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_欧美日韩午夜_欧美网站一区二区_激情小说综合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北京文學》2021年第4期|錢理群:長壽時代養老人生的思考(節選)
來源:《北京文學》2021年第4期 | 錢理群  2021年04月15日22:26

長壽時代養老人生思考三題

——為泰康之家(燕園)創院5周年而作

一、養老人生的三大原則:三和諧、三寬和順其自然

我和老伴入住泰康養老院是2015年7月14日,到2020年7、8月,正好五周年。我說過,自己的養老人生是從進燕園開始的;最初只是想讓晚年生活得舒服一點,并沒有更多的想法。但日子一久,就逐漸開始考慮“如何走好這人生最后一程”。老伴說我喜歡“云里霧里胡思亂想”,想多了,就有了一些感悟、認識,不妨在這里說一說。主要有三點。

回顧自己一生已經走過的路,自然會有一些美好的記憶,但總覺得有許多遺憾,讓心有不安和不甘。記得梁漱溟先生說過,人活在世界上,就是要處理三大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以及人與自己內心的關系。我(或許還有我們這一代人)恰恰就在處理這三大關系上出了問題:在很長時間內,我們都熱衷于“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還沒完沒了地“與自己斗”,進行所謂的“思想改造”。這七斗八斗,就把人與人的關系,和大自然的關系,以及和自己內心的關系,弄得十分緊張、別扭,實際是扭曲了自己的人性與人生。我和老伴經常感慨說,我們這一輩子實在是活得“太苦太累,太虛太假”了。如果不抓住進入老年這一最后時機,進行彌補,就實在太虧、太窩囊了。這樣,我們的“養老人生”就有了一個目標:要恢復人的本性,真心,真性情,取得和自然的關系,和他人的關系,以及自己內心的關系的三大和諧,借以調整、完善我們的人性與人生。于是,我就給自己的養老生活作了這樣的安排:閉門寫作,借以沉潛在歷史與內心的深處,將自己的精神世界升華到更廣闊、自由的境界;每天在庭院散步,不僅是鍛煉身體,更是欣賞草木花石、藍天浮云的自然美,而且每天都要有新的發現,用攝影記錄下自己與自然相遇時的瞬間感悟;同時盡量使自己的人際關系單純、樸實化。所有這一切的安排,最終要回到自己的內心,追求心靈的寧靜、安詳。這才是我們所追求的養老人生理想的核心與關鍵。

我因此想起了80年代所倡導的“三寬”,我們的生活與內心都應該“寬松”,對周圍和世界的一切,對自己都要“寬容”,更要以“寬厚”待之。有了這三寬,就可以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矛盾與沖突,我們的晚年也就進入了一個寬闊、自由的天地。

老年人遇到的最大、也是最后的難題,自然是如何面對“老、病、死”的問題,這是不必回避的。我自己也是因為老伴的患病、遠行而和老伴一起作了嚴肅與艱難的思考,還寫了《“我的深情為你守候”》一文,進行討論。這里只作一個簡單的說明。我們認為,這是每一個人遲早要面對的人生課題,不必消極回避,也不必緊張恐懼,要“看透生死,順其自然”。患了病,哪怕是重病,也應積極治療;但一旦患了不治之癥,就不必勉強治療,不求延長活命的時間,只求減少疼痛,有尊嚴地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我們不選擇“好死不如賴活”的傳統哲學,而選擇“賴活不如好死”。我們一輩子都追求人生的意義,這就要一追到底,至死也要爭取生命的質量。而獨立而堅強的可忻(作者的老伴——編者注),更作出了“消極治療,積極做事”的選擇,趕在死神之前,做完自己想做的事,并且親自打點身后之事,把最后的人生安排得盡可能完善、完美,將生命主動權始終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可忻的選擇得到許多人的尊敬,大概不是偶然的。

二、封院中的浮想

這一次疫情突發,并被封閉在養老院里,長期與世隔絕,處于完全無助的狀態。對此,我們沒有任何思想準備。萬萬沒有想到,老了老了還會遇到這樣一場“大災大難”:國家、世界的災難,也是我們自己的災難。開始時真像生了一場大病,恐懼、無奈、焦慮、不安。

但八十年的人生經驗告訴我,絕不能為這樣的焦慮所支配、壓倒,一定要跳出來。于是,就冷靜下來思考。疫情災難讓我終于看清,自己此后余生將面臨一個歷史大變動,以至動蕩的年代,一切都還只是開始。想到這里,我突然意識到,自己的,或者我們這一代的“養老人生”將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所謂“養老”,就是要取得生活、生命的穩定和安詳。那么,如何“在時代的紛亂和個人的穩定之間,構成一種矛盾與張力”,怎樣“在動蕩的年代,獲得一份精神的充裕和從容”,就是“養老人生”的一大課題及難題,一旦處理好了,就會成為人生一大藝術和創造。這本身就很有誘惑力。

我只有求助于我的專業領域里的“老師”。我想起了中國現代作家沈從文的一句話:要“在變動中求不變”。還想起被魯迅譽為“中國最杰出的現代詩人”的馮至,他在二次世界大戰的戰亂中尋求不變的本質,在一切化為烏有的時代尋求不能化為烏有的永恒,終于有了兩大發現:一是“千年不變的古老中國土地上延續的日常生活”,二是“平凡的原野上,一棵樹的姿態,一株草的生長,一只鳥的飛翔,這里面含有永恒的無限的美”。想到這里,我突然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

這次疫情災難最引人注目之處,就是疫情對老百姓日常生活的破壞、干擾、打擊,以及普通人的堅守。正是這一次自然瘟疫肆虐,促使我們(包括我自己)懂得并且開始思考平日見慣不怪的日常生活對人自身的意義,不可或缺的永恒價值,由此獲得“一切都要過去,生活仍將繼續”的信念。

老年人的生活自有特點,它是一種“休閑生活”。而“休閑生活”的意義,正是在這次疫情中被發現,引發思考與討論的一個重要話題。這里,我要向諸位推薦一篇文章:《重塑悠閑觀:智能革命對人類智慧的新考驗》,它發表在2020年4月2日《文匯報》,提出了一系列很有意思的命題。首先是對傳統的,主要是“工業化時代的休閑觀”的反思:休閑從來被看作是附屬于勞動的,可有可無,并無獨立意義。在這樣的休閑觀指導下,老年人的休閑生活就被看作是消極的,喪失了勞動力之后的被動選擇,甚至有一種說不出的“不得已”之感,不過是“打發日子”而已。作者提出,現在需要“重塑追求生命意義的休閑觀”,實際是回到“休閑”的原始定義,本質意義。文章介紹說,英語和拉丁語中的“休閑”,其中就含有“教養”的意思。在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那里,人的休閑是終身的,而不是指一個短暫的時段,是“真、善、美的組成部分,是人們追求的目標,是哲學、藝術和科學誕生的基本前提之一”。亞里士多德還把“休閑”與“幸福”聯系起來,認為休閑是維持幸福的前提。在我的感覺里,這就把我們養老院的休閑生活一下子“照亮”了:這是一個“充實精神家園,豐富內心生活,追求生命意義,提升人生境界,踐行人生智慧,達到自我完善”的大好時機,是自我生命的最佳階段。因此,要提倡“健康的休閑生活”,其中有兩個關鍵,一是追求養老休閑生活的“創造性,多樣性,個性化”,二是突出和強調“興趣”。每個人完全可以按照“興之所至”,或唱歌、聽音樂;或跳舞、打拳、游泳;或作手工勞動、田間耕作;或看書、看電影;或閉門寫作——等等等等,自由自在地過“屬于自己的生活”。其實,這也是對人的潛能的發揮,人生、人性的調整。在我看來,人的欲望,人生旨趣,自我期待從來就是多面的,體現了人性的豐富性,人的生命發展的多種可能性;但在現實人生里,實現的只是極少部分,我們活得十分被動,經常處于受壓抑的狀態,甚至陰差陽錯走了與自己期待不同的人生之路。因此,我們晚年回顧自己的一生時,總會覺得有許多遺憾。我們當然不可能“重走人生路”,但借這樣的完全由自己支配的養老休閑生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調整和彌補,卻是可以的。這也算是我這樣的不可救藥的理想主義者晚年生活的最后一個理想吧。

而且還有一個理想的生命狀態,就是“和自然對話”,追求另一種生命的永恒。“大自然”也是我們這一代匆忙人生中不幸被錯過了的“友人”。不能善待大自然更是我們最大的歷史錯誤和終生遺憾。這一次病疫災難就是一次無情的“報復”,它以最尖銳的形式向每一個國家、民族,也向我們每一個人提出了“如何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問題,它真正關系到我們的“未來”。它也給我們的養老人生提出了一個全新的生命課題:如何從大自然那里吸取晚年生命的滋養與樂趣。醒悟到這一點,我的每天在園子里的散步,就獲得了一種新的意義:我不僅要在大自然環境下鍛煉身體,更要以嬰兒的心態與眼光,去重新發現大自然之美。我最喜歡的,就是仰望藍天,“那么一種透亮的、飽滿的、仿佛要溢出的、讓你沉醉、刻骨銘心的‘藍’!”還有對“寂靜之美”的感悟:“它無聲,卻并非停滯,自有生命的流動:樹葉在微風中伸展,花蕊在吸取陽光,草叢間飛蟲在舞動,更有人的思想的跳躍。”因此,每次散步回來,我的心就沉靜下來,并且有一種“新生”的感覺。

我更沉浸在第三種“永恒”之中,這就是歷史的永恒。這是我最為傾心、投入的:通過自己的思想史、精神史的研究與寫作,潛入現實與歷史的深處,自己也就超越了現實的時空,進入無限廣闊的空間,永恒的時間,這其間的自由和樂趣,不足與外人道,只有獨自享受:這真是人生的最大幸福,最好歸宿。

這樣,我就從日常生活、大自然和歷史這三大永恒里,找到了養老生活的新動力、新目標,內心變得踏實而從容,進入了生命的沉思狀態。

三、讀陳東升先生《長壽時代的理論與對策》有感

主要有兩點。

首先是“老年人的價值要重新認識、定位和發掘,而不是定位在社會資源的消耗者上”,“老人的需求將不是維持生存,而是實現自己的愿景”,“老年人的生產力和創造力甚至可能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提高”。

說得真好。我自己對此就深有體會。我63歲退休,邁入老年階段,一直到今年81歲,將近20年,就一直保持著旺盛的創造力和想象力,處于生命的高峰狀態,遠遠超過之前的中年,甚至青年時代。從2015年7月進入泰康之家(燕園)養老院這五年,更是進入最佳狀態,寫出了三本最重要的學術著作,約250萬字,還寫了50多萬字的兩本思想隨筆、學術隨筆,編了一本攝影集,共300萬字,平均每年60萬字,不僅數量上前所未有(過去最多一年四五十萬字),而且質量上也是最高水平,是我真正的成熟之作。還可以向大家報告的是,這次封院4個多月里,我又寫了30多萬字,真是“思如泉涌,手不停筆”。更重要的是,精神狀態、學術狀態也不一樣:青年、中年階段的思考、寫作,很容易被時代潮流所裹挾,有一種緊迫感和焦慮感,總是靜不下來,沉不下去。這樣的匆忙趕作,就容易浮在表面,也站不高、看不遠,缺乏學術應有的高度與深度。現在,到了老年,就完全靜下來,既沉浸其中,又跳出來,進行有距離的、更高層面的追問和思考。而且排除了任何功利目的和顧慮——這樣的功利性,只要在崗,處于某種職位之上,就不可避免。而現在在養老狀態下,就可以真正“為自己寫作”,憑一己之興致,任意盡興揮灑;“為未來寫作”,就有更大的歷史感,超越時空,與想象中的另代讀者對話,在這一過程中,追求自我學術生命的永恒。這一段封閉式寫作,就更加接近這樣的生命與學術的理想狀態。當然,我不敢把自己的這一“經驗”絕對化、普遍化,但至少說明,老年人依然可以攀登生命的更高峰,其創造、想象的潛力是不可低估的。另一面也要看到,老年人的生命畢竟處于“帶病生存狀態”,我自己就患有高血糖、高血脂等多種疾病。但只要身體保持相對健康狀態,在被疾病壓倒之前,還是有發揮的時間和空間。現在,是社會和我們自己,重新估量老年人的生命價值,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質量的時候了。

或許更為重要的是,我們正處于人工智能的新科技的時代。這正是陳東升先生文章里提醒我們的:必須改變工業化時代的“教育期——就業期——退休期”三階段論,把退休后的老年階段,看作是一個以維持生存為主的消極、消費階段。我們必須跳出這一認識誤區,賦予老年人一種更積極的意義:這是一個生命的再創造時期,發揮“銀發智慧”,“繼續創作與生產的時期”,繼續創造財富、提供社會服務的時期。而新科技時代正是為這樣的“再創造”提供和創造了新的條件。這就是許多學者都提到的“當代信息技術革命創造了‘人腦與電腦相結合’的新的思維活動模式,新的知識創造模式,新的活動方式”。甚至可以說,“人工智能和人類智力的結合”,將是未來經濟、社會、科學技術發展的基本方式。老年人的智慧,他的學識、閱歷、經驗,正可以“增加智力要素的供給”,顯示出特殊的優勢和價值而受到重視。如何重新發掘和發揮老人的作用,正是長壽時代必須面對和解決的歷史新課題。而新科技的發展也正為解決行動力受到限制的老年人繼續發揮其智能的矛盾,提供了條件與可能。這就是陳東升先生文章所說的,“我們正處于科技驅動的轉型期,對于體力勞動的需求在持續減少,或者可以被機器所代替。互聯網正在重新組合生產要素,使得空間上的移動需求大大減少”。養老社區正可以“為長者們發揮余力反哺社會搭建新的平臺,通過提供遠程教學、搭建專家平臺等方式,讓長者們積累的知識經驗指導社會生產,持續創造價值”,“創造屬于他們自己的第三次人口紅利”。看來,一邊養老,一邊繼續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教育、科研、經濟管理、醫療、工程……各方面進行再學習、再教育、再就業、再創收,是完全可能的:這將是另一種更為豐富的養老人生。

在我看來,還有一個領域,值得有興趣、有能力的老人去開拓、創造,甚至成為自己的“新職業”,這就是“養老業”。養老本身就是一種“事業”:它不僅是經營,更是知識和文化。在今天這個“知識經濟,知識社會”就更是如此。在養老院初建規模以后,就應該把創立“養老科學”提到議事日程上,它包括了養老經濟學、養老管理學、養老社會學、養老倫理學、養老心理學、養老醫學、養老音樂、養老文學、養老運動學、養老哲學等等極為廣闊的領域。它當然需要有一支專業隊伍,但我們這些養老院里的居民,也應該成為其中不可或缺的成員,也可以算是“志愿者”吧。而且我們也自有優勢:不僅有切實的體會,實際的要求,而且我們的專業知識和經驗,更是建立多學科的養老學所急需的知識財富。在這方面,還有許多組織工作要做。我們自己也可以在不同程度參與創建養老學中獲得生命的新意義、新價值。

總起來說,我們理想的養老人生應該是一個多彩人生。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條件,作出多種選擇,或致力于財富的新創造,智力的新開發;或參與養老事業的新開拓;或傾心于休閑養老,等等。我們所追求的是:“各取所需,各有所值,各有所歸”。

這一切,都還只是開始。5年前進院之時,我就說過這樣的意思:中國的養老事業,還處于開創階段,要真正成熟,并形成自己的特色,至少需要10年的探索和積累。現在剛過5年,就已經初具規模。我們這里所作的也只是初步的總結。期待再過5年,會有更全面、深入的討論。

……

作者簡介

錢理群,著名人文學者,北京大學教授,魯迅、周作人研究專家。1939年生于重慶,祖籍浙江杭州。長期從事現代文學和中國思想史研究,對現代中國知識分子歷史與精神的審察,受到海內外重視。一直關注教育問題,多有撰述并為此奔走。代表作有《心靈的探尋》《與魯迅相遇》《周作人傳》《大小舞臺之間——曹禺戲劇新論》《豐富的痛苦——堂吉訶德和哈姆雷特的東移》《1948:天地玄黃》等。現愛好寫作、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