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少數民族文學界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座談會發言摘登
2017年11月7日,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的首都少數民族文學界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座談會在京舉行。中國作協副主席吉狄馬加出席并講話。中國作協副主席白庚勝主持會議。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名譽會長、中國作協少數民族文學委員會名譽主任瑪拉沁夫,以及來自首都少數民族文學界的20余位作家、評論家、翻譯家參加座談?,F摘登部分同志發言如下。
白庚勝(中國作協副主席,納西族):黨的十九大報告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宣言書,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總概括,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充滿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光彩。特別是其中關于文化的論述,強調了文化自信的極端重要性,以及文化在黨和國家事業中的重要地位,與時俱進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方向、新目標、新原則、新方針、新任務、新戰略,進一步明確了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宏偉目標。報告論述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這對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要創作更多的精品力作,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精神生活的需求。
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痹诋斚?,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必須堅持“二為”方向、“雙百”方針,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少數民族文學事業必須遵循這些重要思想和原則,培育和發展一支胸中有大義、心里有人民、肩頭有責任、筆下有乾坤的文學隊伍。作家們應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創作出更多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相統一的精品力作。
報告強調,“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蔽覀兊纳贁得褡逦膶W要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要強化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促進民族團結、國家統一、社會和諧,推動各民族人民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同時,報告強調,“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由多民族文學構成的中國文學,必將為促進世界和平、人類進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應有的貢獻。
瑪拉沁夫(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名譽會長,蒙古族):“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秉h的十九大報告又一次強調了文化對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性。報告中的許多新論斷,比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雖然不是僅就文化領域而言,但同樣體現出一種“大文化”的思維和視野。
關于文藝,報告強調,“社會主義文藝是人民的文藝,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進行無愧于時代的文藝創造?!边@就要求廣大少數民族作家不斷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走向時代建設的第一線,成為偉大時代的參與者、弄潮兒,從現實生活獲取寶貴的創作資源,寫出真正能夠反映時代本質和各族人民心聲的優秀作品。
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作家要充分了解中國古代的優秀文學傳統,知道我們從哪兒來,走過哪些路,在此基礎上結合新的時代條件、新的社會現實進行新的文藝創造。還要不斷擴大自己的視野,廣泛吸收世界各國的優秀文學經驗,寫出具有廣博視野的文學佳作。
文學創作不僅要考慮寫什么,還要思考怎么樣寫和寫得怎么樣的問題。要堅持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相統一,寫好情節、細節和典型化的人物形象,增強文學作品的藝術魅力。只有以豐沛的藝術魅力吸引、感染讀者,我們的文學才能夠在新時代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報告指出,“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鄙贁得褡逦膶W在促進民族團結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對于少數民族作家來說,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對腳下的大地充滿愛,要增強文化自信,書寫好各民族人民共同致力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程,共同建設我們美好的家園。
當前,我們的少數民族文學事業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但理論批評顯得相對滯后。因此,要加強少數民族文學理論批評,發揮理論批評對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的促進作用,實現兩者的共同發展。讓我們全情關注、全力以赴,走好新時代歷史性變革的關鍵一步。
降邊嘉措(中國社科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藏族):我們的黨走過了96年光輝的歷史。在96年的歷史中,一共召開了19次代表大會,每一次都產生了重要的歷史影響。61年前,即1956年9月,我奉調到北京,依次參加了黨的八大、九大、十大和十一大的翻譯工作。1980年,我離開民族出版社到社科院從事學術研究。從黨的八大到黨的十九大,我都在北京,近距離地感受、學習大會文獻。我有這樣的學習機會,感到非常幸運。
黨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為我們國家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指明了方向。黨的十九大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寫入黨章。這是這次大會最重要的成果、最大的亮點。我作為一個老同志、老黨員,由衷地感到高興,衷心地擁護。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作的工作報告,是邁向新階段的偉大宣言,內容極其豐富,需要我們長期學習領會。結合自己的創作,我著重學習了關于文藝工作和民族工作的內容。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發表重要講話,對今后五年的工作做了全面部署和規劃。
2018年,我們將迎來改革開放40周年。我這一代的少數民族作家,幾乎都是沐浴著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光輝,在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下成長起來的,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擁護者和推動者。
2019年,我們將迎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全國各族人民將以最新的創造成果迎接新中國成立70周年。這一年對藏族人民來說又具有特殊的意義,因為正好是西藏進行民主改革60周年。通過民主改革,百萬農奴獲得解放,與全國各族人民一起走上社會主義康莊大道。
2020年,我們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21年,我們將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這正好是人民解放軍進軍西藏,然后實現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
以上情況說明,西藏人民,乃至各族人民的命運與祖國大家庭的命運是緊密相連、休戚相關、榮辱與共的。沒有強大的祖國,就沒有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也沒有我們這些少數民族作家的進步。
“祖國在我心中”,是我們少數民族作家從事文學創作的永恒主題,也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我愿在習近平文藝思想的指導下,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貢獻給各族人民,貢獻給親愛的祖國,迎接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
包明德(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副會長,蒙古族):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边@個論斷體現了歷史高度、文明高度,體現了極其廣闊的文化格局。作為文學工作者,我感到振奮,受到鼓舞,也覺得是一種鞭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光有經濟的發展是不夠的,必須伴之以文化的發展、文明的積累。這要求我們進一步增強責任感與使命感,為文化的繁榮發展盡心出力,貢獻自己的辛勞與智慧。
報告指出,“社會主義文藝是人民的文藝,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進行無愧于時代的文藝創造?!边@同習近平總書記之前關于文藝工作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是一脈相承的?!叭嗣瘛倍植粩嗟玫搅藦娬{。這里可以以關于文藝批評的標準為例。我們知道,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強調歷史觀點和美學觀點的辯證統一,這一批評標準深刻地影響了一代又一代文藝工作者的創作與批評。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運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評判和鑒賞作品”。這體現了對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標準的繼承與創新,激活并豐富了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標準的結構體系及強大的闡釋力,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的重要成果。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人民的觀點再一次得到強調,要求作家藝術家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必須扎根人民,只有這樣才能創作出更多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
報告中多次提到“發展”。發展要有基礎、有前提,也要有動力、有方向,更要有扎實成果、美好前景。發展少數民族文學,是新中國成立后提出的號召,體現了黨和國家對少數民族文學的重視與期待。國家的發展、時代的進步、人民的向往,是文學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更新著文學創作的風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梢云诖覈贁得褡遄骷夷軌蛟谛碌臅r代激發新的創作活力,在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視域中,增強中華文化同構的責任感、使命感與自覺性,探求更新的藝術突破,把最新、最美、最博大的精神價值呈現給時代、貢獻給國家、展示給世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貢獻。
景宜(作家,白族):黨的十九大報告精辟論述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的本質、規律、方向、目標。報告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高度,提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這是習近平文藝思想為當代中國文藝舉起的旗幟,也是我們繁榮少數民族文藝創作的指路明燈。它讓我們感到一種信仰的感召、方向的指引、前進的動力,給予我們心靈的啟迪和美好的愿景。
縱觀人類歷史的文明進程,任何一個偉大時代的開啟,大都伴隨著文藝上的復興,以人民大眾的社會理想作為精神力量來推動改革、推動發展。同時,也在歷史的進步中實現文化的進步。
整個社會的創造者是人民,而人民精神的謳歌者是文藝家,揭示民族前途和人類命運是文藝的本質。馬克思、恩格斯認為法國作家巴爾扎克的作品揭示了資本主義制度下形形色色的貪婪和傾軋。列寧高度評價托爾斯泰的作品是俄國革命的鏡子。這些經典作品都證明了文藝與社會變革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文藝工作的系列重要講話和十九大報告中強調文藝工作者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并把文化的繁榮興盛提高到關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形成了習近平文藝思想。習近平文藝思想描繪了新時代文藝發展的宏偉藍圖,成為繁榮和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的行動綱領和思想指南。
從歷史節點上看,今天的中國文藝和70多年前的革命文藝,有著諸多的相似性。1942年,毛澤東發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正值中國革命處在一個關鍵時刻,一批批熱血青年奔赴延安,投身民族的解放運動。這次講話解決了“文藝為什么人”的關鍵問題,幫助廣大文藝青年投入到火熱的革命斗爭中去,隨后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文藝作品。其中包括大量少數民族歌曲、電影等,直到今天還在我們老百姓當中傳唱,在各種媒體上播出。今天,我們正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關鍵時期,習近平文藝思想讓文藝界進一步強化“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并由此堅定了廣大作家藝術家的信心,鼓舞起各民族文藝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激情。各民族作家藝術家從改革開放的宏偉實踐中,從祖國人民的迅猛前進中獲得力量,獲得新的視野和新的夢想,涌現出大批優秀的文藝作品。
從現在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還有近30年的時間,這是一個成長與創造的宏大空間,也因此充滿機遇與挑戰、充滿坎坷與希望。少數民族作家藝術家一定要站在新的歷史高度,重新審視我們的創作,要創新內容,創新載體,為促進中華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貢獻出新的文藝作品。
作為一個白族作家,我感到任重而道遠。要用自己的作品踐行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力,首先自己要有創新精神,要投身到人民創造歷史的火熱大潮中去。就在黨的十九大閉幕這一天,我完成了歷時兩年創作的35集電視劇《都是一家人》的劇本。這是一部在不斷深入學習習近平文藝思想的過程中完成的作品。
這部作品反映了少數民族走進沿海開放城市創業生活的故事。在大綱階段,有人提出,你把少數民族故事放到大城市中去寫,將會丟失許多民族文化元素。但是,當我把來自不同民族地區的人物放在同一個大的文化環境中,讓他們碰撞、交流、交融,直到成為一家人的時候,我發現,這些共同的文化環境不但沒有淹沒他們的民族性格,反而激活了他們民族性格中鮮活的文化元素。在新的語境寫出民族個性的精彩綻放,就是一種文化的創新。當然,這也是一種繼承,它表達了少數民族在中華民族偉大歷史的變遷中,那種頑強的生存能力、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和融合的能力。
我們正在經歷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我將繼續努力,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將自己的綿薄之力投入到新時代的偉大創造中去,講述新時代的新故事,努力擔當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創造者。
尹漢胤(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副會長,滿族):“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绷暯娇倳浽邳h的十九大報告中對文化的這一深刻論述,不僅是歷史的同時也是現實的偉大真理。
曾幾何時,世界社會主義陣營紛紛色變。美國歷史學家福山甚至發出了“歷史終結論”。然而,經歷過艱辛和苦難的中國并沒有茫然,而是以我們民族強大的文化自信,義無反顧地開始了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艱難跋涉。只有透過黑暗,才能看到光明。經過數十年的探索,中國便以自己強大的文化定力,再一次印證了中國文化自信強大的內生動力。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中華56個民族共同的奮斗目標。在中華多元一體的民族大家庭中,少數民族文學是不可或缺的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在互聯網信息均等化的今天,少數民族文學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性發展。少數民族地區一旦獲得了與內地同步的經濟發展,其蘊藏在各民族內心的文學創作潛力,將會在繼承民族文化傳統,融匯貫通世界各種文學經驗中迅速成長,豐富強大起來。
偉大的時代給予了我國少數民族作家更加廣闊的文學視野和日益豐富的文學資源。邊疆建設中涌現出的新生事物、日益緊密的經濟聯系、“一帶一路”銜接起的沿線國家……為少數民族文學創作提供著大量鮮活的現實生活題材。相信具有著強大文化自信的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將在未來迎來更大的輝煌。
趙晏彪(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秘書長,滿族):文化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價值、精神、信仰的總和。中華文化是由56個民族的優秀文化融合而成的。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有72處提到“文化”。
少數民族地區一貫“以道統藝,由藝臻道”,借由藝術上通下達,實現對日?,嵤碌某剑⒆罱K實現自我精神的提升和文脈的流傳。對于少數民族作家而言,要在民族自信、語言自信、生活自信、地域自信之上,不斷提升文化自信心。只有對自己的文化有堅定的信心,才能獲得堅持堅守的從容,鼓起奮發進取的勇氣,煥發創新創造的活力。文化立世,文化興邦。一個民族的文化強盛,這個民族的生命力就強盛。國家和民族的繁榮富強,不僅要靠經濟實力,最終還要通過文化符號來表達、文化力量來展示。強調文化自信,是因為它是中國軟實力的最好注釋。
當今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鋒之勢前所未有,如何保持和增強自身的文化主體性,成為每一個國家和民族都極為關切的問題。我們既要有強烈的民族文化認同和民族文化自信,又要有包容寬廣的世界眼光;既要有開放接納、交流融合的雅量,又要有鑒別先進與落后文化的智慧和定力,這樣才能充滿文化自信。
文以載道、以文化人,要讓中華民族的文化理念走出國門,讓文化自身說話,使其成為不同語種、不同地域、不同國家和平交流溝通的媒介。對文學工作者來說,要在新時代講好中國故事,書寫“一帶一路”文化新篇章,讓文化活起來、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時代風采和強大魅力,擴大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中國少數民族文化遺存對于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精神、增強社會凝聚力和國家軟實力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價值,對于當代世界的文明互鑒、文化交融、文學共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應該加強國際合作,尤其是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文化合作。我們一方面要講好中國故事,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另一方面要吸收其他國家和民族的優秀成果,使中國文學、特別是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不斷發展繁榮。
2013年起,中國作家協會開始實施當代少數民族文學對外翻譯工程。這項工程讓中國作家作品大規模地“走出去”。中國有55個少數民族,在文化上多姿多彩,他們創作的文學作品具有獨特的文化和文學特色,尤其與具有相同的語言、宗教背景的周邊國家有著很高的文化契合度,易被這些國家的讀者所理解和接受。在國際文化交流中,已有眾多少數民族優秀成果進入國際文化對話領域,成功展示了中國形象、弘揚了中國精神、傳播了中國價值,促進了人類文明的多元共生共榮?!吧贁得褡遄骷液M馔茝V計劃”從2012年開始實施,得到了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務院新聞辦和中國作家協會的大力支持和鼓勵。它以每年一輯5本的規模翻譯出版少數民族文學作品,同時積極推動這些作品的多語種版本走向國際。截至目前,該系列圖書已經簽約輸出的語種達19種,簽約總數達到70多部。
最近幾年,中國少數民族文學“走出去”成效顯著,一些優秀詩人和作家被國外讀者所關注。例如,蒙古族作家瑪拉沁夫的長篇小說《茫茫草原》、彝族詩人吉狄馬加的多本詩集、藏族作家降邊嘉措的長篇小說《格桑梅朵》、回族作家霍達的《穆斯林葬禮》、藏族作家阿來的長篇小說《塵埃落定》、滿族作家葉廣芩的長篇小說《采桑子》等作品被翻譯出去,產生了較好的反響。越來越多的中國故事引來八方喝彩,中華文化正成為中國走向世界的燦爛名片,也正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強大正能量。
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少數民族文學工作者,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嶄新的風采。
蔡勁松(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院長,侗族):黨的十九大報告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判斷,就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進行了深入系統的專門闡述、提出了明確要求。同時,深刻回答了新時代文化建設、文化創造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對促進文學事業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對于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來說,要緊密結合自身工作和創作實際,著重增強自覺融入新時代、堅定文化自信、推進文化創造的意識。
融入新時代,需要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堅定文化自信是前提。文化自信的基礎,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具備的超越時空、跨越國界的精神價值和永恒魅力,這種文化深深地植根于國家民族振興的歷程,始終伴隨著社會發展的進程,并轉化為人們的思維自覺、行為范式、精神滋養和價值取向。對于各民族作家來說,必須樹立對自己國家和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度認同與自信,從知到行落實,從觀念到創作貫穿。當代作家應當以不斷增強的文化自信與自覺,力求達成融入新時代、展現文學新魅力的目標。
融入新時代,應當承續民族文化根脈、豐厚人文精神滋養。中華民族歷經五千多年文明歷史的孕育和發展,形成了文化的深根茂葉,積淀了豐厚的人文滋養和獨特的精神標識。各民族作家應當努力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既要堅持中國哲學對“道”的堅守和追求,圍繞“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中華傳統美德、中華人文精神,開啟中華各民族文化的尋根、承續與拓展旅程;也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推陳出新,實現優秀文學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融入新時代,必須突出核心價值塑造、拓寬創作視野格局。在文學發展的新時代坐標系中,各民族作家應該堅持核心價值引領、突出核心價值塑造,創作出更多具有中國底蘊、中華特色、世界影響的文學佳作。要提振民族精神,從中華文化寶庫中萃取精華、汲取能量、延續文脈,不斷增強中華文化基因的生命力、創造力。要堅守精神高地,堅守文學理想,以人類精神世界的深廣探尋為目標,不斷拓寬創作的視野和格局,使文學創作同當代文化發展相適應、同社會建設相協調、同人們的精神生活期待相一致。
融入新時代,重在書寫文學精品力作、提升文化創造境界。需要各民族作家把握新時代文學的新特征,尋回文學的初心,以夢想為筆,為時代寫作,提升文學創作的人文高度、文化氣度和藝術氣韻,為讀者書寫出更多更好的優秀作品。要牢記作家的社會責任,在波瀾壯闊的社會實踐中,秉承良知、突破小我、摒棄浮躁、勇擔使命,以文學的創造力和感染力,提升文化創造的新境界。
陳亞軍(《民族文學》副主編):在新時代發展少數民族文學創作,要有正確的思想作為指導。要深入學習領會黨的十九大精神,對少數民族文學創作有新的認識。
要有大家庭意識。十九大報告提出,“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這個比喻是非常形象的。抱在一起,是靠國民情感,就是在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框架內,超越單一民族、作為現代國民的共同體情感。這個情感是深厚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狀態。這是民族文學發展的政治保證。我們的少數民族文學創作要彰顯這種大家庭意識。
要彰顯民族特色。文學作品記錄著一個民族的發展,是一個民族的文化記憶。少數民族文學來源于創作者對自己生活和文化的熟悉,更重要的是對本民族歷史發展進程的深刻挖掘。在這其中有地域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體現著民族靈魂、民族精神、民族血脈。在講述新時代中國故事時,少數民族故事和形象是不可或缺的。各民族人民之間的生活習俗、精神信仰、文化記憶不盡相同,這是少數民族文學保持民族特色的根基。
要加強民族文學交流。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這方面,少數民族文學可以起到特殊作用,會在情感上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具有長期性和牢固性。所以,我們要搞好民族文學交流工作。一方面,積極發現、推介少數民族母語作品,支持老作家、培養新作家;另一方面,搭建好橋梁,將優秀作品進行民譯漢、漢譯民的翻譯轉換。在文學交流中,建構民族的認同、國家的認同,強化國家和民族的共同價值。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作家應深刻認識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給文學創作的影響。在有一定創作數量的基礎上,更應強調精良創作,滿足各族人民的精神需求。
普馳達嶺(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編審,彝族):黨的十九大報告站在歷史和時代的高度,緊緊抓住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主線,對我國歷史方位做出科學判斷,闡明其基本方略,描繪出宏偉藍圖,為黨和國家事業的進一步繁榮發展指明了方向。
報告中闡述了繁榮發展新時代社會主義文藝的責任、使命和要求。報告強調,要“堅持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相統一”;要“加強現實題材創作,不斷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要“發揚學術民主、藝術民主,提升文藝原創力,推動文藝創新”;要“倡導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要“加強文藝隊伍建設,造就一大批德藝雙馨名家大師,培養一大批高水平創作人才”。這些論述內涵豐富,對推動社會主義文藝走向繁榮興盛具有巨大的指導意義??梢哉f,這是文藝進入新時代、新征程的號角,是指引中國社會主義文藝邁向新輝煌的指南針。
報告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偉大論斷,令人振奮鼓舞,令人充滿豪情。這個新時代,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時代,是創造美好生活的時代,是邁向偉大強國的時代,是協力同心實現復興夢想的時代,是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時代。這個新時代,必然要求文藝跟上歷史前行的腳步,感知時代前行的脈搏,要求文藝要有與時代相匹配的新作為和新氣象。既然新時代搭建了新舞臺,那么新時代文藝就要展現新的風姿。
嶄新的時代前景令人期許,奮進的歷史征程讓人倍覺榮光。如何認識時代,如何反映時代,能夠表達出多少時代精神,這是評判作家和文學作品的一個重要尺度。無數的事實和經驗表明,認識時代屬性和特征,對于繁榮和發展社會主義文藝是至關重要的。偉大的新時代,需要并孕育偉大的作品;偉大的新時代,需要優秀的現實題材作品去描繪和反映。我們的作家只有深切地感受這個新時代,認清新時代的特質,明了新的歷史方位,內心的文化自信才會固如磐石,文藝的人民屬性才會不斷得到加強,創作出的中國故事才會繽紛精彩,塑造出的人物才會成為典型。只有深切地感受這個新時代,我們的作家才會像弄潮兒一樣撲入時代大潮的懷抱,隨時代而行,接受時代波濤的沖刷與打磨,立志成為黨、祖國和人民的歌者。
在黨的十九大精神的感召下,新時代文學要高舉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旗幟,以具有生活廣度、思想高度、藝術力度的作品回饋時代。作家要始終直面當下中國人民的生存現實,創造出豐富多樣的中國故事、中國形象。新時代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也應該注意自己的審美取向,那就是:始終站在中華五千年文明歷史的文化根基上,開辟出新的天地。只有堅守民族根性文化,少數民族文學創作才會更有力量。
作為一位少數民族詩人,我要繼承民族的詩歌美學,同時跳出自己的民族來寫作,用世界的眼光來書寫本民族的根性文化。我要不斷強化自己的思想藝術水平,要具有信仰故土、精神皈依的創作意識,要保持對文學創作的初心,要在作品中彰顯民族性元素與世界性視野。
只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定文化自信,我們才能以實際行動,迎接新時代少數民族文藝更加繁榮發展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