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_欧美日韩午夜_欧美网站一区二区_激情小说综合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新時代藝術的人民性
來源:文藝報 | 黃華三  2022年05月23日08:06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社會發展的每一次進步、文明的每一次提升,無不伴隨著文化的更迭與進步。文化藝術作為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與血脈,其進步同樣體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階段,文藝始終作為時代前進的號角,在時代發展的奔涌浪潮中發揮著引領作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國共產黨創造和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制度,這關系著新時代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關系著中國人民的文化理想與信念追求。

80年前,毛澤東在延安同100多位文藝家座談時,對文藝工作者的立場問題、態度問題、工作對象問題、學習問題展開了一場持續20余天的深入討論,發表了對中國文化藝術產生了深遠影響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以下簡稱《講話》)。 這篇講話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和革命文藝實踐相結合的光輝文獻,其中所蘊含的人民性思想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屬性,也是毛澤東各時期著作中一以貫之的核心思想,直到今天,它所揭示的文藝創作規律,對新時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依然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一、新時代藝術的人民性

“人民”這個概念古已有之,中國宋代朱熹為《詩經》作注時,就有“民,庶民也。人,在位者也?!泵珴蓶|同志提出的“人民”,作為一個政治術語,更強調其群體性與政治性,其主體主要包括工農兵、城市小資產階級勞動群眾和知識分子。毛澤東在有關論述中所強調的人民性思想,就是想問題、辦事情要密切聯系群眾,要從人民的根本利益著眼。而對文藝工作者而言,“人民性”則是文藝創作最重要的屬性。具體來講是指作為創作主體的藝術工作者,通過創作來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人民的精神與思想境界,用作品為人民大眾服務。藝術的人民性是創作的出發點,文藝創作離不開時代的發展與現實生活這個源泉。80年前《講話》明確提出了“文藝為人民服務”,事實上,藝術為人民始終就是中國文藝工作者的初心。進入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了,“希望廣大文藝工作者堅守人民立場,書寫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詩。源于人民、為了人民、屬于人民,是社會主義文藝的根本立場,也是社會主義文藝繁榮發展的動力所在”。

今天,全球化背景下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正在促使藝術創作不斷開拓前行。雖然藝術具有認識、教育、審美等多種功能,但文藝創作能否把握住時代的脈搏卻是我們今天創作的關鍵,尤其在當下,教育人、鼓舞人是藝術非常重要的功能。習近平總書記歷來高度重視藝術創作在記錄時代、反映時代方面的重要作用,他在2021年召開的十一次文代會和十次作代會開幕式的講話中,引用了唐代李漢所言“文者,貫道之器也”,闡明了中國文藝的一貫主張,明確要求藝術工作者要把握時代脈搏、聆聽時代聲音。近年來,文藝工作者創作的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時代、謳歌英雄的優秀文藝作品不斷涌現,在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提高國民素質、滿足人民的文化需求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貢獻出了文藝工作者的力量。在好作品不斷涌現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理性看待其中還存在的不足。例如,一些作品缺乏精神層面的深度挖掘與發現,缺乏歷史的深層追問,在思想深度、情感投入、精神內涵上呈現不足;在藝術表現方面,也有一些作品存在創造力、想象力與創新意識缺失的現象。所以,對今天的文藝工作者而言,我們應該警惕的不是年齡困擾,而是是否失去了對藝術的敬畏、對創作的激情和對生活的敏感。藝術史的發展充分證明,凡是符合廣大人民群眾審美要求、滿足人民群眾精神需要的藝術都是最富生機與活力的藝術,離開了時代、社會、人民,藝術就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二、以傳統文化為基底的人民性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大眾對生活的需求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對精神生活的需求越來越多,精神與心靈的追求、個人價值的實現成為生活的更高目標。新時代的文藝工作者不但要樹立起人民性思想,更要在藝術創作中堅持和踐行人民性。一方面,文藝工作者理應具備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從人民的立場出發;另一方面,文藝工作者需要在創作方法上以深厚的傳統文化為創作根基,結合時代特征,賦予優秀傳統文化以當代意義,并呈現出嶄新的藝術表現形式。藝術作品表達什么樣的主題與對象,為何這樣表達以及用何種方式表達已成為今天藝術創作中常見的問題。此外,藝術如何堅守“人民性”進行創作,也已成為今天藝術創作者在實踐中亟需思考和解決的重要課題。文藝工作者首先要認清自己文化的基因,只有保持中國傳統文化的特性,才能彰顯出中國文化的力量。因此,如何立足傳統文化、創造性地繼承與創新性地發展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是今天的文藝工作者在創作中應該思考的重要問題。我們要堅守內心,不斷激發對傳統藝術的熱情,在精研本土文化之后所獲得的認知基礎上,激活基于傳統文化的當代創造活力。

今天的文藝工作者更應將自己的人生和藝術生命同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命運聯系起來,認真思考如何從人民性的角度出發,以新的藝術形式、創作手段,更好適應時代的要求。每位文藝工作者應當以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為目標來拓展自己藝術表現的維度。今天的文藝創作除了在創作過程中要尊重每一位藝術家的個性,更應該檢視一下創作是否與人類共同的價值取向相符,是否與國家、民族、時代前行的方向一致,只有站在古老文明、傳統精神、現代思維、當代技術的交匯點上,才能真正創作出“與時俱進”的優秀作品。

80年來,《講話》所蘊含的人民性思想始終閃耀著睿智的光輝,對我國文學藝術事業的繁榮和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也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指明了方向。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文藝工作者作為一支重要力量不能缺席,要同各行各業努力奮斗的中國人一起,為時代做出自己的貢獻。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一次文代會、第十次作代會開幕式講話中指出的,“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脈,文藝是時代的號角”,我們應該“心系民族復興偉業,熱忱描繪新時代新征程的恢弘氣象”,“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滿意不滿意作為檢驗藝術的最高標準”。

回望歷史,一切杰出的藝術家無不具有深厚的人民情懷。對今天的文藝工作者而言,只有融入人民群眾中、從群眾中汲取創作營養,作品才會擁有直抵人心的力量,才會擁有傳之久遠的永恒生命力。此外,文藝工作者還要堅持守正創新,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基之上大膽創新,用真心與真情去記錄、表現、謳歌時代,真實呈現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奮進新時代的波瀾壯闊的畫面,用作品為時代留下豐厚的文化記憶。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