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屆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家代表感言 | 艾偉:誠實地寫出這個時代人民的精神脈動
中篇小說這一文體在中國特別活躍,也是中國特有的關于小說的概念。中國的文學期刊是全世界最多的,每個省都有兩到三家刊物,中篇小說天然地適合在期刊上發表,這可能是中國作家如此熱愛寫中篇小說的原因之一。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的中篇小說口袋書有一句話:“中篇小說以合適的尺幅,照見人間本相?!敝衅≌f確實是一種了不起的文體,我們去看看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就能了解到這一文體的力量所在。另外從字數上來說,海明威的《老人與?!?、加繆的《局外人》雖然是以書籍的形式問世的,但從文本的字數來說也就五六萬字的篇幅,也是中篇小說。這兩部小說同樣成了這兩位作家的代表作。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強調堅持“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文明歷經五千多年,延綿不絕,中華文化的特征是有巨大的包容性和同化能力,總是能吸納其他文明的先進成果,中華文化既是古老的,同時也是發展的,富有創造力和創新精神的。我剛才提到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正是這種“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產物,也是中華文明富有創造和創新精神的有力證明。五四新文化運動,在借鑒了西方文學的方法以及對世界的觀察方式和觀念的同時,書寫了具有本土特色的中國小說,我們今天的寫作無疑是行走在以魯迅為代表的這一代先驅者所開拓的現代文學的道路上。
今天中國作家的寫作面對兩個傳統:一個是五四以來以白話文進行寫作的現代小說的傳統;另一個是中國古典小說的傳統。其實這兩個傳統一開始就是交匯融合的。我們寫作的人都知道,語言就是一切。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感受以及思考都需要語言。漢語是我們中國作家一個最為核心的基礎,是我們的一個共同體。漢語是如此的古老和美好,是所有古老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的語言。在它的哺育下,這個民族創造了無數不朽的詩作和小說,經過歷朝歷代的作家和詩人的撫摸,漢語的詞語帶著深厚的歷史,帶著因這種語言而產生的思維方式以及看待世界的獨特目光和觀念。這一語言被《詩經》、唐詩、宋詞、明清小說所擦亮,我們今天都受惠于它的光芒的照耀。只有生活在母語之中,我們才能體察到這一語言所隱含的微妙的暗示、隱喻以及言外之音,我們靠它來表達我們這個時代豐富而復雜的感受。這一語言天然地成為我們每一個寫作者的DNA,我們要做的工作是把這一語言擦得更亮,使其變得更為動人。
我的中篇《過往》從根本上來說是一部關于家庭倫理的小說,其中的情感完全是中國式的。對于我們中國人來說,血緣親情是人世間最為深刻的關系?!哆^往》寫到了母親與三個孩子之間的親情羈絆,還寫到兄弟姐妹之間復雜甚至是粗暴的關系,他們內心深藏的愛恐怕連他們自己都沒有意識到。我喜歡中國人這種緣于血緣的曲折的表達方式。在中國,血緣親情是誰也逃不掉的,某種程度上是具有永恒性的一個命題。中國人的血緣親情,沉默如海,很像我們小說創作中的“冰山理論”,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輕易表達情感,內心深藏著認同感、歸宿感以及飽滿的溫情,在《過往》里我書寫了這種被壓抑的情感瞬間爆發的時刻,我認為那是我們生活中最動人的時刻。
我運用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和智慧化解了親情、愛情、友情帶來的巨大傷痕和痛苦。在我的理解里,他們最終的和解是建立在中國人的人倫觀之上的。我希望在小說里表達東方氣質,展現東方審美,講一個有中國文化內涵的有暖意的中國故事。
優秀的傳統文化給予我們有益的滋養,但面對這個時代豐富、斑駁、生動的經驗世界,我們還需要更為強大的“創新創造活力”。小說被稱為一個民族的秘史,也是關于人類經驗的容器。每一代作家都有責任去關注、去發現、去表現這個時代中國人的生活。只有親歷的生活經驗才是真正有分量的,帶著質感與個人生命感覺的,也是最有生命力的。生活永遠是創作之母,是創作者取之不盡的寶藏,作家要做的就是全然地向豐富多彩的生活敞開,誠實地寫出這個時代人民的思想、情感和他們的精神脈動。
(作者系第八屆魯迅文學獎中篇小說獎獲獎作家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