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放與包容發展中推動文化繁榮興盛
改革開放40年的文化成就和經驗啟示我們,文化發展一定要立足自身實際,依靠自己的力量,煥發全社會的文化創造激情,積極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大力發展民族文化,吸收借鑒外來文化,不斷做強文化產業,在自身文化實力的增強與各種異質文化對話交流中,不斷擴大中華文化的世界影響力,才能在激發全民族的文化創造中實現文化的繁榮興盛。
改革開放40年的文化成就和經驗啟示我們,文化發展一定要立足自身實際,依靠自己的力量,煥發全社會的文化創造激情,積極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大力發展民族文化,吸收借鑒外來文化,不斷做強文化產業,在自身文化實力的增強與各種異質文化對話交流中,不斷擴大中華文化的世界影響力,才能在激發全民族的文化創造中實現文化的繁榮興盛。四十年彈指一揮間,滄海桑田迎巨變。從當年短缺的福利供給型文化運行體制,到今天文化市場的豐富多彩、充分供給和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健全,人民對美好精神生活的獲得感日益強烈。文化自信的中華民族正以其新時代新氣象昂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胸懷世界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建構中展現出一個大國的文化風采。改革開放使我們換了新顏,愈加增強了我們自信的底氣。反觀回顧,在文化繁榮發展的某些領域和行業,我們也曾有過彷徨和迷失,出現過一些過度西方化的現象,甚至出現借用西方理論“強制闡釋”中國文化經驗的現象,出現過習近平總書記批評過的那種“‘以洋為尊’、‘以洋為美’、‘唯洋是從’,把作品在國外獲獎作為最高追求,跟在別人后面亦步亦趨、東施效顰,熱衷于‘去中國化’、‘去主流化’”的傾向。中國現代化了,但中國沒有西方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強有力地糾偏了文化亂象,使文化發展在風清氣正中邁入新時代迎來新氣象。
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文化成就
回顧改革開放40年的文化成就,足以令人充滿自豪和文化自信。總體上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健全,人民的文化獲得感增強,文化權益日益得到保障,文化新業態紛紛涌現,隨著文化市場和文化產業發展體系的健全,文化貿易競爭力顯著提升,中華文化的世界影響力顯著增強,正在邁向全球高位態文化。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滿足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的重要方式,是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和基本文化權益的實現方式。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對文化的財政投入逐年增加,2017年,全國文化事業費已達855.8億元,占國家財政總支出的0.4%,與1978年的4.4億元相比,增長192倍,1979-2017年年均增長14.4%。同時,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也持續增加,2016年,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2915億元。在各級政府支持下,公共文化設施不斷完善,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初步建立,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和均等化水平逐漸提高。2017年,全國共有群眾文化機構44521個,比1978年增加37628個,增長5.5倍,1979-2017年年均增長4.9%;博物館4721個,比1978年增加4372個,增長12.5倍,年均增長6.9%;公共圖書館3166個,比1978年增加1948個,增長1.6倍,年均增長2.5%。廣播電視覆蓋面持續擴大。截至2017年底全國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8.7%,比1985年提高30.4個百分點;全國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99.1%,比1985年提高30.7個百分點。全國居民家庭彩色電視機擁有量從1990年平均每百戶16.2臺,到2017年平均每百戶122.2臺,增長6.5倍,1991-2017年年均增長7.8%。出版事業蓬勃發展,2017年全國圖書出版種數51.2萬種,比1978年增加49.8萬種,增長33.2倍,1979-2017年年均增長9.5%;圖書總印數92.4億冊(億張),比1978年增加54.7億冊(億張),增長1.4倍,年均增長2.3%。全國期刊出版種數10130種,比1978年增加9200種,增長9.9倍,年均增長6.3%;期刊總印數24.92億冊,比1978年增加17.3億冊,增長2.3倍,年均增長3.1%。新時代,人民群眾早已告別了文化的“短缺”,在文化產品的過剩中凸顯的是文化市場的結構性矛盾,文化的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主調。
公共文化服務在滿足人民基本需求中培育了文化消費者,提升了整個社會的文明程度,使社會風氣和人民大眾的精神風貌呈現積極向上向善的昂揚態勢。伴隨居民文化消費的升級,城鄉居民文化消費支出不斷提高,差距逐步縮小,大眾精神文化需求增長強勁,文化市場愈加豐富多彩,多元化多層次文化消費格局逐漸形成,人民的文化權益得到實實在在的保障。2017年,全國居民用于文化娛樂的人均消費支出為850元,比2013年增長47.3%,2014-2017年年均增長10.2%,增速比同期全部人均消費支出高1.7個百分點;文化娛樂支出占全部消費支出的比重為4.6%,高于2013年4.4%的水平。2017年城鎮居民人均文化娛樂消費支出1339元,比2013年增長41.5%,2014-2017年年均增長9.1%;農村居民人均文化娛樂消費支出261元,比2013年增長49.1%,年均增長10.5%。因農村居民文化娛樂消費支出增速高于城鎮居民,城鄉居民文化娛樂消費支出之比由2013年的5.4∶1降低到2017年的5.1∶1。作為文化內容的供給,全國有藝術表演團體15742個,比1978年增加12592個,增長3.0倍,1979-2017年年均增長4.2%;全國藝術表演團體演出場次共計294萬場,比1978年增加229萬場,增長3.5倍,年均增長4.0%。2017年,全國藝術表演團體國內演出觀眾人次達到12.5億人次,比2006年增加7.9億人次,增長170.6%,2007-2017年年均增長9.5%。人民大眾可以在影院中欣賞到越來越精彩的影片,可以有越來越多的影片供選擇,2017年全國電影票房收入559億元,比2006年增加502億元,增長8.8倍,2007-2017年年均增長達到23.0%;電影院線擁有銀幕50776塊,比2006年增加47742塊,增長15.7倍,年均增長達到29.2%。人民的文化權益有了實實在在的體現,文化創造的激情不斷迸發,文化創意、知識產權受到保護。
在文化消費驅動下,中國文化產業從無到有,文化新業態不斷涌現,跨界融合態勢明顯,日益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以文化創意為主、以文化和科技融合與文化和金融融合為兩翼的發展模式”,有力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活樣式”和價值追求。在不斷融入國民經濟大循環中,文化產業對就業的拉動效應顯著,其整體競爭力明顯提高,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日益提升。2017年文化產業固定資產投資額達38280億元,比2005年增加35484億元,增長12.7倍,2006-2017年年均增長24.4%;文化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重為6.1%,比2005年提高2.8個百分點。2016年全國文化產業增加值30785億元,占GDP的比重為4.14%。2017年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34722億元,占GDP的比重為4.2%,比上年提高0.06個百分點;按現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2.8%,比同期GDP名義增速高1.6個百分點,在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從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看,文化產業對GDP增量的貢獻年平均達到4.7%,對推動國民經濟保持持續健康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國民經濟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撐。
隨著數字化技術的廣泛應用,文化產業跨界融合態勢明顯,不斷躍出思想宣傳的“小圈子”,融入國民經濟大循環,向著支柱產業的地位邁進。文化與互聯網、旅游、體育等行業融合發展,與農業、制造業等相關產業的跨界融合已成為“新常態”。網絡綜藝、微電影、數字內容、動漫游戲、視頻直播等基于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新型文化業態,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新動能和新增長點,“互聯網+文化”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趨勢。阿里巴巴、百度、騰訊、京東等科技型數字化企業紛紛進軍文化產業,閱文集團和喜馬拉雅等成為文化產業新業態創新中的佼佼者。2017年,全國共有文化骨干企業5.5萬家,比2012年增長51.3%,2013-2017年年均增長8.6%;從業人員為854萬人,比2012年增長22.2%,年均增長4.1%;實現營業收入91950億元,比2012年增長63.4%,年均增長10.3%。骨干企業已經成為文化產業實現較快發展的主體力量,2016年,骨干企業數僅占全部文化產業法人單位的4.2%,但實現增加值20406億元,占文化產業增加值的比重達66.3%,在文化產業發展中發揮了主力軍作用。截至2016年底,我國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共吸納就業人員2178萬人,比2013年增長23.8%,占全社會就業人員的比重為2.8%,比2013年提高0.5個百分點。
國際經驗表明,文化產業是國家軟實力提升的基礎,全球文化競爭是高質量的精品之爭,只有文化產品在市場上被實實在在地消費,才能真正產生文化影響力。因此,文化貿易在文化“走出去”中的地位和作用愈發受到重視,成為提升中華文化世界影響力的重要方式。2017年,我國文化產品進出口總額為971億美元,比2006年增加869億美元,增長8.5倍,2007-2017年年均增長22.7%;占全國貨物進出口總額的2.4%,比2006年提高1.8個百分點;文化產品貿易順差為793億美元,比2006年增加702億美元,增長7.7倍,年均增長21.8%。2017年,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產品進出口總額達176.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8.5%;占文化產品進出口總額的18.1%,比上年增加1.2個百分點。隨著綜合國力的增強和現代傳播體系的建立,中華文化逐漸突破語言障礙、文化和意識形態差異,在國際話語體系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逐步構建起“講好中國故事、展現中國風貌”的國際傳播新體系,中國的文化話語權不斷提升。
改革開放四十年文化成就的啟示
21世紀以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不斷凸顯,文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已成為全球共識,文化繁榮是城市發達的標志,文化創意成為國家和世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文化積淀著一個國家最深沉的力量,是一個民族經濟成就和榮光的生動顯現。改革開放40年的文化成就啟示我們,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既要堅持中華文化立場、立足民族本位、依靠自身力量,更要有世界眼光、現代意識和全球視野,在文化開放中發展壯大、增強實力,使中華文化伴隨中國的文明型崛起成長為世界主導文化形態之一。40年來的文化成就愈益顯示出,只有自身文化實力的增強才能堅定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而在新時代則更要堅定世界的就是中國的,要勇于以中華文化的發展引領世界文化潮流,堅持在人類文明視野中不斷創新,弘揚創新文化。創新不僅是新時代的發展理念,在價值的意味上,創新文化是新時代的風向標,引領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邁向繁榮興盛的新階段,在人類文明躍升中展現中華民族的新風采新氣象。
改革開放40年文化成就給予我們的啟示是:
一是堅持文化傳承,使優秀傳統文化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底色和底蘊,在文化思潮相互激蕩的當下夯實當代中國人站穩腳跟的根基,在明晰“我是誰,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中堅定文化自信。作為一個現代文明國家,中國之所以為中國,乃是有著優秀傳統文化的底色、底蘊和價值追求,在越來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新方位,中華文化發展愈要濃彩重抹傳統文化底色,在全球化舞臺上鮮明地亮出中國特色。
二是堅持文化開放,使我們的文化充滿活力和競爭意識,使中華文化在交流互鑒中色彩斑斕。實踐表明,文化上只有相互交流借鑒,人民的精神生活才能豐富多彩,文化才能繁榮興盛。文化開放程度是衡量一個國家文化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事實上,一個國家只有強盛才能充滿信心開放,形成藝術上的姹紫嫣紅、百花齊放、氣象萬千,而充滿藝術想象力的文化開放則有利于促進一個國家強盛,更能在文化上繁榮興盛。相反,文化發展一旦故步自封,就會走向凋零,甚至會淪為文化沙漠,而使一個民族的想象力萎縮、創造力被扼殺。作為民族精神的鑄造者和弘揚者,民族文化是在開放中成為“偉大的”。改革開放40年的文化發展表明,中華文化是開放的,不僅對全體中國人開放,也對世界各民族開放,它促進了世界文化的進步和人類文明的發展,同時也成就了中華文化的偉大。
三是堅持文化的包容性發展,在包容發展中實現文化的繁榮興盛。文化多樣性不僅是人類文明的基礎,更是文化繁榮發展的現實支撐。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文化只有在多元競爭中才能相互促進、相互成全,文化包容發展既要有主導文化的引領,又要有多元文化形態的競爭;既要在包容中發展,又要在發展中包容,從而形成文化發展高地。對外,兼收并蓄;對內,傳承創新。由此在文化生態體系健全中,推動中華文化在繁榮興盛中邁向全球的高位態。
四是堅持文化創新,以創新激發全民族的文化活力,形成文化繁榮的內生動力。說到底,中華文化的繁榮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興盛,只有在文化實踐和文化進步中實現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現實以及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充分彰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文化力量,中華文化才能在全球亮出社會主義旗幟。進而在全社會形成創新文化的導向,引領中華民族在文明型崛起中屹立于世界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