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是國家發展的忠實記錄者
“詩歌從來沒有脫離過現實生活,也不可能脫離現實生活,每一位詩人都生活在現實里,每一首詩都是詩人對現實生活的直接反映。可以說,五年來,中國社會的發展狀況和中華民族走向強大的腳步已經被當代中國詩人如實記錄在詩歌中,詩人成為歷史的忠實記錄者。”
2012年以來,中國社會的發展經歷了不平凡的五年,也是砥礪奮進的五年。各個行業、各個領域都發生了較大變化,整個國家正經歷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過程。在這五年中,詩歌的創作隊伍和作品數量也與國家的發展同步,呈現出空前的壯大與繁榮。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從事詩歌創作的人數有五百多萬人,包括新詩、古體詩和歌詞三個領域的作者人數的總和。這樣龐大的創作隊伍是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沒有的,所創作作品的數量也是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沒有的。詩歌創作隊伍的年齡構成上至百歲老人下至10歲左右的小學生;在行業構成上,從大學教授到自由職業者,從離退休干部到農民,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其中,在城里打工的農民工詩人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另外,在詩歌從業隊伍中,從事詩歌翻譯的約有三千多人,他們中有職業翻譯家、學者、大學生,也有詩人和詩歌翻譯愛好者,現在,世界各個語種詩人的作品都能在國內找到譯本。可以說詩人無處不在,詩歌作品無處不在,詩歌作品所傳達的正能量無處不在。
正是由于創作隊伍在各個領域的分布,使得當下的詩歌作品呈現出多維的審美視角、鮮活的生活現場、豐富的個人情感經驗,為我國詩歌的進一步發展和繁榮奠定了堅實基礎。
詩歌隊伍的壯大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表現是讀者群的壯大。目前,無論紙質的詩歌書刊,還是詩歌網絡平臺,包括自媒體性質的微信公眾號或詩人個人的微信朋友圈,都擁有廣泛的詩歌讀者群。據統計,各類詩歌刊物和詩歌網絡平臺已達萬種有余;各出版機構紛紛出版詩集,且銷量可觀,如余秀華的詩集《搖搖晃晃的人間》、李元勝的詩集《我想和你虛度時光》等都銷售近一百萬冊,其余銷售過萬冊的詩集更是不勝枚舉,曾經“寫詩的人比讀詩的人多”的狀況大有改觀。特別是現在的詩歌讀者并非泛泛而讀,而是帶有專業甚至“挑剔”的眼光評判詩歌,也可以說,讀者群的發展壯大促成了創作群體的壯大,這也印證了那句話:只有偉大的讀者,才有偉大的詩歌。
我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有三千年的詩歌史。毫不夸張地說,中國文學史也是一部中國詩歌史。有史以來,詩歌一直是佐證歷史發展進程的可靠文本,是社會情緒的有效反映,這從《詩經》的誕生可見一斑,所以才有“有詩為證”這一說法。當前詩歌創作隊伍的壯大和在各領域的廣泛分布,使我國各個領域的深化改革得到了及時客觀的反映,也使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以及“一帶一路”的戰略步伐得到了真實而積極的反映。許多詩歌作品對正在發展中的國家和民族的事業給予了熱烈贊頌和熱切期盼,體現出積極飽滿的情感。由此可見,我們的詩人一直身處國家走向富強的現場,我們的詩歌一直反映國家走向強大的進程。
詩歌從來沒有脫離過現實生活,也不可能脫離現實生活,每一位詩人都生活在現實里,每一首詩都是詩人對現實生活的直接反映。對一首詩的優劣評判會涉及專業問題等,但就內容而言,一首好詩一定要有鮮活生動的現場感,一定要反映當今的審美趣味。可以說,五年來,中國社會的發展狀況和中華民族走向強大的腳步已經被當代中國詩人如實記錄在詩歌中,詩人成為歷史的忠實記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