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_欧美日韩午夜_欧美网站一区二区_激情小说综合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推進戲曲高質量發展 培養新時代拔尖創新人才
來源:中國作家網 | 路斐斐、楊茹涵  2024年03月06日07:46

3月5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強作政府工作報告。報告提到,全方位培養用好人才。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推進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臺建設,促進人才區域合理布局和協調發展。完善拔尖創新人才發現和培養機制。加快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優化工作生活保障和表彰獎勵制度。要在改善人才發展環境上持續用力,形成人盡其才、各展其能的良好局面。圍繞新時代戲曲的傳承發展問題,如何以專業型、拔尖型、復合型的戲曲人才培養推進戲曲高質量發展,來自文藝界的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從不同角度進行了探討思考并建言獻策。

打造新文科教育 培養戲曲拔尖人才

“培養戲曲拔尖創新人才已成為行業和社會的熱切期盼。”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戲曲學院院長尹曉東對戲曲理論研究人才和實踐創新人才的需求深有感觸。在他看來,中國戲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一代代卓越的藝術家創造了戲曲藝術輝煌的歷史。新時代戲曲藝術在激發中華文明新活力、構筑中國文化新形象、打開中外藝術交流新局面等方面必將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當下無論是對戲曲藝術的理論闡發,還是提升戲曲表現社會生活的能力和手段,都急需一批既有深厚的專業基礎知識,又有跨學科的知識結構和人文素養的戲曲拔尖創新人才。他談到,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戲曲藝術在劇目創作、理論研究、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制約戲曲高質量發展的因素仍然存在。其中,戲曲人才培養不能滿足時代的需要,戲曲人才培養體系還不健全,尤其是高層次人才培養格局尚未建立;戲曲行業的特殊性沒有受到足夠重視,無論是學科建設還是人才培養,往往采取統一標準,沒有充分考慮特殊領域的行業特點;現有戲曲學科專業博士學位授權點結構不合理等問題,已成為進一步繁榮發展戲曲事業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為此他呼吁,要充分認識培養高層次戲曲人才的重要性;要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在博士學位授權單位申報中,突出目標導向、結果導向,給予戲曲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更多政策支持;同時更多考慮戲曲教育特殊規律,不盲目比較辦學規模,更注重內涵特色發展;重點加強戲曲專業學位博士人才培養,把培養造就具有藝術想象力、創造力、表現力的藝術家作為工作重點,在兼顧學術學位和專業學位博士人才培養的基礎上,適當側重專業學位博士人才培養,以新的人才培養成果讓中華文化綻放出新的時代光彩。

全國人大代表、再芬黃梅藝術劇院院長韓再芬表示,2022年,國務院學位辦、教育部印發了新版《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在藝術學門類下增設“戲曲與曲藝”專業學位類別,其目的正是要加強對傳統戲曲與曲藝的學科支撐和人才培養。2023年,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印發了《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進一步強調了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在她看來,推進文化數字化相關學科專業建設,科學優化、有效推進戲曲與曲藝相關學科專業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促進科教融合,打造新文科教育的中國范式,可以有效助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有力助推以戲曲和曲藝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廣泛搭建實踐平臺 “整劇”式傳承藝術精髓

戲曲是“角兒”的藝術,人才培養是戲曲藝術傳承發展的根本保障。進入新時代,在各級政府的支持和廣大戲曲工作者努力下,戲曲界青黃不接、人才斷檔的問題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但戲曲人才培養周期長、對從業者要求高,還需不斷探索更加高效的人才培養之道。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市青年京劇團團長趙秀君認為,在當下戲曲人才培養中,“口傳心授”的教學方法作為以實踐為基礎的中國傳統戲曲藝術傳承的寶貴經驗,從未過時。但隨著快時尚文化的盛行,戲曲人才培養中出現了“碎片式”“片面化”的人才速成班教學模式,使年輕演員對劇中人物特點的拿捏和劇情的起承轉合缺乏全面正向思考,在學習過程中無法掌握藝術中的“精”與“魂”。趙秀君以天津市青年京劇團從40年前就開始堅持的“整劇”式傳承為例談到,這一模式將年輕演員聚集在一起,延請名師,“一對一”授課,通過先分散學習提高個人表演能力,再集中排練,同時重視演員間的配合與相互成就,能真正發揮劇組“一棵菜”精神,切實將戲曲藝術的傳統精髓延續下來。鑒于目前全國戲曲院團的經營現狀,推行這一人才培養模式,還需要文化部門在經費和政策上予以扶持。“百教不如一練,百練不如一演。” 趙秀君談到,戲曲藝術是實踐性藝術,演出也是戲曲人才培養環節的重中之重,是能讓青年演員迅速成長的唯一途徑。因此她建議,各地出臺青年演員演出補貼政策,對當地考核優秀、業務突出的青年演員安排專場演出,并對演出進行成本補貼。同時鼓勵院團施行低票價惠民政策,吸引更多觀眾關注青年演員,見證青年演員成長,將政府給予的惠民政策真正落實到青年演員和戲迷觀眾身上,實現真正的“以文化人”“以文惠民”。

“戲曲是舞臺表演藝術,表演的核心是表演者。因此戲曲藝術傳承與發展的根本保證是戲曲人才培養。”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京劇院原院長劉侗談到,人才培養是一個復雜而漫長的過程,其中舞臺藝術實踐和交流推廣是重要的平臺和樞紐。因此,充分利用重要的國家全媒體資源,給廣大的青年戲曲藝術工作者尤其是演員、演奏員搭建實踐平臺,廣泛交流切磋,讓更多觀眾了解當下優秀的青年戲曲演員非常關鍵。劉侗觀察到,2023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舉辦首屆青年京劇演員大會,吸引了全國62家京劇院團、戲曲院校的671名青年演員報名,堪稱全國青年京劇演員的大薈萃、大檢閱、大匯報。像這樣全國性的青年人才交流展示宣傳推廣,對廣大青年戲曲演員的成長有著重要意義,應大力提倡。他建議,未來可以通過舉辦各個戲曲劇種“青年戲曲演員大會”的方式,促進地方戲曲的人才培養和藝術傳承。同時也應積極豐富和拓展戲曲人才展示的內涵與外延,增加“戲曲演員的基本功展示”“戲曲演奏員的演奏技能展示”“戲曲舞美扮戲技師技能展示”等,為全面傳承和繁榮發展中華戲曲藝術打好人才培養的堅實基礎。

多措并舉綜合培養 建設復合型人才梯隊

在全國政協委員、陜西戲曲研究院院長李梅看來,隨著國際文化交流互通的不斷加強、科技與網絡信息傳播技術的飛速發展、戲曲藝術的表達方式不斷豐富,如何進一步提升中國戲曲傳播效能,加強人才培養,多措并舉促進各門類藝術人才隊伍的均衡發展和持續壯大,培養造就大批德藝雙馨的戲曲人才,是夯實戲曲傳承發展根基的重要舉措。尤其隨著新媒體傳播日益興盛,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戲曲傳播人才的培育尤為重要。她建議,可以依托高等院校資源,發揮院團實踐優勢,加強對專業人員從學校到院團、從傳統劇場到新媒體平臺的高效、綜合培養,培養一批既懂中國戲曲藝術,又懂新媒體技術的傳播人才,從而有力提升戲曲新媒體傳播效能,讓更多國內外受眾借助新媒體平臺了解戲曲、欣賞戲曲,進一步認識到戲曲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價值,提升戲曲藝術的海外影響力。同時,劇目生產作為戲曲藝術傳承發展的重中之重,仍要精耕細作,加強優質內容創作,提高劇目品質。根據新媒體傳播需要,還應適當發展戲曲短視頻、網絡直播、錄播及精品戲曲短劇制作等,培養戲曲觀眾,滿足不同受眾的需求。

“人的高質量發展是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全國政協委員、國家京劇院院長王勇談到,加強戲曲人才培養要從三處著手:其一,藝術創作者既要懂技藝,又要有情懷,要注重培育兼具技能與思想的德藝雙馨的創作者隊伍。編劇、導演、演員等創作者,不能只懂舞臺程式、只通語言符號,還需向具有普遍意義的人民深處探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書寫和記錄人民的偉大實踐與時代進步。其二,創作者的理論儲備決定了作品的審美景象,要培養具有深厚理論積淀的創作者,其作品才更具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其三,文藝事業高質量發展需要一批具有綜合管理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既能考察藝術水準,又能統籌整體規劃,以現代化、機制化、規模化的制作流程高質量推動項目落地。而現在,既懂藝術規律又懂現代化管理的綜合人才還很少。為此他建議,建立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長效機制;加強文藝創作者的理論學習,豐富文化儲備;加強培養藝術管理人才,提升藝術團體管理人員的綜合能力。在精品創作方面,根據藝術規律和創作實際動態調整創作規劃,以藝術規律為先,建立更具科學性、代表性的生產和評價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