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出版的文學好書
2017年出版的文學好書有哪些?近日,由中國出版協會文學藝術出版工作委員會下屬40余家專業文學出版機構聯合推薦,經各出版社社長、總編輯投票,精選出了20本年度文學好書。一起看看,這份2017年度文學好書榜上,有沒有您心儀的好書。
一、《芳華》
嚴歌苓 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
上世紀七十年代,一些有文藝才能的少年男女從大江南北挑選出來,進入某部隊文工團,擔負軍隊文藝宣傳的特殊使命。郝淑雯、林丁丁、何小曼、蕭穗子在這個團隊里朝夕相處,她們才藝不同、性情各異,碰撞出不乏黑色幽默的情境。嚴格的軍紀和單調的訓練中,青春以獨有的姿態綻放芳華。小說用四十余年的跨度,展開她們命運的流轉變遷,是為了講述男兵劉峰的謙卑、平凡及背后值得永遠探究的意義。
二、《人民的名義》
周梅森 著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作家周梅森先生潛心創作八年于2017年再次推出的大型反腐題材長篇小說。這部揭示反腐高壓下中國政治和社會生態的現實主義力作,講述了最高人民檢察院反貪總局偵查處處長侯亮平臨危受命,調任地方檢察院審查某貪腐案件,與腐敗分子進行殊死較量的故事。小說藝術再現了新時代、新形勢下黨和國家反腐征程的驚心動魄,深情謳歌了反腐斗士的堅定信仰和無畏勇氣,揭示出黨的領導干部應如何樹立正確的權力觀這一宏大的政治主題。
三、《青鳥故事集》
李敬澤 著 譯林出版社
李敬澤的新作,寫外國人在中國的故事,時間跨度由唐代到現代。李敬澤鉤沉索隱,將細密的歷史考據與想象和幻想、理論和批評熔于一爐,展示了他作為興趣廣博的讀者、批評家、文體家、考古者乃至偵探的復雜面相。他關注細節,關注那些近乎不存在的邊緣人物,以考據和想象去建構種種神奇而又有知識依據的故事。它是一本“誤解小史”,在中西之間、在陌生人之間,誤解是命定的,充滿創造性,也充滿謬誤和悲劇。
四、《重慶之眼》
范穩 著 重慶出版社
本書以抗戰時期重慶大轟炸為歷史背景,展現了藺佩瑤、劉云翔、鄧子儒的曠世愛情和婚姻家庭生活,通過他們表現了堅強不屈、愈戰愈勇的民族精神。本書結合21世紀中國民間方興未艾的對日戰爭損害索賠活動,描繪了重慶大轟炸期間中國人民的抗日救亡運動,反映了二戰結束半個多世紀后中國人對戰爭的反思、對和平的堅守,以及維權意識的覺醒。
五、《平原客》
李佩甫 著 花城出版社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得主李佩甫的全新巨作。故事發生在豫中平原上,留美博士、國家首席小麥專家李德林生于梅陵,長于梅陵,根植并仰仗于這塊楚漢交匯處的沖積平原,血脈與其鑲接,成為梅陵最出色的研究者、播種者與收獲者。本書飽含著作者對土地與鄉親的深切情感,同時追問人性的明滅與良知的歸處,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六、《梁光正的光》
梁鴻 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
誰是梁光正?一個除了癱瘓的妻、四個幼子、還不清的風流債及用不完的熱情外無足稱道的梁莊農民。他要做什么?尋親。報滴水恩。念故人情。為啥?因為他對自己說,要有光。故事以他老年執意尋親報恩為起點,子女們得以回顧父親如西西弗般屢戰屢敗、永不言棄的奮斗史和愛情史。隨著記憶的深入,一件塵封多年的可怕往事浮出水面,子女們不得不重新面對自己的良心和對父親愛恨難明的情感糾葛。
七、《遙遠的向日葵地》
李娟 著 花城出版社
“向日葵地”在阿勒泰戈壁草原的烏倫古河南岸,是李娟母親多年前承包耕種的一片貧瘠土地。李娟一如既往用她細膩、明亮的筆調,記錄了勞作在這里的人和他們樸素而迥異的生活細節。本書刻畫的不只是母親和邊地人民的堅韌辛勞,更是他們內心的期冀與執著,也表達了對環境的擔憂和對生存的疑慮,呈現出一種完全暴露在大自然中脆弱微渺的,同時又富于樂趣和尊嚴的生存體驗。
八、《金谷銀山》
關仁山 著 作家出版社
燕山白羊峪青年農民范少山,從小喜歡梁生寶,以梁生寶為榜樣,他在北京昌平賣菜致富,卻趕上在天津打工致殘的父親回鄉,雪災和貧困困擾著村里還沒有搬遷的17戶農民、空巢老人、殘疾人和兒童……小說以京津冀協同發展為大背景,展現黨的十八大之后中國北方農村一幅波瀾壯闊的生活畫卷,是一部當代中國農民新《創業史》。
九、《回望》
金宇澄 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1945年,程維德與姚云相識。姚云是上海銀樓老板的女兒,而程維德則是身份隱秘的、上海“淪陷”期的中共情報人員,背景差異極大的他們后來相戀并共同走過一生。這本書仿佛是一點點地在恢復那段曾經失落的往事:血與犧牲、理想、青春、愛與守候,以及歷史的宿命……這正是金宇澄父母的故事,也是他們那個時代人們的故事。
十、《對陣》
徐貴祥 著 長江文藝出版社
本書講述了抗戰期間發生在駐守渤海灣的八路軍清河支隊與國民黨瑯琊獨立旅之間一系列可歌可泣的故事。作品大氣磅礴,透過一段特殊的戰爭歷史,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革命將士形象,展現了令人拍案叫絕的兵法智慧。同時,該作品以國民黨瑯琊獨立旅和八路軍清河支隊為代表,生動再現了國共兩黨在抗日戰場上的種種表現,字里行間可見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底和精準的黨史知識素養。
十一、《尋找張展》
孫惠芬 著 春風文藝出版社
本書上下兩部共20萬字。上部“尋找”講述“我”受兒子的委托尋找兒子的同學張展。“我”通過對張展的“交換媽媽”、在校時的老師、現所在單位的領導等人的采訪了解,對張展有了一個粗淺而矛盾的認識。下部“張展”,以張展寫給我的信為主體,揭示了張展及他的家族成長史。
十二、《早上九點叫醒我》
阿乙 著 譯林出版社
《早上九點叫醒我》是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中堅派作家阿乙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與大多中國小說不同,阿乙的作品并非立足于反映社會問題,而是真正意義上的寫人的小說,挖掘人心,展現人性,凝結著對小人物的體察與同情。這部長篇小說中文版面世時,意大利文版也已出版,同時,英文版已經翻譯完成。
十三、《朗讀者》
董卿 主編 人民文學出版社
本書收錄濮存昕、劉震云、楊利偉、馮小剛、郎平等七十位朗讀者的訪談,補充了因節目時長限制而被剪掉的精彩片段;收錄朱自清、老舍、巴金、賈平凹、莎士比亞等中外名家的九十四篇經典之作,對節目朗讀文本進行了內容擴充、版本甄別和名家譯本替換。本書創新地使用AR技術,將圖書變為一部移動的“活電視”,觀看視頻、聆聽朗讀和閱讀文本相結合,為讀者帶來全新閱讀體驗。
十四、《家書》
裘山山 著 上海文藝出版社
本書是作家裘山山的非虛構作品。作者從父母留下的幾百封家書入手,在記憶回放中勾連起了一個四口之家鐫刻在書信中的時代印記。在沒有現代通訊和網絡的年代,一封封書信將一個家分散在四面八方的格局連成了一個整體,并在若干年后的重新檢視中,發現了許多一度被忽視,卻很重要的細節。作品圖文并茂,立體地展現了一段記錄在書信中的家庭歷史,也以點帶面展現了一個時代的特色。
十五、《守夜人》
余光中 著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本書是余光中首次在大陸出版的自選自譯詩集,收錄了詩人從1958年至2014年半個多世紀以來創作的八十余首詩歌,包括《鄉愁》《翠玉白菜》《鄉愁四韻》《與永恒拔河》《江湖上》等經典名篇及從未在內地出版過的不同風格作品,兼有中國古典文學韻味與西方現代文學精神,并由作者親自譯成英文,中英俱佳,體現了詩歌創作與翻譯的良性互動。
十六、《中關村筆記》
寧肯 著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中關村筆記》是著名作家寧肯的最新非虛構力作。全書十九個段落,十九篇手記,以人為經,以事為緯,選取中關村不同時代成就卓著的代表人物,通過各自不同的側重點,有如編織不同的樂章,展現了每個人物懷抱理想、搏擊奮斗的艱辛歷程。這些躍然紙上的先進人物群像,既反映了中關村改革開放近四十年的發展歷史,也表現了中關村面向未來的蓬勃朝氣和國家層面加大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力度與決心。
十七、《驅魔》
韓松 著 上海文藝出版社
《驅魔》是華語科幻代表作家韓松的最新作品。21世紀中期,病人楊偉在赤色汪洋中的醫院船上醒來,發現世界被人工智能統治,病人成了算法的一部分,藥戰爭代替核戰爭,生命成為游娛、藝術、痛苦和魔障的綜合體。為了尋找失去的記憶,他和病友們在船上探險,游歷了諸多末日勝景,最終發現自己之前的就醫住院經歷,是一次虛擬治療過程,目的是“驅魔”——他的痛苦,乃是新的世界大戰中,敵人植入的“病魔”……
十八、《撒旦探戈》
克拉斯諾霍爾卡伊·拉斯洛 著 譯林出版社
布克國際獎得主克拉斯諾霍爾卡伊·拉斯洛代表作,本書奇妙的結構與獨特的語言風格使其成為文學史上最神秘的作品之一,也成為了翻譯史上的奇跡。電影大師塔爾·貝拉以本書改編的同名電影《撒旦探戈》用無數令人目眩的長鏡頭還原了原著中挑戰人閱讀能力極限的長句,營造出一個令人窒息的瑣碎而恐怖的人間地獄,載入史冊,成為電影史上永恒的經典。
十九、《總有一種柔軟,讓人生堅定從容》
梁曉聲 著 現代出版社
在本書中,梁曉聲懷著一貫的良知與責任感,用最樸素真摯的筆觸記錄人世間的最柔軟動人的片段。文字依然率性真誠,字里行間飽含理想主義的光芒和對人生命運的深刻思考。從蕓蕓眾生的酸甜苦辣中體悟人生哲理,守護好內心深處最柔軟的情感和回憶,我們終將學會如何在漫漫人生路上走得更加堅定從容。
二十、《鮑勃·迪倫詩歌集 (1961-2012)》
[美]鮑勃·迪倫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收錄鮑勃·迪倫逾半世紀創作生涯中31張經典專輯共369首作品,中英對照,精注詳注,兼顧英文歌詞的原汁原味與中文翻譯詩性之美。外包裝箱為上世紀六十年代風格復古旅行箱,整箱含八冊詩集;每分冊為“薯片袋”式外包裝+口袋本詩集,以“薯片袋”這一有著強烈美式風格的創意包裝,打破快消品與經典讀物的疆域,在消費主義的時代里橫沖直撞,讓人與詩歌重新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