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_欧美日韩午夜_欧美网站一区二区_激情小说综合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為了留給歲月長河而寫作 ——訪劇作家唐棟
來源:文藝報 | 路斐斐  2022年10月25日08:36
關鍵詞:唐棟

2022年國慶前夕,由唐棟編劇,南京市話劇團創排的向黨的二十大獻禮之作、話劇《小西湖》在江蘇大劇院首演。在這部受中共南京市委宣傳部邀約創作、反映南京“小西湖”風景區老街巷“微改造”項目的話劇中,劇作家從小切口聚焦民生問題,以富有幽默感的輕喜劇風格完成了這部“小”題材戲劇作品的創作。作為曾“以其宏大的主題敘事和文以載道的精神內涵著稱劇壇”,曾連續五次獲得文華大獎,多次獲全國優秀話劇劇本獎、曹禺劇本獎等,已創作話劇、舞劇、歌劇劇本等幾十余部的作家唐棟,再一次用作品踐行了他的創作理念,“新時代我們的創作要在思想繼續‘向上’的同時,目光繼續向下,選題要更多觸及普通百姓的生活,反映他們的喜怒哀樂、日常生活與他們關心關注的問題”。這是唐棟在近年來的創作中感受日益深切的一個問題,他說,“民生的視角很小,但切進去展現的還是時代的大主題與大情懷。”

話劇《柳青》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選題”

“離開時代的宏大背景去認識任何一段歷史,都不可能準確。”2020年,收錄了30余部精品劇作的4卷本《唐棟劇作選》出版,與此同時,受《劇本》雜志邀約,唐棟亦連續撰寫發表了12期創作談。在這組寫于疫情期間的文章中,他對半個世紀以來與文學、戲劇結緣的人生、寫作歷程進行了回顧。“每一部作品都是一個腳印”“河水流走以后,石頭還在那里”……借助這些文章的梳理,他想著重思考戲劇與時代、戲劇與文學、戲劇與生活的關系,“這既是一個回顧,也是一個小結”,通過這些思考,“我想把對戲劇創作的一些感悟和具體創作的經驗含蓄地表達出來”。

“任何創作都脫不開時代的干系,劇作家要主動與時代保持一致性。”回顧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放下槍桿子、拿起筆桿子”創作的《祁連山下》《歲月風景》等一系列當代軍旅題材劇作,到新世紀以來創作的《天籟》《共產黨宣言》等革命歷史題材作品,新時代的十年,唐棟深感在對戲劇題材難度的攻克中,對劇本思想境界和藝術性的追求也抵達了新的高度。從2012年講述秋收起義之后,毛澤東在同各種錯誤傾向的尖銳斗爭中,鍛造了一支新型人民軍隊的話劇《支部建在連上》,到2016年話劇《杜甫》中對“向來憂國淚,寂寞灑衣巾”的中國知識分子人生理想的極致書寫,再到2018年話劇《柳青》中對作家應如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精神彰顯,到2020年話劇《路遙》中著力表現作家對苦難的理解,表現人在苦難當中奮發向上,改變生活、命運的精神力量……十年來,從表現“英模”的話劇《麻醉師》《呼吸》,聚焦科技領域的話劇《蒼穹之上》《今夜星辰》,到跨越不同藝術門類的歌劇《天下黃河》、舞劇《沙灣往事》等,在唐棟看來,他把當下時代對歷史與現實的理解和闡釋寫進了劇作,用作品真切詮釋了“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選題,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敘述”。

“文學性是戲劇創作的至高境界”

2019年舉辦的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上,為紀念柳青逝世40周年而作的話劇《柳青》,作為唐棟與西安話劇院合作的第二部作品再度獲文華大獎。包括此前已獲第十五屆文華大獎的《麻醉師》在內,接連幾部作品的創作創新被業界譽為“用小說家的筆觸刻畫戲劇人物,使其具有了油畫般的厚重色彩和立體感”。而“文學性”也被認為是唐棟劇本創作的重要特質。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的軍旅文學創作,到此后長達近半個世紀的戲劇創作,在兩種文體創作間的轉換讓唐棟感到,“劇本的文學性是制約當下有影響力的重要作品是否能誕生的重要因素,而作家或劇作家在藝術創作上能不能打破文學和戲劇的‘邊界’,融會貫通,則是影響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他看來,盡管戲劇創作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創作難度要大于小說,但兩種藝術形式的本質是相通的,“對每一個具體主題的開掘、對人物深層次的刻畫和塑造、對文本創作詩意境界的要求”等,是唐棟自上世紀80年代初進入劇本創作時就一直持守至今的理念。

“在這一點上,莎士比亞、契訶夫和老舍、曹禺等中西方作家的劇本創作給我很大啟發。”中國老一代作家特別是老舍劇本中“對小人物的細膩刻畫、對生活的本真描寫”,更堅定了唐棟對戲劇創作“文學性”的追求與對文學創作的敬畏之心。于是在進入以當代作家柳青、路遙為主角的話劇創作中,他更加注重劇作在文學性上的成功,“首先要寫真實,真實地表現出他們對文學的認識、創作與追求;還要寫感動,寫那些深深打動我的、與我同時代有著同樣生活經歷的作家對時代的精彩描述與深度表達;還要寫體驗,把我自己對生活、對文學創作的體驗都寫進劇作里”。在唐棟看來,這既是一種創作也是一種傳承,“陜北文化的深厚、陜北人性格中的倔強好強都表現在他們的作品里,對我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于是,“怎樣才能把他們寫好?”成為唐棟在創作中不斷苦思的問題,成就“一個大寫的人”成為其在劇作中想表現的,由“柳青、趙樹理、孫犁以及路遙等幾代作家留給我們今天創作者的寶貴精神財富”。

“用作品挖掘生活內在的深刻”

“柳青的《創業史》不僅塑造了梁生寶、梁三老漢那樣的農民形象,也給中國文壇奉獻了極其獨特的寫農民的文學語言。”從柳青到路遙,在作家對作家文學形象的塑造中,唐棟也愈發感到戲劇創作的至高境界是語言,“寫到最后發現最難的就是語言”。從講好一個故事到塑造好一個人物,從賦予人物的精神狀態、內心世界以文化和哲學的內涵,到最后回歸戲劇創作的根本,即對臺詞、語言的寫作,唐棟感到,回歸生活、回歸文學才是劇本創作打開藝術之門的根本途徑。

今年,由唐棟編劇、廣東省歌舞劇院推出的舞劇《沙灣往事》演出已超200場,該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作為第十五屆文華大獎獲獎劇目,也是繼小說《三家巷》改編同名舞劇并獲中國舞蹈“荷花獎”后由唐棟成功編劇的第二部舞劇作品。“在劇本創作中,我強調了對人物的塑造,為舞劇賦予了文化的內涵”,在他看來,這是劇本創作的生命之所在。“無論舞劇、歌劇還是音樂劇的創作,劇本文學性的傳達都是激發編導演二度創作的重要思想基礎,也是劇作最終能否打動觀眾的關鍵。”

2022年,唐棟編劇的作品演出超200場的還有江西省話劇團演出的《支部建在連上》、西安話劇院演出的《共產黨宣言》等,此外,《麻醉師》《柳青》《路遙》等作為西安話劇院的精品劇目,自創排以來,也從未停下全國巡演的腳步。“要為歲月長河創作能留得下的好作品。”唐棟說,這正是他這十年來以及未來創作的目標與主動追求。反映在題材選擇上就是還要“目光向下”。十年來,在與不同院團的合作中,他一方面感受到了劇目創作的繁榮與戲劇創作隊伍的整體向好,另一方面也感到,精品力作的相對缺失依然制約著行業的長遠發展。他認為,“對于劇作家來講,一定要有自己的選擇與思考”,要像《茶館》《雷雨》那樣,“多從生活本身去找”那些與創作者的生活積累接近、能調動共通情感儲存的好選題。

“好的作品首先要能打動自己。”唐棟說。如講述我國國產戰機研制的話劇《蒼穹之上》,又如從生活的原生態挖掘戲劇性、表現科學家奉獻精神的《今夜星辰》等,還有“寫進了我自己的生活積累和對生活的希望的《小西湖》”,在看似并不那么“沉重”的主題下,“在展現生活的喜樂同時亦能以新的視角發現生活內在的深刻,給新時代的生活實踐帶來藝術的思考與啟示”。“目光向下”讓唐棟找到了未來創作的主題與方向,在他看來,身為劇作家就要“去掉浮躁心態,要懷著高度的藝術自覺對待戲劇;要好好地觀察社會、體驗生活;要寫自己的生活感悟、思想積淀和文化思考;要寫戲,在寫戲中成長,心無旁騖,并且永無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