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_欧美日韩午夜_欧美网站一区二区_激情小说综合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網都”之光
來源:河北日報 | 曹 錚  2023年11月21日08:33

安平,古稱博陵。這座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古城,因“官民安居樂業且地勢平坦”得名。

地處冀中平原腹地,安平全境一馬平川。悠悠滹沱河滋養著安平勇于變革、自強不息的人文氣質。中共第一個農村支部,誕生于安平縣城西南的臺城村,詮釋著安平人敢為人先、勇于奉獻、信念如磐、堅韌不拔的精神特質。

臺城星火耀征程。“讓人人都能過上好日子!”臺城特別支部創始人弓仲韜的錚錚誓言,激勵著勤勞樸實的安平人民,以絲網產業為契機,發展成為世界聞名的“天下網都”。

——題記

安平,是一座閃耀著光的城。

光,來自紅色星火——100年前,1923年8月,中國共產黨第一個農村支部“臺城特別支部”在這里誕生。

光,來自歷史文脈——唐代博陵人崔護“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賦予這方土地浪漫氣息。

光,來自人民創造——從明朝弘治年間絹羅加工業出現,到如今隨飛船上天、伴蛟龍入海,安平人締造著絲網“傳奇”。

11月9日,汽車駛入安平縣,歷史與現代交織的古城新貌躍入眼中。街道上,載重貨車川流不息,拉來絲網原材料或制造機械。臺城村,中共第一個農村支部紀念館巍然屹立。路兩側,絲網制品店鱗次櫛比,精致的金屬絲網、耐用的尼龍絲網、透明的玻璃纖維絲網等產品,在陽光下閃爍著獨特的光,與來自歷史深處的光交融交織,異彩紛呈。

有數據顯示,2022年安平絲網產業營業收入883億元,預計今年全年超千億元。如今,安平編織類絲網的產銷量、出口量均占全國的80%以上。作為全球最大的絲網生產基地和集散中心,安平享有中國絲網織造名城、中國絲網之都的美譽。

一 點點微光

自上世紀初,中國歷史上首家金屬絲網廠在安平誕生,百余年來,這里的絲網產業歷經沉浮起落、自我革新、快速發展。從微光到閃光的背后,是幾代安平人靠近光、追隨光、散發光的執著和信念。

這執著和信念,源自另一束星火點亮的灼灼華光。

11月9日,安平縣臺城村。

初冬一場大風后,天空藍得耀眼,陽光斑駁地跳躍在路旁大樹枝干上,靜謐的村莊多了幾分安然與舒暢。

這個普通的冀中村莊里,卻有著史詩般的光榮和驕傲——中共第一個農村支部“臺城特別支部”在此成立。村子東南方向1.5公里的敬思村,是河北省第一個縣委“安平縣委”誕生地。

駐足中共第一個農村支部紀念館,歷史的回音久久激蕩。臺城村西南方向的南侯疃村,一座抗日烈士紀念碑高高聳立,正面鐫刻著“抗戰史光”四個大字,雖然碑文已然模糊難辨,但“永垂不朽”四個小字依舊標注著這片英雄沃土閃耀的底色。此刻,我真切感受到,生生不息的紅色基因已融入這片土地的每一個角落。

紅色,充滿激情與活力,遍布安平大地,也點亮了前路,延展著現實的邊界。

11月10日一早,河北英凱模金屬網有限公司大門前,兩輛大貨車剛停穩,一身工裝的閆向陽快步趕來。作為公司董事長,58歲的閆向陽依舊習慣盯在一線。當天,一批新進的生產設備到廠組裝,他跟公司設在安平的工廠廠長莫偉一起忙活起來。

“閑不住,有想法就要努力實現。人家都說‘不撞南墻不回頭’,我是撞了南墻也不回頭,還要想方設法翻過去,這是骨子里帶的。”說罷,閆向陽爽朗地大笑起來。

1965年,閆向陽出生在安平縣南侯疃村一個書香家庭,爺爺是抗戰烈士,父親是老師。紅色血脈與書香熏陶,將敢為人先、永不言敗的信念融入他的血脈。

從76元錢闖京城,直至創辦河北英凱模金屬網有限公司,身家數億元,這是發生在閆向陽身上的傳奇故事。

上世紀80年代初,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暖了大江南北。18歲的閆向陽瞄準了絲網銷售。當時,他的夢想是當“萬元戶”。得知兒子想做絲網生意,母親拿出家中全部積蓄,76元錢,支持兒子出去闖闖。就這樣,閆向陽騎車到縣城的絲網公司開了介紹信,花3元錢買了一本《絲網產品名錄》,第二天就坐上了去北京的客車。出了站,他有點傻眼。北京太大了,到哪里落腳?客戶怎么找?一切都是未知數。

一路打聽著,閆向陽找到了一家便宜的地下室旅館,住一宿3元錢。翻看住宿登記處的一本電話簿,讓他眼前一亮。里面登記著不少建筑公司、化工廠的電話。這不就是客戶嘛!他找來紙筆逐個抄下來,再一家家打電話詢問是否需要絲網。記不清被拒絕了多少次,終于有一家建筑公司答應讓他第二天帶著產品過去看看。

一見面,對方看來的是個略顯青澀的小伙子,當即拒絕再談下去。執著的閆向陽哪肯輕易放棄,連續3天,他像“長”在了公司,逮著空就給人家介紹產品。他的真誠感動了對方,最終拿到了70卷窗紗的生產購銷合同。

“第一單生意利潤有1400多元錢。那時候在農村一個家庭的年收入也就是幾百元錢。”對于“第一桶金”,閆向陽記了大半輩子。

有了第一單,就有第二單、第三單……

憑著一股闖勁、韌勁,閆向陽1984年開辦南侯疃織網廠,1988年成立安平縣震動篩布廠。如今,在安平和德州都建有工廠的河北英凱模金屬網有限公司,已經把金屬絲網賣到了美國、加拿大、德國、意大利等國家的中高端市場,并入選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在安平,像閆向陽一樣敢為人先、永不言敗的企業家還有很多,他們不斷創造、刷新著絲的加工和網的編織的記錄。

1.3萬余家絲網生產企業、21萬絲網從業人員,如今,絲網產業對安平全縣生產總值、財政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的貢獻率均超過70%。閃光的數字,回應著百年前的點點星火。一代代滹沱兒女滾燙人生的焰火,始終在燃燒。

“絲”與“網”聯結起安平人追光而行的氣度和胸懷,聯結起敢為人先、堅韌不拔的奮斗精神,這恰是安平絲網產業不斷創新發展的精神密碼。

二 一次次選擇

絲之為物,可做羅紗、絹帛,何等的輕透。然而,當親眼看到一根根比頭發絲還細的金屬絲,經來緯去,編織成一張綢緞般柔軟透氣的網,顛覆了我對“絲”和“網”的認知。

安平絲網的歷史可追溯到明弘治元年的絹羅加工業。

那時的絲,還是蠶絲。“安平之絹,往時但用為篩底。”清代吳汝綸撰寫的《深州風土記》,道出了早期安平絹羅的用途:制作篩子的底。其實,早在明代,聰慧的安平人已經成功地把馬鬃尾、頭發用于篩羅的羅底。功能不外乎篩除、過濾,比如篩米面、香料、藥材。再后來,榨油、生產油漆等也要靠它過濾把關。一張馬尾羅,也算嘗遍了人間百味。

絹羅也好,馬尾羅也罷,并非安平獨有。不由得引人深思,到底是怎樣的機緣,讓滹沱岸邊的這方水土以絲網制造“一境獨勝”?

記者在中國安平國際絲網展覽館參觀時,徐老山的名字被頻頻提及。

1918年,五四運動前夕,山雨欲來。

動蕩的歲月,37歲的安平縣香管村人徐老山,在天津開館行醫。受“實業興國”思潮影響,他潛心研制中成藥。然而,篩藥粉時,徐老山發現安平傳統技法制作的絹羅、馬尾羅孔徑太大,并且不能“吃重”,篩出的藥粉粗細不勻。“能不能用鐵絲和銅絲編織出更細密、孔徑規格更多的羅呢?”在一個飄著雪的冬天,徐老山拿著冰涼的銅絲直奔家鄉安平,嘗試將銅絲按照絹羅編織原理引入“木機子”。

用織布機織鐵絲、銅絲,這對“絲網之鄉”安平來說,也不是件容易事。金屬和馬尾、頭發、絲線質地不同,韌度和硬度都給編織帶來不少困難。

失敗、改進、再試……一個多月后,徐老山終于成功織出了中國第一片金屬絲網。

用這片金屬絲網篩分中藥粉時,徐老山的內心泛起了更大的浪花。“金屬絲網不能僅用于篩中藥、糧食,要讓它發揮更大的作用。”1918年底,徐老山在安平縣香管村建立了第一家現代意義上的絲網企業——“裕隆鉛銅絲羅底制造廠”。徐老山也被奉為中國金屬絲網的創始人。后來,他建立起完整的管理體系,注冊“壽星”商標,經營紅火。

“敬啟者,本廠為振興工業,挽回利權起見,自開設至今,歷有多年,深荷愛國同胞贊許,歡迎爭購。是以不惜重資特聘優師,細心研究,力求精美,以酬我愛國同胞之雅意……”建廠后,徐老山發布了一則啟事,至今讀來依舊發人深省,從中可窺見一位愛國實業家的拳拳報國之心。

一束光照亮另一束光,匯聚成閃亮的星河。繼裕隆之后,民生、永安、天生、益生等絲網商號逐漸在安平興盛起來。

金屬絲網產品投放市場后,為很多領域帶來技術革命。沿用數百年的片狀羅底升級到卷網時代,金屬絲網的應用范圍迅速擴大。軍事火藥篩分、開礦淘金過濾等行業,逐漸與安平絲網有了密不可分的聯系。一時間,安平的金屬絲網銷往全國各地,更有晉商趕著馬、背著筐前來采購,再將卷網出口海外。

幾經沉浮、磨難,時間來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市場說了算”讓安平人意識到,要生存、發展,必須經受住市場競爭的考驗。于是,一場裝備技術革命的序幕拉開。

對于當年的裝備技術革命,河北驕陽焊工有限公司董事長張中計印象深刻。“當時安平從石家莊紡織機械廠買來一臺棉紡廠淘汰下來的1511型棉紡織機,拉回來之后改造成金屬絲網織機。生產成本低了、效率高了。”那是20多歲的張中計第一次見識到機械化生產帶來的高效。彼時,他還是一個絲網行業的“門外漢”。

從小就迷家用小電器拆裝的張中計,高中畢業后,先在村里當了兩年電工,又被深縣(今深州市)纖維板廠聘為電器技術員。1988年創辦驕陽門市,維修潛水泵、電機。

絲網之鄉,加工設備的用量驚人。當時安平絲網企業主要從黃驊購買絲網加工機械,購買一臺電焊網機配套的控制電柜就要16000元,企業成本較高。找準方向,張中計和弟弟張中盼開始鉆研控制電柜生產技術。

靠著一股鉆勁,最終,兩人研制成功,把控制電柜的造價降低了一半。兄弟倆上門給企業安裝設備時,還傳授設備操作流程。很快,他們獲得了客戶的認可。

這次選擇,真正的收獲是,張中計把自己與客戶的迫切需求相結合,解他人之憂的同時,自己也得到了利潤。多年后,已經有了自己的絲網加工設備制造企業的張中計,深切體會到,市場的需求和現有技術的不足,是科技創新的原動力。

新事物的誕生,并不都是一帆風順,也曾遇到質疑和阻力。

上世紀90年代,要不要在安平縣城西建一座占地600畝的“絲網大世界”,曾在當地引發巨大爭議:一個20多萬人的小縣,建那么大的市場有必要嗎?縣委、縣政府力排眾議,1996年5月,“絲網大世界”奠基。邊施工、邊出售,門店被一搶而空……

后面的故事更精彩了,中國·安平國際絲網博覽會連續舉辦23屆,安平建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引導科技創新企業入園,發展現代物流,打造絲網高端產品聚集、引領產業轉型升級的示范高地。那里還建起了中國安平國際會展中心。

唯有千錘萬鑿之功,方得千鈞萬石之力。昔日的“絲網之鄉”,早已蝶變為“中國絲網之都”,閃爍著“安平制造”的耀眼光芒。

三 征程再啟

河北省絲網產業協會會長梁畔逢有個習慣,每到一地,就會搜索哪里使用了絲網產品。你要問他到底哪些地方能用到絲網,他能說上大半天。

“只要你能看到的東西,它的生產過程中很少不需要用絲網的。”梁畔逢舉例,啤酒需要過濾,要用到絲網;高速公路中間的隔離欄,是絲網;快遞公司分揀包裹用的輸送帶,是絲網;制作名片、海報、標簽、包裝盒,要用到印刷絲網;就連2022年卡塔爾世界杯主體育場——盧賽爾體育場頂棚,也用到了安平絲網產品做裝飾。

說起2022年卡塔爾世界杯足球賽,除了激動人心的賽事,蔚為壯觀的決賽場館“大金碗”盧賽爾體育場也吸引著全世界的目光。當年,這場萬眾矚目的賽事,著實讓安平絲網火出了海外。

2022年6月,一封來自卡塔爾的求購郵件,出現在安平縣匯金網業有限公司的郵箱里。郵件的發送人,是負責盧賽爾體育場內部裝飾的卡塔爾方工作人員。起初的三四天,雙方通過郵件往來溝通報價。當對方把圖紙發來后,匯金的銷售人員不敢繼續談了。

為什么?圖紙太復雜,且工期緊,對方只給了15天時間。

剛聽到銷售人員的反饋時,安平縣匯金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薛東輝還有點納悶。到底有多復雜,能讓常年承接國內外大型地標建筑裝飾業務的銷售團隊望而卻步?

當圖紙真真切切地擺在面前,他才意識到這單生意的難度到底有多大——200多種規格的沖孔裝飾絲網、4100多塊板材,每一塊都是異形。產品制作好,還存在軟度大、需要加邊框固定發貨的難題。

正當薛東輝考慮是否接下訂單時,卡塔爾方派出的工作人員來到了安平。薛東輝直接帶著對方走進工廠,從厚厚的圖紙中隨便抽出一張,現場制作了一件產品。見識到安平絲網的制作實力后,對方當即掏出電話聯系財務人員打款。

“為了完成這個訂單,我們專門改造了生產設備。原定的15天工期,還往前趕出來3天,12天就交貨了。”至今,薛東輝依舊覺得當時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但值得自豪的是,公司在短時間內找到了解決方案。

自我革新、自我加壓,在安平不是新鮮事。

獲得有效專利150余項的河北驕陽絲網設備有限責任公司,參與制定了多項行業標準,其產品遠銷全球86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國內絲網產業的領跑者。發揮行業龍頭企業作用,河北英凱模金屬網有限公司主導修訂《工業用金屬絲編織網技術要求和檢驗》《金屬絲編織密紋網》兩項國家標準……

落一葉而知秋,窺一斑而見全豹。從這些正在崛起的絲網企業,可以看出安平絲網產業發展的脈絡和希望。

崔偉,河北省絲網產業技術研究院執行院長。他見證了絲網產業正由“安平織造”向“安平智造”加速轉型。“讓絲網產品走向高端,生產過程走向智能化,是我們一直努力的方向。”崔偉說,2020年研究院成立以來,先后開展了27項新設備、新工藝、新材料研發及成果轉化。

在做大產業的路上,自然也離不開政策的“搭橋鋪路”。2022年,安平縣委、縣政府出臺《安平縣絲網產業轉型升級惠企政策十五條》,針對企業在引進先進設備或軟件升級方面給予大力支持。要政策給政策,要補貼有補貼,無異于絲網企業轉型升級的“加速器”。還是在那一年,省科技廳啟動科技特派團服務專項行動。來自省內外高校、科研院所的各類高層次專家,組成安平絲網產業科技特派服務團,為絲網產業制訂發展規劃、破解技術瓶頸。借助科技特派服務團技術優勢,安平縣緊鑼密鼓地建設國家級絲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抗落石沖擊試驗平臺,吸引京津高端創新平臺“筑巢”安平。

如今,安平絲網可上天、入地、下海。在航空航天、石油勘探、海洋科技等領域,都有“安平制造”的身影。

結束安平之行,再次路過中共第一個農村支部紀念館,陽光灑在高高擎起的紅色火炬上,也灑向更遠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