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藝”起聊·文化強國十問⑨——全民閱讀如何助力文化強國建設 全國政協常委朱永新:讓書香浸潤社會 打造全民閱讀新風尚
編者按: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確立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人民網文娛推出“兩會‘藝’起聊·文化強國十問”,邀請文化領域的代表委員,圍繞文學、藝術、影視、考古等主題,為建設文化強國建言獻策。
讀書可以讓人保持思想活力,讓人得到智慧啟發,讓人滋養浩然之氣。本期我們邀請全國政協常委、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講述全民閱讀的重要性,以及全民閱讀在文化強國建設中的意義。
中國應有屬于自己的閱讀節
人民網:今年兩會,您呼吁設立“國家閱讀節”。這也是您連續第18年提出與全民閱讀有關的提案,怎樣的原因促使您一直關注這一問題?
朱永新:很多人問過我,有了“4·23”世界讀書日,是否還有必要設立國家閱讀節?其實世界讀書日紀念的是莎士比亞和塞萬提斯,沒有中國文化背景。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有自己的閱讀節,中國作為一個重要的文明古國,更應該有屬于自己的閱讀節。
我一直認為,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于這個民族的閱讀水平,一個沒有閱讀的學校永遠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個書香充盈的城市才能成為美麗的精神家園,共讀共寫共同生活才能擁有共同語言、共同價值、共同愿景。
人民網:自2014年起,全民閱讀連續八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為什么國家對全民閱讀如此重視?
朱永新:閱讀作為一項精神工程,必須常抓不懈。這些年來,我們國家確實加大了對全民閱讀的重視程度,各地區、各部門和相關機構也圍繞全民閱讀開展了許多工作,取得了相當成績。但是與世界上許多國家相比,我們全民閱讀的水平還相對較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當前,不少人精神文化生活匱乏,有的人離開校園后幾乎不再讀書。只有把閱讀作為國家戰略,長遠部署,穩步推進,我們才能在積累精神財富的同時,還能創造物質財富,為將來儲備足夠的財富基礎,繼續再轉化為更為豐厚的精神、物質的雙重財富。
教育助力傳統文化生生不息
人民網:少兒閱讀是全民閱讀的基礎。對學生來說,該如何平衡課內學業和課外閱讀?目前我國少兒讀物的創作和出版呈現出怎樣的態勢?
朱永新:我認為閱讀沒有“課內”“課外”之分,二者應是相輔相成的。教科書就像母乳,把人類最重要的知識用科學的方式整合,讓學生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吸收掌握以及學習成長。但教科書、教輔書不可能替代兒童成長的精神食糧,就像母乳不可能伴隨孩子終身。學校教育不僅是給孩子們提供最初的滋養,而且要通過提倡自主閱讀,讓孩子們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以更好地成長。
我們也欣喜地看到,我國原創少兒讀物的水平有了顯著提高。我還記得第一次參加“文津圖書獎”評選的時候,最頭疼的事情就是中外獲獎圖書的比例。那個時候,進入終評環節的國內原創圖書,從數量到質量都無法與國外相比,最后往往只能用原創不能低于引進的規定來平衡。但現在我們基本不用擔心會再出現這樣的問題,近年來,我國有很多作家和插畫家都獲得了國際性的獎項,可以說,我們目前兒童讀物的創作出版欣欣向榮,并逐漸向國際一流水準邁進。
人民網:近年來,《國家寶藏》《典籍里的中國》等節目的熱播掀起了一股傳統文化熱,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也在各地積極開展。您認為傳統文化如何更好地通過教育傳承發展?
朱永新:優秀傳統文化就像一顆又一顆珍珠,遺留在歲月的河底。只有運用教育這根“主線”,我們才能將打撈起的珍珠重新編織為美麗的項鏈,成為傳承給后人的真正財富。而教育是百年大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否生生不息,完全有賴于我們今天的努力。
我認為,要系統研制開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特色課程,并注意特色課程與普通課程兼備。也就是說,除了研發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色課程之外,同時要注意讓優秀傳統文化的光彩能在任何學科的任何課程中閃耀。這也是為什么我建議在9月28日即孔子誕辰這天設立國家閱讀節。孔子是民族文化的標桿性人物,以孔子誕辰切入,能夠更好地激發人們對閱讀的熱情以及進一步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決心。
在閱讀中推進文化強國建設
人民網: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2035年要建成文化強國,全民閱讀對于建設文化強國有何意義?今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您對未來的文化建設有何期待?
朱永新:全民閱讀能為文化強國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閱讀對于國民素質的提升和國家競爭力、凝聚力的加強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閱讀是最有效、最便捷、最廉價、最直接的提升國民素質與國家競爭力量的路徑。同時,從推進教育公平的角度說,我也一直認為,教育是最大的民生,閱讀是最高效的教育,推動閱讀是推進教育公平最簡便的方法。
未來,我希望能穩步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比如鄉村地區圖書館、文化館等公共文化場所建設;其次,進一步弘揚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保護好我們各具特色的古村落,傳承好非物質文化遺產,還要深入挖掘我們歷史中的英雄人物故事,并生動地講給孩子們聽,讓優秀傳統文化在孩子們的心里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