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_欧美日韩午夜_欧美网站一区二区_激情小说综合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12堂小說大師課:遇見文學的黃金時代》
來源:中國作家網 | 陸建德 余中先等  2021年02月25日09:03

《12堂小說大師課:遇見文學的黃金時代》

作者:陸建德 余中先 戴從容 等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時間:2021年01月

ISBN:9787108069726

定價:98.00元

延續與挑戰

“現代”是一個人為制造的概念。人的歷史就像一條河流,緩緩地流淌。它沒有突起的高峰、絕壁,沒有明確的分界線,任何時候都存在自己的“現代”。

但是,我們制造出一些人為的概念,把歷史分成了一個個時期,為大家理解歷史提供方便。我們在談“現代小說”或者“20 世紀小說”的時候,一定要意識到:并不是到了20 世紀,小說的創作就跟19 世紀完全不一樣了。實際上,現代小說有著很強的延續性,作家們并沒有一個所謂的“現代派”創作綱領,意欲與傳統決裂。如果對這些延續性有所了解,那么也會對小說的創作、發展以及變化有一些更深刻的體認。

19 世紀,歐洲有所謂的“現實主義”或“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英國有狄更斯、薩克雷和喬治·艾略特,法國有巴爾扎克、司湯達和雨果,其中雨果也是法國浪漫派的代表。俄羅斯的小說創作處于當時的世界巔峰,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有一些19 世紀的作家生活到了20 世紀,也繼續對20 世紀產生著巨大的影響。

英國的王爾德是非常有才氣的戲劇家,劇作情節精巧,對話充滿幽默和機鋒,他也寫小說,代表作《道連·格雷的畫像》(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可以視為現代小說的先驅。小說里的主人公道連·格雷家里有一張自己的肖像,這張畫記載了他生命的真實情況,然而他本人在社交場合是永遠不老的。他內心的蒼涼、變化都反映在家里的那張畫上。這部作品揭示了人的復雜性,人的內心在某種程度上是分裂、矛盾的,表象與現實可能恰恰相反。

王爾德作品中表現出來的對人的自我探索,到了20 世紀就越來越豐富、復雜?,F代小說里的人不是鐵板一塊,不是單一維度的“好人”或“壞人”,他們跟社會緊密糾纏,呈現出多種的面相。這種多個層面的表現,在莎士比亞的作品里也很多,任何優秀的文學作品都不能夠只是簡單地反映黑白分明的人物。但對單一自我、完整自我、連貫自我的挑戰,在20 世紀的小說里占據了非常突出的地位。如果說19 世紀末,王爾德小說里的人物已經在挑戰資產階級讀者的成見,到了20 世紀,小說中的人物的內心就更加深不見底了。隨著禁忌的消失,作家們對自我,對人物的性格,對人和社會的復雜關系,進行了更艱巨的探索,而且這種探索到達了人類文學史的最高程度。

與此相伴,在創作的形式上,作家的寫作方式和寫作內容也有很多變化。小說的敘述者或許不再可靠,閱讀20 世紀小說需要保持一種警覺,不能完全被表面現象所迷惑。原先讀者看小說,會希望有一個無所不知的敘述者給出一個比較明確的開始,能夠明確感覺到“我現在讀到開頭了”“讀到中間了”“讀到結尾了”。敘述者一般以全知全能的角度來講故事,像一個無形的上帝,知道每一個人的具體處境和他們心里想的事情。

到了20 世紀,有的作家可能對原來講故事的那種趨向不感興趣。作家走向生活的具體、走向細節,而有一些細節,不論從物質條件還是從道德層面來看,實際上是比較寒磣的。一般而言,小說里塑造的人物要讓人敬重、讓人喜愛。但是有一些小說完全不是這樣,比如愛爾蘭作家喬伊斯的《尤利西斯》(Ulysses)。喬伊斯那一代作家是20 世紀文學的亮點。他們挑戰著原來相對固定的小說寫作風格,也挑戰著人們的審美習慣和道德倫理的習慣。

“意識流”與荒悖的世界

英國作家伍爾夫在講故事的同時,也會進入到人物的內心,他們一邊忙于家庭雜務,到街上購物,一邊內心也會進行獨白,這種筆法在喬伊斯的《尤利西斯》里也很多。后來我們把這種寫作方式稱為“意識流”。這種意識流的寫法不再是作者非常清醒地站在邊上,用理性的邏輯語言告訴讀者發生著什么。意識流有時候是朦朦朧朧的,不是特別確定的,沒有太多理性的組織,看起來有點散漫。但是這種所謂的散漫里也有很多人間的甘苦,作家對世界和人生的一些真知灼見也反映在意識流這種筆法里。

同時要強調的是,并不是用了意識流的筆法來寫作,寫的東西就都一樣。喬伊斯的作品里面也有意識流的筆法,如果讀普魯斯特的作品,能發現其中的一些筆法跟意識流也是相近的。普魯斯特憑《追憶似水年華》(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成名。小說里的主人公觀察著周圍的一切。對于20 世紀的許多小說家而言,很小的事情都可以寫,進入到生活的各個角落,進入到人觀察世界的各個角落,也進入到人的意識的各個角落。這種筆法很大程度上拉近了作者與讀者之間的距離,我們會跟著他們的筆觸一起進入到他們探索的世界。

但是探索的世界里也會呈現出很多讓人不安的因素。世界并不像19 世紀小說里的那個世界一樣容易理解——里面有比較善良的人,也有不那么好的人,看起來是一目了然的。但是到了20 世紀,這個世界就有點荒悖,難以讓人理解。我們不知道這個世界為什么是這樣子,好像有一種看不見的、惡意的因素。這個世界對小說里面的人物很不友好,或者讓人物覺得生活在這個世界里面,好像完全沒有在家的感覺。

這種情緒卡夫卡表現得特別精彩。不管是《審判》(Der proze?),還是《城堡》(Das schloss),都給人一種壓抑感??ǚ蚩üP下的人物無形中會碰到一種看不見的力量。這種看不見的力量不講理,很荒唐。它一直會阻礙小說里的主人公,讓他與這個世界產生一種積極的互動關系。比如在《城堡》里面,讀者就會問:這個城堡究竟是什么?你可以進去嗎?它是一種象征嗎?我們可能到最后都不太知道卡夫卡說的城堡究竟是什么,但是不管是寫實還是象征,它歸根結底突出了一點:人在這個世界里有時候是孤零零的。人跟周圍的人與事,以及巨大的社會機制,會產生一種隔膜,甚至是一種對立。外面的力量往往是異化人的力量,讓人無所適從?!蹲冃斡洝罚―ie Verwandlung)里的人居然會變成一只甲殼蟲,人的異化到了極點。

但是卡夫卡的這種寫作方式在英語世界不是很普遍。除了喬伊斯、伍爾夫,還有勞倫斯,很大程度上都不是用這樣的方式寫作。勞倫斯對生活有一種熱愛,他對人的身體,對人的感情,包括對人的情欲,會用一種非常細膩的、關愛的筆觸呈現出來??ǚ蚩ǔ尸F荒悖世界的筆法到了20 世紀可能更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