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_欧美日韩午夜_欧美网站一区二区_激情小说综合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王若虛:我想通過這本書,痛飲時代的眼淚 長篇小說新作《狂熱》近期推出
來源:文學報 | 張瀅瑩  2023年08月15日07:43

王若虛

王若虛

對許多“80后”而言,青春文學是一場精神的盛宴——以新概念作文大賽為代表的文學賽事,將熱愛文學的年輕人推至聚光燈下,在諸多參賽者和讀者心中留下了重要印記。在青年作家王若虛新近推出的長篇小說《狂熱》中,三個被寫作賽事改變命運軌跡的青年的故事,帶我們重新回到了那個“狂熱”的年代。王若虛說,這本書從根源上是寫給自己的。同時,作為一次對青春文學熱潮的完整回望和追溯,《狂熱》也抵達了無數個“他人”和遙不可及的“遠方”。

記者:為什么會將作品命名為“狂熱”?

王若虛:這部長篇構思、寫作了十年,其間內容改了好幾版,書名也一直在變,都不太滿意。臨到要給出版社時,通覽全文,看到里面有“狂熱”一詞,覺得符合這部小說的基調。

書里寫的2000年到2009年,對很多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出生的年輕人來說就是一個狂熱的時期:投稿者很狂熱,比如新概念作文大賽最多時一屆可以收到十萬參賽稿,有的參賽者不惜重金快遞一大堆作品(當時快遞公司還沒那么多);讀者很狂熱,買來一本書或者雜志,往往全班傳閱,有的一時買不到某本書,會問買到書的人借來手抄一遍;有人為了某本書哭到流鼻血、影響高考;出版社和書商也很狂熱,只要沾上“80后”的光就能盈利,一座省會城市在最鼎盛時期有大小近百家做青春、校園文學的文化公司乃至“小作坊”,很多書城的簽售紀錄被打破就是靠“80后”當紅作家。作者、讀者、出版者,三位一體,都在狂熱。

記者:從整體而言,《狂熱》是一部以人物志的方式構建的作品,圍繞著全天然、秦襄、陸篆這三個主要人物的成長經歷和思考展開。如何定義這三個人物的典型性?

王若虛:全天然是“愛折騰的凡人”,比較有普適性,是抓住機遇被推到了時代風口上的人。他有才華但不多,愛恨分明但不害人,野心和虛榮心都很大,愛折騰,但沒有更多機會和實力,是那種狂熱(且年輕)時期自己給自己架設神壇,摔下來,最后能認清自己的凡人。

秦襄是“有潔癖的思考者”,初到北京讀大學時在各家出版社碰壁,知道“疾苦”——不像全天然高中成名,從未嘗過挫折滋味。他本身讀得多想得多,有種抽離感,對很多狂熱時期的人和現象有種冷眼旁觀的外在姿態(tài),但內心很想改變局面,卻不肯親自下場,兜兜轉轉,計劃全毀。他脾性里的缺陷有點像一部分文人,心懷天下,不圖“小我”,能看出問題,但總寄希望于他人,指點卻不建設,即便最后去當高中語文老師,“挖掘人才”,也還是沒跳出這個局限。

陸篆看似“無力的殉道者”,實則“糊涂的理想主義者”,才華高,靠一篇小說走紅,前途不可限量,卻因文學夢想放棄唾手可得的時代紅利。他比全天然清高,比秦襄糊涂,但“為寫作而離家出走”這一舉動把他推上神壇,加上光環(huán)。他只能背負光環(huán)到處避走,凡事一不順馬上就跑,終于在長沙“突變”過、折騰過,最后被合作者背叛。好在小說結尾他從假“殉道者”向真“戰(zhàn)士”去轉變。

記者:三個主角的人生都因為文學而發(fā)生改變,但并不是真正站在聚光燈下的人,某種程度上是否會增加人物塑造的難度?

王若虛:聚光燈下的人是那個時期的代表,不是那個時期的全部。一將功成萬骨枯,大家都在反復咀嚼“一將”,我想寫“萬骨”里的代表人物,我想寫那些被遮蔽的人,讓聚光燈下的人物來給他們當背景板。只有那些聚光燈之外的人,才有更重要的意義、更豐富的可能性,也給我更多的塑造空間。全天然、秦襄、陸篆,現實里沒有這三個人,卻到處都是這三個人,每個角色的背后都是現實里若干個原型的捏合和有機重組。我自己經歷過那個時期,所以能牢記現實里原型人物的點點滴滴,我在重組時牢記角色的矛盾性,尊重每個角色的選擇和理想(無論大小、雅俗)。我在寫他者,我也在寫自己。

記者:某種程度而言,《狂熱》不止擁有敘事的意義,也是關于青春文學發(fā)展過程的首次整體性呈現。此前你關于文字帝國里許多短章里,已經就這一主題作過多個面向的書寫,為什么在這些短篇小說的呈現后,你仍有一種不滿足?

王若虛:這是一種沒辦法的錯覺,因為這部長篇才是主體,但寫了很多年,今年才出版。里面一些角色和事件我沒法通過長篇盡數展現:比如商隱,所以用兩個短篇《同小姐》《光環(huán)》追溯了她在遇到秦襄之前的故事,以及陸篆暫住在浙江紹興一所“沒有書的圖書館”里的見聞,都是比長篇更早發(fā)表和出版。

但不滿足倒是真的,出版的這部長篇,已經刪減了四五個重要的配角,包括陸篆的堂妹和堂弟分別在青春文學和網絡文學上的發(fā)展,所以我想會寫第二部,從2007年寫到2016年,但只是在計劃中。

記者:你從2010年開始陸續(xù)推出“文字帝國”的多個短篇小說,至今也已有13年。如今回看早期的一些作品,是否在思考上已有了不同?

王若虛:這個系列最早的《微生》《瘋女王》《小宇宙》《同小姐》四個短篇,還是很典型的《萌芽》風格,到2015年《沒有書的圖書館》其實已經明顯開始轉換。

其實2014年到2019年我處在一個創(chuàng)作上非常割裂的時期。直到后來評上了作協的專業(yè)作家,我就想,終于可以寫我想寫的東西了,從青春校園和都市年輕男女脫離,轉向更深層次的社會和家庭題材。2020年開始我開始嚴肅文學的創(chuàng)作,《西湖水怪》《飲者留其名》《此地無銀》《烏鴉的炸醬面》《六旗手》《雙風貫耳》《床上無小事》《猛犸》《攬雀尾》都是2020、2021年寫的,好像憋了七八年的火山終于爆發(fā)。最后這些小說都在各期刊發(fā)表了,我覺得自己已經蛻殼完畢。但你說我后不后悔以前寫過的作品,當然不后悔,我不會否認那是真實的、曾經的我,沒有舊我何來新我?回避舊我,就是否認新我。

記者:閱讀中有一個感受,作品沿著青春文學的興起、興盛和逐漸淡出展開的三個階段基本依照時間順序鋪敘,在敘述中像海浪一樣層層推進和向前。這雖然符合歷史發(fā)展的步伐,但總覺得敘述中比較平實,有些反高潮的意味,在寫作時是否對此有所考量?

王若虛:我之前的長篇小說比如《馬賊》《尾巴》《火鍋殺》《限速二十》都很注重情節(jié),起承轉合,多少字“咔”一個小高潮,多少字“咔”一個反轉,最后“咔咔咔”來個大決戰(zhàn),因為都是純虛構,就沒這么個人,沒這么件事,我有絕對主導權。

但《狂熱》在我心里不只是一部長篇小說,或者用十分法,五分小說,三分歷史,兩分是回憶錄。單論長篇小說技法,我承認我在創(chuàng)作時是有局限性的,這點和“人物塑造難度”那個問題正好反過來。我不想為了讓讀者屏住呼吸或者目瞪口呆、心情久久不能平復就大幅度改造事件和角色,人為設置戲劇矛盾沖突——我能做到,但在書里我不想,因為這本書從根源上是寫給我自己的。我想通過這本書,痛飲時代的眼淚。

記者:在作品中,其實淡出的這一部分是相當難寫的,既是轉折,也有千頭萬緒的收攏和余韻。在其他人也許匆匆?guī)н^的地方,你卻選擇用百多頁的篇幅作了清晰的梳理和呈現。

王若虛:我在寫的時候反而覺得最難處理的是當中“盛宴”那部分,正因為我關注的人物和角色不是聚光燈下的那幾位,那該怎么體現“盛”?對吧?只能另辟蹊徑去表現。

淡出的第三部分“鳴金”,寫的是2006年到2009年。我自己是2007年發(fā)表小說處女作、進入這個圈層的,我本人沒趕上盛宴的那一撥,但趕上了收場,或者很多人的退場。軍事學角度來說,好的撤退比好的進攻更難,我碰巧遇到了波峰的末尾,遇到了余暉和撤退。書中很多角色登場時是無名之輩,退場時能否全身而退,是退得不甘還是退得坦然,我自己有過親身經歷和見聞。

既然我想寫整個“狂熱”時期,就要形成一個“點火—熊熊燃燒—熄火”的閉環(huán),很多現實情況很真實,我也不能回避和粉飾。那些角色進場時雄心壯志,他們退場是什么情況,我也要交代明白。

有時候在知乎或者微博、公眾號里看到很多讀者問,當年喜歡那誰誰誰,啊,現在ta在哪兒,ta怎么不再寫了呢?我心里就想,因為寫作和文學未必是終極意義啊,他們和讀者一樣,也有自己的人生,自己的抉擇,自己的變化和變故、升華和墜落——我清晰地呈現如何淡出,就是一種答疑吧。

記者:作品里讓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招待所里的年輕人的幾場交流,這場景與上世紀80年代上一輩人在大學宿舍里的徹夜談文學似曾相識,情緒、氛圍和話題都讓人想到文學前輩所描述的“宿舍夜談”。從某個角度看,其實“80后”很難說真正叛逆于他們前一代的寫作者,在“標新立異”的同時也許有著很多相似之處。

王若虛:“叛逆”本身就是一個富有強烈的相對性的詞,就是跟以前不一樣,跟很多人不一樣。高中生好好考大學、畢業(yè)后找份工作是主流觀念,那我不考大學、靠寫作為生,就是叛逆。青年作家在期刊發(fā)表、出書、開研討會、獲獎是一種主流,那我直接出書、名利雙收,自己開公司、辦比賽,也是種叛逆。

“叛逆”這個詞“80后”寫作者剛出道時常聽到,還有“個性張揚”,現在也快入土了。其實都是那個時期的一種話語權上的居高臨下或者刻板印象,是一種僵硬的標簽,因為你作為年輕人,其所作所為和我年輕時或者我現在所期望的不一樣,所以“叛”,所以“逆”。問題是,個性本來就應該張揚,年紀輕輕荷爾蒙旺盛的時候墨守成規(guī),那還叫年輕人嗎?

所以今天我們已經用“多元化”取代了“叛逆”。以前是“年輕人怎么能這樣”,現在是“年輕人的世界我看不懂”,就是一種進步。反過來說,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獨特的標新立異,但總有一種共性存在。“80后”寫作者當年再怎么叛逆、個性張揚,寫作本身是共性。

真正產生威脅的不是XX后作家,而是AI寫作,因為主語已經變了。你能想象一個年老的AI對新開發(fā)版本的AI說“啊,我年輕時可不是這樣”嗎?不會,因為新版AI直接覆蓋掉了舊版,就像舊版不曾存在一樣。

記者:在《狂熱》中,你寫到了不止一位為年輕人指點迷津的長者、前輩,這樣的人物在你之前的作品中也曾出現。這似乎形成了致敬,也隱喻著寫作上的傳承。

王若虛:這個可以接著我在上個問題的回答,就是人類最寶貴的經驗,看似是個數據庫,但魅力和缺陷并存。魅力在于這種傳承很多時候是真誠且委婉的、富含美感和隱喻的,需要年輕一輩去解讀和體會。缺點則是,其實現實當中我們會聽到很多前人經驗(在課堂、講座或者年夜飯桌、飯局上),或自相矛盾,或不合時宜甚至弄巧成拙。

那么你該如何解讀?到底傳承(聽取)誰的?一個成功者的經驗能不能塑造下一個成功者?都很撲朔迷離。正是這種可能的錯位、誤讀、混沌,造就和影響了我們紛繁復雜的現實生活。在《狂熱》當中我更偏向于積極面,讓秦襄、陸篆在正確的節(jié)點遇到了正確的指點,可能因為我自己的經歷也是如此,但這也只是我的個人經歷。

記者:從當年的新概念作文大賽的獲獎者,到后來參與籌備和組織“黑馬星期六·上海文學新秀選拔賽”(現升級為“真金·青年文學新秀選拔”)等青少年文學賽事,在你看來,如今的年輕人對寫作的理解、他們的書寫與當年的你們是否也發(fā)生了變化?

王若虛:這個答案可能令人吃驚:身為“黑馬”和“真金”的策劃者、組織者,我從來不看里面的稿子。我很清楚一點:我自己是寫小說的,但不是評論家、理論家、期刊編輯。我本科學經濟的,除了自己寫作,我擅長組織,不擅長審讀。

“黑馬”和“真金”的海選評委,平均年齡只比參賽者大三歲左右(都是之前比賽的優(yōu)秀選手),首先保證了年輕人的特質。初審和復審評委都是優(yōu)秀的青年作家和專業(yè)期刊編輯,保證了專業(yè)性。終審評委都是業(yè)界的高人,保證了權威性。總之,讓專業(yè)人做專業(yè)事。我自己能做的就是盡一切可能保證比賽的公平性和正確導向,剩下的全部交給專業(yè)評委。至于變化,我想應該是有的,正如當年“80后”作者和前人不同,“90后”“00后”乃至未來的“10后”作者,肯定也會和我們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