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科技促進戲劇藝術創新發展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話劇《杜甫》演出現場,扮演杜甫的演員正慢慢步入山水畫卷。資料圖片
近年來,現代科技手段在戲劇舞臺上廣泛應用,促使戲劇的審美觀念、創作手法和藝術表現形式等都發生了顯著變化,創造性地提升了戲劇的敘事感染力和藝術表現力,使得戲劇以更多元的形式走向社會大眾,獲得新的生命力。
我認為,現代科技對戲劇藝術發展的促進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現代科技為戲劇一以貫之的敏銳創新能力提供了更大的發揮空間。
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藝術形式,戲劇之所以能夠經久不衰,就在于其具有自我革新的內在動力,能隨著社會發展需求、地域變遷等進行創新發展。從戲劇本身的藝術特質來說,戲劇能夠發展為融合多門類的藝術元素和技術技藝、具有高度綜合性特質的藝術,也正得益于其對新事物的捕捉和敏銳的反應能力。
傳統戲曲的“一桌二椅”模式形成于農耕時代,戲曲劇團多嫻熟于幾部經典戲本,在各地戲臺間流動演出。基于傳統的舞臺設施、表演規模、團隊組織形式以及交通運輸等客觀條件,造就了以演員為核心的傳統創作模式,演員表演成為傳統戲曲最主要的敘事表現手段。而時至今日,現代科技為舞臺的創作和生產、運營等一整套體系提供了物質和人力資源條件,促成了演出運營模式、創作團隊人員構成以及審美效果的變化。
德國戲劇理論家漢斯·蒂斯·雷曼曾指出,現代戲劇正在經歷“后戲劇劇場”的轉變,其中新技術和多媒體元素的融入是這一轉變的重要特征之一。現代觀眾在數字化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形成的審美經驗,使他們更樂于接受先進科技帶來的沉浸式的戲劇藝術美學體驗。從這個角度來說,融入現代科技的戲劇藝術創新,不僅是一種創作上的選擇,更是順應時代發展、觀眾審美變化的選擇。
現代科技為戲劇藝術提供了全新的創作手段和表達方式,在視覺效果、角色表演、體驗方式上都極大地發揮了戲劇藝術的創造力和實驗性。投影、人工智能、聲音和燈光技術、自動化機械系統等多種先進科技的運用,為戲劇藝術注入了新活力。
其次,現代科技手段有助于強化戲劇藝術的美學效果。
空靈、詩意是中國傳統戲劇舞臺審美傳統,在不同時代呈現出不同的表現方式。過去,這種美學體驗主要依賴于“一桌二椅”的簡易設置,依賴于演員的程式化表達。而今,諸多現代科技手段擅長營造虛擬現實,這讓現代戲劇超越了傳統的物理限制,使空靈、詩意的舞臺藝術審美效果得到更強烈、更靈活、更豐富的表達。中國科學家錢學森在20世紀90年代曾提出“靈境”概念,意指用高科技手段創造以人為核心的具有中國文化“靈性”和“意境”的虛擬時空,讓科技產品具有人文審美價值。其實,理解和接受這一理念,對于先進科技融入舞臺藝術的創作也具有指導意義。
戲劇藝術追求假定性的美學效果,無論是空間假定、時間假定還是角色表演情境的假定,都是創作者通過舞臺藝術語言進行“虛與實”的塑造,是觀眾對角色表演和舞臺情景空間“有與無”的想象和品味。科技手段豐富了戲劇藝術假定性的內涵。在話劇《張居正》中,陰陽兩界不同的敘事段落需要進行風格轉換,該劇通過數字多媒體手段,在陽界段落表現出沉重壓抑,在陰界段落則表現出超然寫意的審美效果。比如表現奈何橋時,舞臺和演員表演沉浸在銀色的流動“河水”中,以似河非河形成寫意手法,塑造了詩化的舞臺意境。
可以說,現代科技手段強化了戲劇藝術特有的“真人面對面”體驗藝術的魅力。戲劇創作強調以“人”為中心,現代科技的長處不只在于制造強烈視覺效果,更為表現“人”提供了新的方式。虛擬的空間情景與鮮活真實的表演相融,既能提升視覺效果,也強化了戲劇的現場性和直觀性的特質。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話劇《杜甫》,用虛擬視覺效果塑造出空靈舞臺意境。劇終時,采用投影技術呈現的巨幅流動山水畫卷是塑造整場戲意境的主要元素,杜甫從船頭慢慢步入山水畫卷,此時舞臺的敘事主角漸漸從杜甫轉化為山水造型,寓意杜甫的生命最終升華在天地山河間。通過投影技術實現的巨幅山水畫面不但沒有干擾演員表演,還提升了現代戲劇魅力。
最后,現代科技拓展了舞臺藝術的多元形態,在實踐中,取得了藝術創新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
現代科技促進戲劇在敘事性、視覺效果、儀式感等方面探索“人—空間—表演”的整體性創新,極大地拓展了戲劇表達的邊界,建構了多元形態的舞臺藝術空間,打破傳統劇場鏡框式舞臺空間以及線性排演的制作流程的局限,重塑觀演關系,為戲劇的直觀性和現場性特質賦予新內涵。適度、巧妙地運用現代科技,促使跨媒介戲劇、互動戲劇等逐漸興起,與現代社會的文化、生活、娛樂的發展結合更加緊密,將助力文旅、文博、科普教育等場景展現蓬勃生機。
從近年的實踐來看,采用現代科技手段創作的高水平數字文旅演出項目,在藝術創新和社會效益上都獲得了較大成功。基于先進科技手段,文旅場域與戲劇演藝的融合,既彰顯地方的傳統人文地理特色優勢,又凸顯先進科技帶來的藝術奇觀體驗,可以視之為現代科技推動下的戲劇創新業態,極大滿足了現代社會觀眾的觀演需求。明代戲曲家湯顯祖故里撫州的大型沉浸式實景戲劇《尋夢牡丹亭》,將戲曲元素與實景環境相結合,利用全息數字影像技術,讓觀眾有“人在戲中游、戲在境中演”的獨特體驗。
當然,以吸引觀眾好奇心為目的而過分依賴技術制造奪目奇觀,以及數字技術特有的復制特性帶來同質化藝術效果泛濫等情況,也造成行業上出現一批低水平的戲劇作品。但這恰恰說明,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進行戲劇創新,避免生硬、庸俗審美,正是當代戲劇藝術家需要掌握的創作能力。未來,戲劇藝術家應以更加開放的態度,打破傳統創作的邊界,善于利用先進科技優勢,賦予舞臺更豐富的藝術效果。伴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發展,戲劇將煥發新的生命力。
(作者:葉風,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新媒體藝術與設計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