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_欧美日韩午夜_欧美网站一区二区_激情小说综合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葉英盛的文化情懷
來源:文藝報 | 吳文科  2017年08月04日06:31

葉英盛先生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最為知名的金華道情藝術家之一,也是我認識很久的老朋友。他生于1947年6月,是浙江省義烏市佛堂鎮下葉村人。童年悲苦,成為孤兒;少年傳奇,自學道情;青年用功,早早成名;中年幸運,由一名純粹地道的鄉村民間說書藝人,因表現出色經特批被招收進入義烏市文化館,成為拿工資的專職文化干部。而維持他生活并改變他命運的主要因由,均緣于他從事了金華道情的說唱表演,并經過他本人持續不斷地潛心努力,成為備受歡迎而享譽一方的知名金華道情表演藝術家。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步履和社會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傳統文化所面臨的生存與發展空間,遭受著前所未有的擠壓。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文化趨同”傾向和社會現代化引發的“傳統斷裂”之憂,迫使有識之士重新思考全球化和現代化在給人類生活帶來諸多便利的同時,所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在此背景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倡導開展了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中國政府也很快加入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并訂立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建立了富有中國特色的國家、省(自治區、直轄市)、市(地區、盟)、縣(區、市)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體系,使世界范圍維護文化多樣性的思想共識,也在中華大地落地生根。包括曲藝在內的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由此得到了由政府主導的政策性保護。被義烏人稱之為“義烏道情”的金華道情,也于2008年6月被國務院第二批確認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此情勢下,作為金華道情在義烏最具代表性的知名藝術家,葉英盛順理成章地經過推薦、評審與認定,被國家文化部于2009年5月與他的金華同行朱順根一道,第三批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金華道情的代表性傳承人。至此,葉英盛在金華道情藝術領域的責任空前重大,使命也更為光榮。同時,在創作和演出之外,舉凡宣傳、培訓、推廣、普及金華道情的場合,都能看到葉英盛更加積極活躍而又勤奮辛勞的身影。

葉英盛作為金華道情在當代義烏無可爭議的代表性人物,其成就和貢獻有目共睹,而且不止藝術,其人品和藝德同樣備受稱贊,值得大力表彰和強力傳揚。他不但熱愛金華道情藝術,友愛金華道情同行,而且頗具公義感,很有事業心,深受觀眾喜愛,也受同行尊戴。從他的人生道路和藝術足跡里,我們不難窺見,一個真正成功的藝術家,不僅要具備較好的天賦與足夠的勤奮,更要具有高遠的眼光與深切的情懷。這也給金華道情等所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工作帶來了啟示,那就是:文化的傳承不只是形式與技術的傳授,還有精神與魂魄的傳揚。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非物質”屬性,包括習俗與信仰等觀念形態的類型所蘊含的精神思想,心靈與智慧等藝術形態的類型所展示的審美創造,發現與認知等知識形態的類型所達到的認識水平,以及絕活與技巧等手藝形態的類型所體現出的生產技能等,更有賴情感性與意志力所支撐的特殊動能的培養與悟性技能的生成。換句話說,照著菜譜成不了大廚師,會識樂譜也不一定能夠成為歌唱家。其技藝的最終掌握,必得隨師在灶臺邊煙熏火燎數載,抑或在舞臺上摸爬滾打經年,而且要傾情投入,用心揣摩,勤于練習,善于參悟,方可真正出師,最終功成名就。對于包括金華道情在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不是僅僅記錄其歷史、描述其形態、留存其資料就可以完成的。更重要的是要同時培養其傳人、傳授其竅門、培育其精神、延續其傳統。靜態即物質性的資料保存之外,活態即生命性的精神承續,是更為本真的傳承與保護。葉英盛身上所承載的,不僅僅是對金華道情藝術創作與表演技能的全面繼承與深刻把握,更有對金華道情藝術的無比熱愛與執著堅守,還有對金華道情藝術的不斷光大與奮力弘揚。而所有這些,絕不僅僅是出于當初為著謀生的選擇和后來一路相伴的習慣,更有他成為生命支撐的投入和感恩反哺的奉獻。而這也是構成葉英盛獨特藝術文化情懷的無關世俗功利的“非物質”品性。

當然,面對紛繁多變的當今時代及現代社會,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工作,不是一個僅僅通過簡單片面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式應對就可以單純解決的問題。而是需要經過全面整體的社會生態維護與文化土壤培植,培育適宜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形式沿著自身固有的社會倫理與業態鏈條持續健康發展的系統性工程。亦即主觀的努力必須要有客觀的足夠因素保障,文化的承續必須要有適宜的社會歷史條件。除了文化本體的知識技能性傳揚即活態的傳承性保護,觀念意識的確立即價值認知性的保護,法律法規的約束即契約強制性的保護,文獻資料的保存即靜態檔案性的保護,整體關系的維護即業態鏈條性的保護,以及環境條件的營造即社會生態性的保護等,是共同構成包括金華道情在內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的全部內容。具體到金華道情本身,既要首先保護好葉英盛等傳承人,更要將葉英盛等傳承人的藝術精髓傳授給下一代金華道情從業人員,同時還要讓全社會充分認識金華道情的文化價值,學會領略金華道情的藝術之美。為此,必須同時愛護廣大觀眾對于金華道情的欣賞熱情,通過學習繼承并創作表演大量優秀的金華道情節目,來宣示其魅力,彰顯其風采,厚植廣大觀眾對于金華道情藝術賴以生存和審美消費的社會文化土壤。只有這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才能說做到了實處;包括金華道情在內的優秀民族藝術文化瑰寶,才可以持續繁榮、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