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_欧美日韩午夜_欧美网站一区二区_激情小说综合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現實主義:基于方法的創作精神
來源:文藝報 | 杜學文  2018年12月03日08:41

近來,人們對現實主義的關注日盛。有很多學術討論,也有很多相關活動。更主要的是,出現了許多可以稱為現實主義作品的文本。但是,人們對現實主義的理解、運用還存在許多不夠清晰的問題。就理論界而言,需要對這一概念進行認真的辨析。

現象、方法與精神

作為一種創作現象,現實主義出現在19世紀之初的歐洲。這一時期,歐洲正發生著激烈的變革。其典型表現就是以資本為紐帶的生產方式成為最重要的社會現象。資產階級作為新興的社會階層終于登上歷史舞臺,不僅在生產領域擁有主導權,在社會生活領域也占有主導地位,其標志就是掌握了國家政權。在反抗封建神權統治時期,資產階級與勞動者結成了聯盟。但是,隨著形勢的變化,特別是生產形態的改變,掌有經濟、政治命脈的資產階級與工人階級、其他勞動者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深。曾經的聯盟不再,相互之間的對立、對抗愈演愈烈。一方面是資本追逐利潤的貪婪,對工人的剝削、壓榨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境地。勞動者難以通過勞動獲得維系生活的基本需求。勞動的權力、生存的權力、發展的權力被資本嚴酷地壓制。另一方面是以工人為主的反抗也表現出更為激烈的態勢。在19世紀30年代,先后爆發了一系列大規模的工人運動。如英國憲章運動、法國里昂工人起義、德國西西里亞紡織工人起義等。“工作不能生活,毋寧戰斗而死”,成為當時最具號召力的口號。這些大規模的工人運動已經具有政黨性質、武裝性質與奪取政權的目標,標志著資產階級與勞動者之間的矛盾達到了十分尖銳的程度。工人階級日益貧困化,并被資本與機器異化,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成為當時社會形態中一時難以走出的困境。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馬克思主義應運而生,建立了一整套對資本主義存在問題進行批判與顛覆的理論體系,包括科學社會主義。其哲學基礎是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表現在文學領域,認為文學藝術的發展是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的,并且反過來對其產生積極的作用。因而文學具有十分重要的社會使命,可以通過對那一歷史時期“現實關系的真實描寫,來打破關于這些關系的流行的傳統幻想,動搖資產階級世界的樂觀主義,不可避免地引起對于現存事物永恒性的懷疑”(恩格斯)。因此,馬克思主義者倡導作家要真實表現社會生活,按照生活的本來面目進行創作,力求達到細節的真實與社會本質真實的統一;創作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以達到典型的真實;塑造有能力改變自己地位的工人形象,揭示出社會未來發展的方向等等。可以看出,馬克思主義的文藝理論是其整個社會革命理論體系中的一部分。其文化批判的精神與無產階級革命的目標是一致的。之后,從事創作的作家如巴爾扎克、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果戈理、契訶夫等,從事研究的理論家如盧卡奇、別林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杜勃羅留波夫等對現實主義創作都有深刻的論述,并且涌現出大量的優秀作家與作品。其影響廣泛,蔚為大觀,遍及歐美亞等地區。

在19世紀初興起,19世紀中期興盛的現實主義創作,其影響不論從時間還是空間來看,都是其他創作現象難以比肩的。它創造了文學的一個黃金時代,亦為文學的發展積累了豐富經驗。從這樣的角度討論“現實主義”,它是一種創作現象。或者從狹義的層面來看,現實主義是興起于歐洲19世紀初期的一種創作思潮。但如果從廣義的層面來看,就會發現,在此之前或之后,都有大量的以真實客觀描寫社會生活為追求的作品。如中國文學史最早的詩歌作品《擊壤歌》,《詩經》中的大多數作品,杜甫、白居易的詩作,《三國演義》《紅樓夢》等等。歐美文學中,即使是古希臘羅馬的戲劇、史詩,雖然充滿了浪漫情調,但它們關注社會人生,描寫日常生活,仍然具有濃郁的現實主義特色。文藝復興時期如喬叟、拉伯雷、莎士比亞等都有強烈的現實情懷。近現代以來,諸如蕭伯納、勞倫斯、羅曼·羅蘭、茨威格、海明威、高爾基、肖洛霍夫等均是現實主義創作中最具代表性、最富貢獻,產生了最重要影響的作家。這就是說,除了我們所討論的具有特定時間、地域,作為創作現象的“現實主義”外,它還有更為廣泛的含義可以解讀。這種解讀強調的是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與創作精神。

從創作精神的角度來說,現實主義強調對社會生活與人生命運的關注,力圖真實表現社會生活的某種本質意義及其發展規律,具有較強的概括力、洞察力。同時,強調人物形象的塑造,力圖揭示個人命運與社會生活之間的關系。從創作的方法來說,注重細節的描寫;注重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注重人物性格的豐富性,以及由人物性格來決定事件的發展走向;注重從作品的自然描寫中流露出作家的價值取舍以及立場等等。總體來看,廣義的現實主義應該大致具備這樣一些品格:一是客觀性,更強調對外在社會生活的描寫,而不是內在心理世界的抒發;二是真實性,強調要對社會生活進行真實的描寫,特別是細節的真實,而不是超越現實的想象虛構;三是典型性,不僅要把人物置于典型的社會環境之中,還要塑造具有典型意義的人物形象;四是批判性,在對現實生活的描寫中要蘊含作者的價值選擇,并揭示出歷史發展的某種必然;五是人民性,感受人民所擁有的質樸的感情,表達人民的情感與愿望。可以說,作為一種創作現象,現實主義是具有特定指向的。但作為一種創作方法與精神,現實主義在文學漫長的發展進程中從來就沒有缺席。

現實主義不是什么

顯然,今天我們倡導現實主義創作,并不是要回到19世紀,不是要簡單地把那一時期的創作照搬至當下。這已經是不可能的事實。除了我們不能回到19世紀之外,社會發展的具體形態也發生了本質變化。就中國而言,資產階級及其代理人掌握國家政權的時代已經成為歷史。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國家政權正顯示出強勁的活力。社會的主要矛盾也不再是資產階級與工人為主的勞動者,不再是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而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一方面,中國的發展進步引人矚目,另一方面,還存在很多困難、挑戰。中華民族能不能戰勝這些困難與挑戰,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是一種歷史的考驗。客觀、真實地表現中華民族在這一歷史時期的努力奮斗,并給人民以前行的勇氣與力量是今天文學不可回避的歷史使命。

盡管人們并不會認為今天倡導現實主義是要回到19世紀,但實際上對現實主義也存在許多模糊的理解。如認為倡導現實主義是一種文化政策,不具備文學的“純粹性”。因此,這不是作家與藝術家的事情。這一思想顯然是割裂了文學發展的內在要求與現實需要。從推動文藝工作的發展繁榮來看,現實主義確實一直是我們倡導的。但目前的倡導并不是一般性的工作安排、政策套話,而是基于文學創作的現實。這就是文學對現實生活的表現與現實生活巨大的變革之間存在脫節的問題。我們的創作還沒有很好地承擔起表現時代變革中中國社會生活豐富多樣的變動,還沒有很好地揭示出實現民族復興的歷史必然。我們既缺乏對現實生活豐富性、復雜性的表現,更缺乏在整體把握歷史變革的基礎上表現中國發展進步的藝術概括。因此,如果說今天倡導現實主義是一種文化政策的話,這一政策是基于創作現實的。另一方面,如果從文學審美自身的層面來討論的話,也可以看到其突破現有審美局限的內在迫切性。這就是,主要強調創作者內在感受的表達、強調追求表現手法、技巧新變的創作已經越來越難以顯現出新的活力。我們已經基本上把輸入的外來表現手法——從語言形態到結構形態,從描寫類型到價值表達,從生活方式到思維方式等等均實踐了一遍。在最初的新鮮感過去后,我們發現審美活動仍然是與人自身的生活現實密切相關的活動。人們更期待那些具有生活質感的作品。簡單的模仿已經難以繼續。在借鑒的基礎上尋找文學進步的資源就成為必然。現實主義創作中的許多東西并沒有過時,在今天仍然閃閃發光,充滿魅力。因此,倡導現實主義,既有外在的源于社會現實的需要,也有內在的審美自身的要求。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所謂“現實主義”,就是要寫大題材大人物,要唱“頌歌”。這就消減了創作題材的豐富性,也削弱了文學作品的思想性。毋庸諱言,大題材大人物本身具有比一般題材與人物更廣泛的關注度、典型性,所以天生就擁有某種優勢。但是,并沒有人規定現實主義創作只能或者必須寫大題材與大人物。持有這種認識的人是典型的題材決定論者,簡單地認為只要題材選好了,作品就成功了,忽略了或者放棄了嚴肅認真的藝術表達。盡管我們也希望表現生活中的重大事件、英雄人物,但從來也不排斥描寫日常生活中具有審美意味的平凡之事、普通之人,從來也不否認在這樣的人與事中能夠體現出生活正義、價值激勵、社會要求與英雄情懷。事實是,現實主義作品更多的是描寫了這樣的人與事。如果能夠表現出生活的本質的話,這些日常的、平凡的人與事具有更突出的典型性與藝術魅力。所以,我們并不拒絕對他們唱頌歌,并不拒絕歌頌他們所表現出來的美好品格、奮斗精神、人文情懷。但是,現實主義并不是簡單以唱“頌歌”來存在的。現實主義作為一種創作現象,在一出現的時候就具有強烈的批判精神。因此,19世紀出現的現實主義創作也被稱為批判現實主義。批判性是其基本品格,其中隱含了人們的價值選擇、道德倫理與社會理想。但是,今天的批判與當時的批判又有本質的區別,最主要的是批判者的立場發生了改變。19世紀現實主義的批判是站在受剝削受壓迫的勞動者的立場對資本強取豪奪的批判。今天則是勞動者對自身存在的落后以及蛻變后的丑惡現象進行的批判。這是截然不同的。前者面臨的問題是希望建立一個由勞動者掌握的或者是參與的民主、公平的社會,后者面臨的則是在這樣的社會形態形成之后如何使之更完善、更進步,更能夠體現人民的意志與根本利益,更具有活力與創造力,更能夠代表社會進步的歷史必然。因此,現實主義文學應該謳歌人民的奮斗、智慧、偉力,及其取得的成就,也應當對違逆時代進步要求的現象進行批判,以推動社會的進步與人自己的完善。批判并不是問題,問題是如何進行批判。是站在人民的立場,還是某一階層、利益集團的立場;是通過批判給人以正確的價值引領、啟示,還是模糊甚至扭曲正確的價值標準,否定人民的創造能動性;是給人以希望、力量,還是消泯人的希望與力量,這才是需要我們認真解決的問題。

也有人認為,現實主義是創作“唯一”的方法,因此不能有其他的方法。這種觀點也是非常有害的。我們倡導現實主義,并不是要排斥或否定其他的創作方法。事實上,現實主義在其出現的時候,就表現出創作方法上的開放性,人們對相關作家的認定,并沒有特別清晰的劃分。一些人既被認為是現實主義作家,也被另外的人認定為浪漫主義作家,甚至因此而引發了爭論。還有一些作家則從浪漫主義為主的創作轉向了現實主義。如俄羅斯詩人普希金,是俄國浪漫主義文學的開創者,但也被認為是俄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波蘭詩人亞當·密茨凱維支,既被認為是波蘭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又被認為為波蘭現實主義文學開辟了道路。更為復雜的是法國作家司湯達,他推崇浪漫主義文學,但在關于創作的許多觀點上又是極端現實主義的。其著名的《拉辛與莎士比亞》被認為是現實主義的宣言書與綱領性文獻。而《紅與黑》則被認為是現實主義的真正開端。這些難以絕對區別的現象正說明,在很多方面,現實主義與其他的創作方法如浪漫主義有很多共同的東西。另一方面,作為創作方法的現實主義影響日深,是之后許多創作方法的母體。如文學創作中的自然主義、藝術創作中的社會現實主義、源于蘇聯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興盛于拉美的魔幻現實主義等等,都與現實主義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即使是現代文藝思潮中的許多創作,也不能說他們就不關注、不表現對現實的批判。只是由于形成的時代與文化環境不同,這種關注與批判的方法、側重點不同而已。事實是,正是由于人類擁有了形態各異的創作方法,才使我們的文學表現出活色生香、姹紫嫣紅的生動局面。而現實主義在不斷地接受新的社會生活的洗禮,吸納不同創作方法的同時也表現出巨大的生命力與吸引力。我們倡導現實主義,并不是說現實主義是唯一的方法,并不是要排斥否定其他創作方法。而是說,現實主義是當前創作中欠缺的,需要倡導的。同時,也希望有才華與責任感的作家能夠在堅持現實主義基本原則的同時,借鑒其他方法,使現實主義創作的表現力更為生動,更具魅力。

與這一問題相關的是,認為凡是描寫現實題材的就是現實主義。這也是題材決定論的翻版,是對現實主義的泛化。正確的理解應該是,沒有描寫現實生活,但具有強烈現實感與針對性的作品也可能是現實主義的。而一些作品盡管描寫了現實生活,但并不具備對現實生活的理性關注,不能夠為人們提供思想資源與價值引領,就很難說是現實主義的。如以現實中人的“身體”為表現主題的;以展示現實生活中人的生活之不堪而又不能給人信心與希望的;以某種崇高的名義醉心于現實“黑暗”且不能對丑惡予以批判、表現出道義力量的;以“紀實”的名義為人立傳大唱頌歌卻難以表現人的崇高品格與時代精神的等等。這樣的作品雖然表面上看起來與“現實”的聯系非常密切,具有極為“充分”的現實性,但由于他們并不具備真正的藝術表達,也難以為人們提供積極的審美體驗,更談不上表現時代的本質及社會發展的未來趨勢,所以肯定不是現實主義的創作,充其量是打著關注現實旗號的“寫作”,與現實主義精神南轅北轍。

我們談現實主義,應該抓住現實主義的本質,運用正確的解讀方法。不能機械片面地理解,也不能割裂現實主義與其他創作方法之間的聯系,更不能把現實主義當做隨意使用的旗號使之泛化、無意義化。

基于方法的創作精神

如果我們能夠認定在討論現實主義的時候,并不是要讓文學回到19世紀的歐洲,不是指這一具體創作現象的話,就應該明確,我們強調的是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與創作精神。在創作方法與創作精神這二者之間,又更為強調精神。這就是希望文學能夠關注、表現這個時代最具本質性的東西。越是能夠接近時代的本質,文學的思想深度就越突出;對生活的洞察力就表現得越充分。但是,如果不考慮欣賞者審美接受的話,僅僅談表現時代精神還是不夠的。因為并不是只有現實主義的創作才能表現時代精神。事實上,任何創作都有時代的烙印。一些創作方法如浪漫主義,包括現代文藝思潮中的許多創作都能夠實現對時代精神的表達。我們不能說艾略特的《荒原》、卡夫卡的《變形記》、加繆的《局外人》、海勒的《第二十二條軍規》就沒有表現時代的精神。因而,僅僅談“精神”還難以體現現實主義的特征。真正能夠使現實主義與其他創作思潮區別開來,體現出現實主義要求的是其創作方法。因此,我們現在討論的現實主義,是一種基于方法的創作精神。

相對于其他的創作現象,現實主義對現實生活的表現具有突出的特點。它更強調對社會現實的客觀描寫。凡是客觀存在的生活均可以成為作家表現的對象。這顯然比僅僅表現人的內心世界、心理感受具有更為廣闊的可能性。也就是說,現實主義具有對現實生活進行更加全面、深刻表達的可能。這使作品具有了更為豐富的內涵,能夠更加從容地表現復雜的社會生活與人生命運。現實主義強調描寫真實的細節,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這樣的人物形象在作品中是具體的、可感的、鮮活的。與那些強調類型、概念甚至觀念與符號的“人物”有極大的不同。他們更能夠使讀者感受到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性格、人格,更能夠從中看到生活中的自己。現實主義強調以人物性格決定的情節發展來結構作品。這與浪漫主義強調用體現作者理念的情節來結構作品、現代主義強調依據人物的內心感受來結構作品相比,更易于讀者對作品的把握,從而強化了作品的吸引力、感染力。更主要的是,現實主義強調要表現出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要為人們揭示出人應該擁有的未來生活。因而,現實主義創作就具備了一種能夠積極地超越已有生活的追求,使作品在真實客觀地表現生活的同時,預示了社會發展的某種必然性與規律性,體現出人類在某一歷史時期的理性高度與思想深度。凡此種種,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在更加深刻全面地表現現實生活并揭示其本質與未來希望等方面,具有突出的優勢。

但是,其他創作方法也有自己在表現生活方面的優長。如在描寫人的心理活動方面,顯然受心理分析影響的意識流方法就更具優勢。在抒發人的情感方面,也許浪漫主義更為強烈突出。因而,如果我們并沒有把現實主義規定為19世紀歐洲的創作,就應該積極地借鑒其他創作方法,使現實主義創作方法更為豐富多樣,以適應現代社會審美變化與時代變革的需求。作為一種創作方法,現實主義從一開始就是開放的,表現出與其他創作方法在某些方面的一致性。因此,當我們今天倡導現實主義的時候,就應該特別注重現實主義與現代審美的適應性,努力使之在堅守既有方法的同時,吸納其他創作方法中能夠為我所用的元素,使現實主義葆有旺盛的創造活力與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