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與詩歌》
作者:[美國]哈羅德·布魯姆 著 張屏瑾 譯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年02月 ISBN:9787544780186
彼特拉克
(1304—1374)
雖然對于一個奧古斯丁式的道德家來說,偶像崇拜不得人心,在語言學層面上,它卻是詩歌領域的要義。因為在文學文本中,語言和欲望很難分辨。可以說,通過對筆下人物那種盲目崇拜的激情的指認,彼特拉克堅持了他作為一名詩人的自主創造權。
約翰·弗里切羅“影響的焦慮”對我來說已不再是一種只屬于現代(或浪漫派)的癥候。《約伯記》中的詩歌深受先知耶利米的影響,耶穌·本·息辣的著作《德訓篇》縈繞著早期傳道書的氣氛,阿里斯托芬曾經猛烈抨擊歐里庇得斯,因為他未竟埃斯庫羅斯之功。假如我們再考慮一下柏拉圖與荷馬的競賽,以及諾斯替派①詩人們的“遲來”(belatedness)之感與柏拉圖及《希伯來圣經》的關系,我們就能獲得一份充分的古典焦慮者的名錄了。
彼特拉克與但丁的關系非常復雜,也很難判斷,部分原因在于彼特拉克本人對其后世詩歌的影響是那么巨大,以至于掩蓋了他詩① 諾斯替派亦稱作“靈智派”“神知派”,一般認為起源早于基督教,是羅馬帝國時期地中海東部沿岸一些神秘主義教派的合稱,這些教派普遍認為物質和人的肉體是罪惡的,需要靠“諾斯”(即靈智之意)的神秘力量才能使靈魂得救。
歌原創性中的一些問題。每一位偉大的詩人都竭力讓自己看起來與影響過他的詩歌先驅不同,雖然實際上并沒有那么大的差別。彼特拉克對但丁的嚴重誤讀隱含在他自己的詩里,影響之大超出了我們所能知道的程度,尤其是我們中一些人看到但丁完全專注于神學寓言,同時也完全沒有彼特拉克式的偶像崇拜的激情,至少是在《神曲》中。羅伯特·德林提醒我們注意但丁的《石頭詩》和彼特拉克的《歌集》之間的深層相契:
根據神話來看某人的經驗即為在神話里看到某種稱作比喻的寓言意義的可能性。彼特拉克懂得并自如運用傳統奧維德神話的寓言闡釋。但是,他將它們與涇渭分明的道德判斷解
除了關系。在這一點上,與其說他更接近寫作《神曲》的但丁,不如說更接近寫作《石頭詩》的但丁。墜入愛河,成為愛情桂冠詩人,意味著把失意愛情的生命能量轉化成為精致而永恒的詩藝有一些后果,是不完全適用于理智選擇或道德判斷的。對彼特拉克來說,最完美的文學形式存在于紙上,經細細打磨而臻于永恒,這必以詩人的自然生活為代價。詩人的活力必須被轉變為文辭,這一過程具有深層的曖昧性。他一方面贊同—甚至在某種意義上一手開創了人文主義信仰對文學的不朽榮光之崇拜,另一方面也清醒地意識到,寫詩必然涉及某種死亡。
這種認知方式已經非常現代了,這也把他和但丁區別開來。后者非常注重自己的詩歌作為一種總體集成的權威感,總是在這上面孤注一擲。彼特拉克則更注重個體詩歌及寫作本身在心理上那種相對的,甚至是可疑的起源,他希望贊美詩的偉大主題甚至能夠最終救贖贊頌者的自我中心。
有趣的是,如果我們把這里的彼特拉克換成里爾克,把但丁換成歌德,這段話也同樣成立。弗里切羅①稱之為彼特拉克的偶像崇拜(對象可以是勞拉姑娘,也可以是詩歌、文學德性與榮光)的激情,德林稱之為一種死亡意識。這些說法對彼特拉克、里爾克、葉芝、史蒂文斯同樣有效,但歸根到底是彼特拉克式的。或者我們也可以說,包括彼特拉克自己的風格都出自但丁最有力的石頭詩,我在這里舉一首但丁最著名的六節詩《向著昏暗的光和巨大環繞的
陰影》,這是由英國詩人羅塞蒂翻譯的動人版本,也可以說是羅塞蒂筆下的最佳作品。
向著昏暗的光和巨大環繞的陰影,
我攀緣,那白堊般的群山,
那里是看不見顏色的野草。
然而我的希望不曾失落綠茵,
它如此扎根于這堅硬的巖石,
伊談論、諦聽,仿佛一位女士。
全然冷冰冰的年輕的女士,
甚至如同冰雪置身于陰影;
因為,她不易挪動甚于巖石,
即便甜美的季節溫暖了群山,
重新讓一片雪白恢復綠茵,
為山坡覆蓋上繁花與青草。
她的發上冠冕纏繞著青草,
讓我思緒不再容納其他女士,
她如此完美地編織金黃與綠茵,
愛神久久流連于那迷人陰影—
愛神,他把我關在低矮的群山,
囚牢之堅固勝過花崗巖石。
她的光華勝過了稀有的寶石;
她造成的傷處無法再生青草:
為了躲避如此危險的女士,
我遠遠地逃離在曠野與群山;
但她的陽光下不曾有過陰影—
無論群山、高墻或是夏日的綠茵。
不久前,我見她身披綠茵,
這樣美麗,能讓愛意蘇醒于巖石,
像我的愛,甚至于愛她的陰影;
于是,如同君子思慕窈窕女士,
我追逐她在一片綠色的青草,
四處環繞的是高聳的群山。
然而要待小溪轉身流上群山,
愛火才會點燃濕潤林中綠茵,
如同它點燃這位年輕女士,
我將把濃重的睡眠投入巖石,
或者像野獸一樣啃食著青草,
只為看到她的盛裝落下陰影。
無論群山投下多么黑的陰影,
都被這美麗女士用夏日綠茵
覆蓋,像巖石掩蔽于青草。
這首詩是寫給佩特莉亞·斯克魯維尼女士的,這位高貴的、鐵石心腸的女士和莎士比亞十四行詩中的黑貴婦一道,成為自荷馬和《圣經》以降最偉大的兩位詩人之一的靈感源泉,同時給其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想象性的墮落。但丁即使還不是朝圣者,也已是一位求索者,他跋山涉水,在薄暮微光或寒冬冰雪中尋求圓滿,卻發現自己愛上的是一位美杜莎般的婦人。彼特拉克的勞拉姑娘從某種角度來看同樣如此,她用目光把她的詩人變成了石頭。德林和弗里切羅都認為彼特拉克的內心對這一結局充滿矛盾。但丁的反諷無疑超越了他的傳人彼特拉克,但他的六節詩的反諷看起來都不是針對這位冷酷無比的佩特莉亞女士(她把愛人降到尼布甲尼撒王的境地,像牲畜啃食青草),而是針對詩人自己。中古以來的游吟詩中的愛情(以阿赫諾·達尼艾爾的詩作為高峰)總是把重點放在詩人腦海中時刻記掛的愛情偶像之毀滅性上,說起來像是一種矛盾的修辭。這是在某一特定時刻會帶來的災難—詩人陷入愛河之際,猶如陷入了一場戰斗。一種如此緊張的純粹世俗化的時刻,必然會變成像直面了美杜莎的目光。以下是彼特拉克的《歌集》中的第 30首六節詩,從中頗能讀到彼特拉克直面但丁六節詩時所表現出的勇氣:
我曾見一位女郎傍著翠綠月桂樹,
她潔白而又清冷,勝過皚皚冰雪
在陽光照不到處安眠了許多年頭。
她的言談舉止、她的嬌容和金發
使我愛戀,那倩影總映入我的雙眼,
銘刻心中,無論我在山坡還是海岸。
我的相思只有到那時才能靠岸—
當再也看不見綠葉勃生于月桂樹;
當我的心得到安慰,不再淚濕雙眼,
將見雪在火中燃燒,烈火凍成冰雪;
縱然歲月搖落多過我繁密的頭發,
為看到那一天,我愿等待更多年頭。
時光流逝,歲月如同箭矢飛行,
不知死亡哪天在我面前猛停,
它不管我一頭黑發還是白發;
我將追隨倩影芬芳的月桂樹,
不管驕陽似火,還是漫天白雪,
直到臨終之日閉上我的雙眼。
人間從未見過如此美麗的雙眼,
無論是現代,還是那最初的年頭;
明眸使我融化,如陽光下的白雪,
雪水汩汩流淌,變成一條淚河,
愛神將它引到那堅硬的月桂樹,
枝葉是鉆石,樹冠是金色秀發。
我擔心當我容顏已改,滿頭白發,
她才會用憐憫的目光看我一眼,
我這位偶像化身為活的月桂樹;
如果我沒有記錯,已經七個年頭,
我嘆息著走過一處又一處海岸,
從白天到黑夜,從炎夏到冰雪。
內心似火,雖然外表已蒼白如雪,
孤獨中相思依舊,雖已霜染鬢發,
我永遠將哭泣徜徉于每處海岸,
或許能使憐憫濕潤某人的雙眼;
她誕生還需要一千年,若月桂樹
被精心護理,能夠存活如許年頭。
黃金和玉石在陽光下襯著白雪,
都不如那金色秀發和美麗雙眼
引得我似水年華太快到達彼岸。
德林翻譯的彼特拉克比較像散文,他試圖更接近原文的字面意思;羅塞蒂在翻譯但丁時則沖破了他自己在修辭上的升華與壓抑,詩作充滿激情。但我比較了但丁與彼特拉克這兩首詩的意大利原文,和把羅塞蒂與德林的文本并列在一起閱讀得出的結論差不多。(這并不是貶抑彼特拉克,或德林。)在我看來,沒有哪位抒情詩人比彼特拉克更有“詩性誤讀”的天才,他的六節詩是一種極為美妙的對但丁作品的回避,同時其姿態又依賴了從但丁那里繼承而來的對于“石化”的感受。德林和弗里切羅都精到地分析了彼特拉克寫作過程中最引人注目的姿態,那就是毫不掩飾且大膽的對世俗偶像崇拜的表達。我在這里想補充的是,彼特拉克的偶像崇拜姿態是一些修正的比喻,形象或比率,試圖拉開自己與但丁的距離,從而為自
己的詩藝留下一些空間。為此,他不惜冒一點靈魂上的(或美學上的)風險,用偶像崇拜代替類型學,讓勞拉姑娘站出來代替但丁的比阿特麗絲。依照《神曲》的道德律,但丁創作的六節詩將使詩人被罰入地獄,但那是詩篇的一個明顯的力量:這是在轉向(或回到)比阿特麗絲之前,但丁深沉的墮落。但是,從詩歌的角度來看,這種墮落仍然可以被稱為崇高并可以說標志了情愛崇高的限度。他的六節詩那令人著迷的力量,在當代詩歌中仍能找到不少對應,例如洛爾迦的夢游之謠,以及葉芝對貧瘠的激情的悲嘆。但丁的六節詩并沒有赦免他自己或筆下那位佩特莉亞女士,她石頭般無動于衷,冷若冰霜,既像美杜莎的犧牲品,又像美杜莎本身。你不可能逃脫這位佩特莉亞,她的冰雪光芒覆蓋每個角落,讓人無處藏身。她不會像其他女人那樣為但丁點燃情火,即使但丁愿意為她奉獻一切。她那可愛的綠茵乃是兇險之地,代表著但丁的欲望的色彩,并非什么大自然的青草地。從某種角度說,佩特莉亞正是比阿特麗絲的反面,所以但丁對她的欲望只能是偶像崇拜式的,反奧古斯丁式的。在某一時刻,詩人的寓言戰勝了神學家的寓言。
彼特拉克寫詩紀念他愛上勞拉的第七個年頭,同時慶祝自己沉入偶像崇拜,沉入了詩歌的永恒力量。直至火焰融化冰雪。冰雪燃燒,彼特拉克都不會放棄詩歌,因為正是詩歌讓他“或許能使憐憫濕潤某人的雙眼 /她誕生還需要一千年”—這一時間預言到今天差不多已經實現了三分之二。這一切已經是充分的偶像崇拜了,彼特拉克最終還冒大不韙來完成他的六節詩的意境,他改寫了拉丁文《圣經》的“詩篇”中第 119篇,原文寫道,“我愛你的戒律勝于愛黃金和玉石”,彼特拉克把它改成了:
黃金和玉石在陽光下襯著白雪,
都不如那金色秀發和美麗雙眼
引得我似水年華太快到達彼岸。
勞拉的金色秀發代替了上帝的戒律。引人注目地挑戰了但丁筆下那位“如此完美地編織金黃與綠茵 /愛神久久流連于那迷人陰影”的佩特莉亞。彼特拉克的比喻比但丁走得更遠,不過這也使得他付出了很高的代價,即只能倚重極度偶像崇拜的方法。設想,但丁會怎樣回應彼特拉克的這種改寫呢? 答案或許可以在《神曲》中提前找到。它告訴我們,我們所看到的必然是真理。因為無論偉大或渺小,人們從鏡子中,原本就預先看到了他們自己所思所想。彼特拉克看到的,是詩歌、名望和死亡,他不曾看到什么超驗的真理,更非惡魔式的。他所能堅持的權威性有限,因為在但丁卓越的權威性之后,其他人的很難再令人信服或感到真實。但丁,就像彌爾頓一樣,使后來者籠罩在他們濃重的陰影中。而彼特拉克才華的盛放與之只相差了一輩,他的父親是但丁的好友,和但丁一起被從佛羅倫薩放逐。彼特拉克選擇了美輪美奐的唯我主義作為他的詩歌立場。你可以稱之為唯我主義式的偶像崇拜等等。彼特拉克敦促你這么做。就像一場同死亡的博弈,這種詩歌立場孕育了我們今天所熟悉的抒情詩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