就死”的快感世界,但毫無疑問,這是一種“感性的災難”。鮑德里亞也揭示現代技術帶來的仿象世界過度膨脹,形象過剩,過度的“有”,窒息了藝術的“無”,消磨了藝術幻覺的誘惑力。

如果落實到視覺藝術上,審美專制主義的最直觀的后果就是給人們帶來了嚴重的視覺污染。歸納起來,當代藝術中視覺污染有四大類型:有不真的藝術,最典型的就是圖像謠言,包括一些過度注重感官消費的圖像,比如某些網絡游戲,讓人們對真相與真實失去判斷,混淆是非黑白,沉迷虛幻世界;有不善的藝術,充斥著暴力、色情、恐懼,比如有些行為藝術,以及制造形形色色恐怖形態的繪畫、雕塑和裝置,挑戰著人類文明最基本的禁忌和底線;有不美的藝術,違背健康的審美趣味與一般審美規則,混亂、惡俗、刺激、丑陋等,比如網民多年一直評選的“中國十大丑陋建筑”“中國十大丑陋雕塑”中,不少作品就極其觸目驚心;還有偽真偽美偽善的藝術,看上去很真、很美、很善,其實都是偽裝的,“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比如偽美,現在風行大江南北隨處可見的仿古街,花鳥市場地攤上看似云興霞蔚、綠意蔥蘢的“行畫”山水,以及部分影視作品中的某些鏡頭,無論景觀宏大或精細,造就“奇觀”,帶給觀眾的,皆是強烈的感官刺激,“看”上去過癮,看完卻毫無意義,一堆炫目的碎片拼貼,閎美而空洞,實際上就是形式大于內容,也是一種被操控的形式。

之所以出現這些視覺污染,宏觀而言,在于各種勢力對公共領域象征資本的爭奪,導致無序的圖像競爭;微觀而言,某些藝術家基于自身獨我經驗的創作,包括一些創傷性、變態性經驗,當他們向內開掘、熱衷表現這些經驗、卻拿捏不好藝術的“審美尺度”時,就會創造出一些污染性、反文明、反人性的作品。另一方面,當代藝術是巨大的“名利場”(栗憲庭),這個場域的根本邏輯是,藝術品定價首要因素是名氣大小,名氣越大,象征資本越豐,象征(文化)資本可以輕易轉變為經濟資本,擁有聲名,就擁有了利益,聲名愈巨,利益愈豐。為了獲得社會轟動效應,吸引眼球,博得名聲,爭奪象征資本,有些藝術家故意創作聳人聽聞的作品,以攫取利益。也許,還有更深層的原因是,藝術史對“原創性”的強調,只有書寫了“第一”的作品才可能走進藝術史,傳之千古,所以藝術這個學科本身就鼓勵對人性諸種面向與文明諸種界限,不懈突破與探索,這也致使部分當代藝術創作,濫用了“自由”和“美”的名義,跨越了人性與文明的諸種底線,從而淪為視覺污染,亟需鏡鑒與反思。

美國著名的極少主義藝術家理查德·塞拉,曾在曼哈頓聯邦廣場上做了一個作品《傾斜的弧》,形態怪異,體量巨大,又隔斷交通,給人們生活帶來不便;一面世,便遭公眾抗議,經過多年博弈,最后法院判決:拆除。這表明,大眾完全有權利說:我們不需要什么樣的藝術!

(作者為云南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教授,云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