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_欧美日韩午夜_欧美网站一区二区_激情小说综合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科技時代,舞蹈何以“眾樂樂”
來源:光明日報 | 仝妍  2024年05月22日08:17

在當前科技時代的語境中,舞蹈表演載體不斷更新,舞蹈動作創新實現數據化、超現實化,特別是人工智能與舞蹈藝術的結合,創造了一個以科技與身體動作融為一體的E時代舞蹈世界。舞蹈在呈現方式、視覺效果、空間表現上都出現了全新的變化。智能交互技術與舞蹈藝術的結合給大眾帶來不同以往的審美體驗,也讓舞蹈從舞臺走向移動終端、走進大眾。這些正成為當下業界與學界共同關注的課題。

1.視覺意象表達更充盈

舞蹈本體語言與科技的跨界共融,呈現出身體表達的新樣式,構建出新的審美意象,讓原本就“很美”的舞蹈變得更加“好看”。

通過智能舞臺設計和編程,劇院能夠將復雜多變的舞臺效果與舞蹈表演完美結合,為觀眾呈現出更加精彩和震撼的視覺效果,實現數字化舞臺景觀敘事與觀眾審美體驗的革新。在現象級的舞蹈詩劇《只此青綠——舞繪〈千里江山圖〉》中,舞者身體在“天地圓環”的舞臺和光影效果中形成綿延不絕的青綠色“山巒”,實現了舞“繪”《千里江山圖》的意蘊。這種效果的營造正是依托舞臺正上空的六塊環形屏幕,它們隨敘事與場景進行變換,一方面使得舞蹈語言所特有的時空運動特征得到了全新呈現,另一方面將時空交錯的神奇之感與虛實相生的夢幻之感表現到極致。

技術的介入不僅重新形塑了舞蹈藝術作品外在風格面貌,而且帶動了審美由之前的非介入式審美轉向了科技介入式審美。在一些作品中,科技手段的運用直接決定了舞蹈的形態。近年的春晚舞臺已然成為科技創新的試驗場,舞蹈類節目《只此青綠》《金面》《錦繡》《錦鯉》等,借助VR(虛擬現實)、XR(擴展現實)、CG(電腦圖像)、裸眼3D、全息影像等科技手段,在二維平面的屏幕上“還原”了舞蹈藝術的四維時空特性,打造出鮮活、鮮亮的身體視覺意象。在今年春晚舞蹈節目《錦鯉》中,舞蹈演員身穿威亞,舞臺設計與AR(增強現實)、VR技術深度融合,舞者脫離地面形成了全新的立體舞臺空間,營造出翩若游龍、舞若驚鴻,滿目“錦鯉迎春”的好彩頭。我們可以預見,未來隨著更加智能和交互性強的舞蹈表演形式的出現,觀眾還能夠與舞者進行更加緊密的互動,劇場將為觀眾提供更加沉浸式和個性化的藝術體驗。

2.身體“在場”形態更多維

在藝術語境中,舞蹈編排被視為空間和時間中動作的組織;在科技語境中,身體不再局限于現實中、舞臺上的“在場”狀態,而是出現了“遠程身體”“虛擬身體”等人工層面的、更加多元的身體“在場”形態。人類身體和人工智能的融合已經出現。

當AI技術運用于越來越多的日常應用中時,舞蹈的身體也從“實體化”走向“數字化”,如國內自主研發的視頻生成模型Animate Anyone,只需用戶上傳個人照片,十幾分鐘后便可獲得一段高度逼真且保留面部表情、身材比例、服裝風格及背景細節的舞蹈視頻。基于此模型的App上包括了科目三、蒙古舞、劃槳步、鬼步舞等在內的共12種熱門舞蹈模板,讓照片上的人成為“AI舞王”。此外,在網絡上還有許多將現實中人們的舞蹈視頻通過AI智能人體捕捉技術提取、捕捉動作,再與動漫人物圖像或現實中的人物照片結合,使舞蹈視頻的主角與虛擬動漫人物或照片中的人在虛擬空間共舞,完成從“遠程身體”到“虛擬身體”的舞蹈再現。

在現實的劇場之外,數字化的虛擬世界使傳統舞臺鏡框式敘事中“第四堵墻”消失,傳統劇場中的觀演關系解體,舞蹈的身體從一種“身體文本”轉向虛擬空間的“超文本身體”,由此形成了一種新媒介藝術樣式——影像舞蹈。如以文化舞蹈劇情節目《舞千年》為代表的影像舞蹈中,從“3D虛擬場景+舞蹈演員”到“3D虛擬場景+虛擬人”,人工智能正使得身體的“化身”逐漸介入舞蹈身體影像的審美活動中,用解構、拼貼的方式建構起身體影像片段的意義。通過將舞蹈身體功能化、信息化、編碼化,使舞蹈身體變為數據,計算機就可以通過這些符碼數據,建構出虛擬的身體。高度智能化的機器依靠復雜的算法與海量的數據批量制造出藝術符號的“幻象”,在缺乏主體性和原創性的同時,卻也意味著一種帶有鮮明互動色彩的新型符碼生成機制與智能美學形態,代表了舞蹈藝術面向未來的向度之一。

3.敘事景象更沉浸

科技改變了舞臺敘事形態,同時科技自身的發展也為舞臺敘事提供了新的素材。

當前,越來越多的舞劇在舞臺上設置大量景片配合場景投影,并通過舞臺切割和蒙太奇手法進行多線平行敘事,使“看不見”的人物內心活動、人物關系、戲劇沖突在“看得見”的舞臺空間中視覺化并且更具沖擊力。視覺空間的“蒙太奇”拼接和以舞臺實景與多媒體投影完美融合的“敘事景觀”成為近年大型舞劇中的亮點。如在舞劇《東方大港》中,“集裝箱”元素貫穿全劇,它既是現代港口的符號所指,也是靈活的敘事空間——時而是溫馨的家,時而是攻堅克難的辦公室;時而是貨物堆疊如山的碼頭,時而是萬家齊明的燈火,小品式單元敘事與劇場樂池空間的巧妙升降運用,加強了舞劇敘事的戲劇化和空間形式感,成功在“真”的舞臺空間中嵌入“假”的敘事空間。舞劇《五星出東方》以文物漢代織錦護臂為核心展開創作,可利用的線索非常有限,劇中的舞美設計借助新型LED顯示技術——冰屏,實現“影像立體化”,如在“長安幻象”中,通過舞臺上的梁、柱與冰屏投影形成多重空間變化,呈現長安城、燈籠、鄉野、織布機等意象,讓現場觀眾恍若置身滿目華燈的大漢都城,沉浸在虛構的故事劇情中。

與此同時,科學技術的迭代發展,特別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出現后,人們除了關心其自身的發展和演化,還討論其對社會的影響,藝術家們也對此做出藝術再現與審美想象。如以人工智能為題材的舞劇《深AI你》,通過“人類與AI相遇”的敘事環境,營造迥異于現實經驗的、帶有賽博朋克風格的敘事風格與審美情境,用舞蹈的方式揭示人類與人工智能之間充滿張力的關系,從而反思人性以及人類生命自身的價值。

審美是基于身體的活動,它發源于人的情感需求,又在人的審美感知過程中彰顯出創造性。在傳統觀念里,藝術往往被視為一種基于主體精神的純粹的、超功利的審美活動。當人工智能介入到人類的審美感知活動中時,身體在“E托邦”的審美活動中被剝離、降解、異化、衍生……這些轉變無疑將促使我們拓展審視與闡釋舞蹈身體觀和美學觀的視閾。

當然,盡管人工智能將這些舞蹈形態模仿得惟妙惟肖,但是不斷增殖的虛擬幻象并不代表它能像真正的舞蹈家那樣身心合一地創造身體的藝術符號及其意象表達。人工智能為當下的藝術家們提供了新的創作工具和思維方式,展現出了令人興奮又擔憂的潛力,但它仍然無法取代藝術家們的獨特視角、創造力和情感表達能力。藝術創作是一種富有情感和靈感的“身—心”活動過程,在藝術創作領域的未來之路上,應該是人工智能與人類藝術家的合作與共生。

(作者:仝妍,系華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教授、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