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_欧美日韩午夜_欧美网站一区二区_激情小说综合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紅色爆款頻現的背后是對黨史國史的尋根熱情
來源:光明日報 | 劉海平  2021年08月11日08:08

歌劇《英·雄》過去幾年圈粉無數,很多年輕觀眾二刷、三刷,更有甚者,打著“飛的”跟隨劇組全國跑。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受到熱烈追捧,市場上一票難求,很多90后、00后成為“電波迷”。電視劇《覺醒年代》,掀起收視狂潮和全民話題討論,被網友稱為年度“現象級神劇”。紅色是這些作品的共同底色,講述革命者的故事是這些作品的共同內容。近幾年,像它們一樣既叫好又叫座的紅色文藝作品越來越多,如話劇《人間正道是滄桑》、雜技劇《戰上海》、電影《1921》《革命者》《懸崖之上》。可以說,紅色爆款頻現越來越成為文藝常態。

在我國文藝百花園中,紅色文藝是一個獨特存在。它以文藝的方式記錄黨史國史,謳歌革命先賢,鼓舞人心士氣,傳承紅色基因。歷史上,曾涌現出一大批紅色文藝經典。從《紅日》《紅巖》《紅旗譜》到《劉胡蘭》《董存瑞》《上甘嶺》,從《黨的女兒》《紅色娘子軍》《智取威虎山》到《地道戰》《地雷戰》《鐵道游擊隊》,紅色文藝作品猶如一圈圈歲月的年輪,刻寫著人們對于黨史國史的記憶。

改革開放后,一方面文化產品越來越豐富多元,人們有了更多選擇,另一方面一些紅色題材文藝創作陷入臉譜化、概念化、套路化、口號化的窠臼,吸引力、感染力下降,導致觀眾流失,投資者遠離。

黨的十八大以來,紅色文藝創作重新煥發活力,不僅數量上呈井噴之勢,質量也全面提升,涌現出一大批口碑佳作。更重要的是,這些作品成功打破與年輕人的語境壁壘,引發年輕人的共情共鳴,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過去一段時間里“紅色題材”等于“不好看”的刻板印象。

紅色題材文藝作品的集體爆紅,跟創作手法的創新有很大關系。比如,《英·雄》《永不消逝的電波》等舞臺藝術作品,借鑒了電影蒙太奇的表現手法,并利用現代化的聲、光、電多媒體手段為觀眾營造出富有魅力的視聽效果;《覺醒年代》《1921》等影視作品,使用了青春化的表達方式,從演員的選擇到臺詞的設計都盡可能貼近當下年輕觀眾的審美。優質紅色文藝作品大量涌現,除了技術層面的原因,更深層的原因是整個社會對黨史國史的尋根熱情。

古羅馬執政官西塞羅說,一個不懂自己出生前的歷史的人,永遠是個孩子。歷史學家錢穆也說,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以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并抱有溫情與敬意。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為了加快發展,我們腳步匆匆,來不及欣賞路邊風景,也無暇追憶歷史。如今,中國共產黨已經成立百年,新中國也成立了70多年,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隨著民族復興腳步的加快,中國人對本國制度、道路、理論、文化的自信與日俱增,開始更加主動地回望歷史,產生對黨史國史的尋根熱情。

人們希望通過歷史尋根知來路、明去處。可歷史是枯燥的,也是冰冷的。文藝作品可以為人們提供歷史鏡像,幫他們還原歷史現場,還能讓歷史更加鮮活、更有溫度。當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通過文藝的途徑了解黨史國史,社會對紅色題材文藝作品的需求量便大增,創作熱潮也就隨之而來。

歷史尋根,重在一個“尋”字。一方面,紅色革命史離今天的人們尤其90后、00后比較久遠,他們要想獲得那段歷史的真知,必須穿過歲月的帷幕,經歷一個“尋找”的過程。另一方面,90后、00后這一代年輕人從小在互聯網的陪伴下長大,獲得資訊的方式十分多樣,養成了敢于質疑、獨立思考的個性。相較于被灌輸歷史結論,他們更希望重返歷史現場,去親自發現歷史。因此,過去那種簡單化、說教化的作品很難滿足這一代年輕人尋根歷史的訴求。只有真實還原歷史原生態樣貌的文藝作品才能獲得他們的青睞。比如,電影《古田軍號》大膽呈現中國工農紅軍初創之時,在紅軍內部、在毛澤東和朱德之間,關于如何建軍問題的嚴重分歧,電影里還有領袖人物之間互相爭論拍桌子的細節。這些都是對真實歷史的呈現,非但沒有抹黑黨的歷史,反而讓年輕觀眾感覺真實可信,進而體會到革命道路的艱辛。

另外,今天的年輕人對黨史國史的大輪廓早已熟知,他們更希望將探究歷史規律的觸角伸到歷史時空的幽微之處。年輕人對歷史尋根方式的獨特訴求,倒逼文藝工作者不得不改變講述黨史國史的方式、塑造人物的方式、表達感情的方式、宣揚理念的方式,紅色題材文藝創作的面貌由此煥然一新。最近幾年備受青睞的紅色文藝作品,無不很好地把握住了當下年輕人的審美轉向,不再像以前那樣用粗線條進行宏大敘事,而是盡力發掘、描摹歷史的鮮活細節和人性的紛繁復雜,用細節和人性打動人,用真情和真實感染人,引導年輕人通過自己的思考,得出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的歷史結論。

今天中國的年輕人不再需要像革命先烈那樣舍身炸碉堡、用胸膛堵槍眼,未來的年輕人很可能也不需要,但年輕人的成長是個永恒的話題。從歷史的視角看,革命戰爭年代的那段歷史其實是黨和國家的“青春成長史”,按照今天的年齡劃分,革命先賢當時基本都處于青年階段。無論哪個時代的年輕人,都能從黨和國家的“青春成長史”中看到青春面孔,進而結合自己的成長經歷形成一種鏡像式體驗,在共鳴中形成追劇、談劇、粉劇的文化現象。年輕人追劇、談劇、粉劇的過程既是對黨史國史尋根熱情的表達,也是對革命先賢成長經歷的重新體驗。在這個過程中,一部部爆款紅色文藝作品也就自然產生了。

(作者:劉海平,系贛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