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品質的追求 ——張宇的楷書創作
曹操《觀滄海》(楷書) 張 宇
當今社會,能夠靜下心寫寫楷書,已經成為一種人生態度,因為在忙碌、高速運轉的世界里,求得一份心靈靜謐是何等奢侈。工楷書者,我把他們看作是有定力的書法家。這是我們身處喧囂環境中對寧靜致遠的一種內心渴望。所以,我特別羨慕、欽佩張宇年復一年、孜孜矻矻探索楷書藝術真諦的那種真誠。
張宇的楷書寫得特別細膩,他可以把點畫間的細微變化,表現得入木三分。所以,無論你用什么手段將其放大觀看,都經得起細細咀嚼和品味。正是由于張宇對書寫品質的追求,他的作品流露出一種委婉悠然的意趣。你只要耐心品咂,就會發現一種魏晉書韻慢慢流溢于紙面,不急不緩,灑脫自在。這也緣于人生的歷練。
張宇雖然肆力于《龍藏寺碑》,但是他對楷書由晉楷、魏楷、隋楷乃至唐楷一路發展的脈絡梳理得非常清晰。這條由韻轉力、由力尚健、由健立法的過程,在張宇的筆下刻畫得很有看頭。這又引發出張宇書法藝術的第二個特點,即張宇的楷書富有歷史感。他把各個時代的楷書特性糅合在帶有褚遂良書法美學意趣的范式上,剛健中不乏婀娜多姿,嫵媚里蘊含濃郁的個性品格。張宇的多字數作品,諸如冊頁、手卷、八尺等特別能顯現其書寫功力,前后氣息一貫,始終如一,精神如注,非大手筆者不能為。張宇楷書的第三個特性是堅持帖學傳統,其書寫的各種處理方法均確立在書寫法度的基礎上,所以,他的作品無論是筆畫還是結構乃至章法都淵源有自,處理嚴謹,一絲不茍。那種尖鋒入紙的輕盈飄逸,書寫時來往的揮灑自如,以至點畫間的呼應變化和結構布勢中陰陽向背的矛盾處理等,都隱現晉唐古法。再加上張宇本身儒雅文人化的性格特質,所以,其楷書的美學風格優美自然,柔中寓剛,一波三折,韻味無窮,“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一筆有一筆之氣象,一字有一字之范則,內斂中有欲揚未揚之韻致,舒展時含一步三嘆之變化,他的作品值得細看和品味的道理也就在此。他在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的一系列字帖,是最好的說明。
中國書法特別是近三四十年來展廳書法的崛起,使得能夠張揚個性元素的行草書創作異常繁榮。在展廳里一眼望去,常常是滿紙云煙和爭奇斗艷,一些能夠體現人自身內心寧靜的書體,比如篆隸和楷書,就顯得落寞許多。這看似是一種對不同書體的熱愛,本質上是人內在審美觀的不同。
從對傳統價值觀的堅守這一特點來說,楷書有其自身發展的邏輯特性。自從唐代楷書建立完備法則以來,便形成了兩條線的發展:一條是以歐陽詢為代表的取法北碑的剛性書寫,謹嚴端愨是其特點,顏柳都是延續這種美學范式;還有一條是發端于《龍藏寺碑》延續至褚遂良的柔性書寫,這種以帖學行草書寫為依傍,講究書寫時靈動飛揚的方式延續至宋代,成為“逸的書寫”的基礎,特別能體現人的情感宣泄和心靈回響。張宇追求的就是這一路傳統的書寫方法。到了元代,趙孟頫又將楷書寫得圓融秀逸。到了明朝末期,王鐸、八大山人的楷書都已經不是公共意義上的楷書了,張揚個性成為時尚。但另一方面,由于科舉制度的要求,館閣體興起,也從另一方向扼殺書寫的個性,把楷書的心靈書寫降到最低。后來清代楷書,將碑帖交融作為手段方重新崛起。如果沿著楷書的這一發展脈絡回想,就會發現張宇承接的恰恰是宋代的書寫法則,那就是強調心靈靜謐安詳和書寫自在飛揚的統一,追求完美品質和對“逸情、逸趣、逸志”的深入探究。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張宇的楷書既體現了歷史感,也再現了“逸的書寫”的空靈。
能夠把楷書寫好的人,也一定是個有溫度、有深度、有廣度的人,因為它考驗著一個人的定力和對書法藝術的理解。因此,在我看來,無論是為人處事還是為藝作文,張宇都足以成為楷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