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_欧美日韩午夜_欧美网站一区二区_激情小说综合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霍燕:年輕作家的創作要與當下建立活生生的聯系
來源:中國民族報 | 霍燕  2017年03月20日08:54

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我學習過很多次。在這里,我想結合習總書記的講話,談談自己對于創作的思考。

現在回想起來,我的生活經歷其實很簡單:十幾歲時因為青春期開始寫作,趕上了“青春文學”的熱潮,邊寫作邊讀書,一直到現在,成為一名文學研究者,寫小說也寫文學評論。

直到最近,我才發現一個問題:我并未深入地了解過中國更普遍的生活狀況。我生活在“象牙塔”之中,沒有任何基層工作經驗,我身邊的人除了父母以外,就是作家、學者、編輯等各種知識分子,原來我的圈子竟然這么狹小。因此,我最熟悉的、塑造起來最得心應手的也只有兩種人:父輩、知識分子。他們當然是人民中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對于更廣大的人民,我竟是不夠了解的。

我知道人的精力有限,生活環境有限,必然是對一類人更加熟悉,有人可能一輩子就寫知識分子、農民,也能寫得很好。但當代中國的社會層次太豐富了,在人際交往中,必然會遇到各式各樣的人物。如果只會寫知識分子,卻寫不活他身邊的人,或者將知識分子寫成了一個抽象的符號,而不是一個具體的、有血有肉的人,這就會使作品看起來千篇一律。因為塑造人物時,作者被一個框架束縛著,老想寫出一個集所有問題于一身的人物,這樣塑造出來的人物難免標簽化、概念化,更不是“典型人物”。

這讓我更加深刻地領會了習總書記所說的:“人民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一個一個具體的人的集合,每個人都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愛恨、有夢想,都有內心的沖突和憂傷。真實的人物是千姿百態的,要用心用情了解各種各樣的人物,從人民的實踐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不斷進行生活和藝術的積累,不斷進行美的發現和美的創造?!?/p>

我講一個自己的經歷:有一天,我去中國作協辦事,一位領導問我愿不愿意去南疆。他說,去那個地方可以穿越沙漠公路、看胡楊,但需要給人家寫點東西。我考慮了一下就答應了,因為南疆的風土人情太誘惑我了,至于寫東西的事,我完全是抱著應付的心態,想著對方會提供很多素材,加工一下就行了。

沒幾天,我就啟程了。到了采訪階段,我被安排去和田地區墨玉縣,并且是一個人。在那里,我不僅跟當地的援疆干部同吃同住,還跟著他們上班。他們所從事的行業,我從未接觸過,比如公安、醫療、水利、城建規劃等。我去過鄉鎮派出所、水壩、醫院、自來水廠、正在施工的工地,還跟著一位副縣長去開展扶貧工作。

這十幾天的采訪讓我了解到每個社會細胞如何活動才維持一個縣城的運轉,而這個縣城又是中國社會的一個細胞。晚上,我跟這些干部一起吃飯、健身,看到了一群工作以外的活生生的人。說實話,這群人關心的問題、看問題的角度,和我圈子里的人毫不一樣。作家的敏銳,能讓我探測出他們復雜的心理。我頓時感覺這是一個好的文學題材,他們從事的事業是偉大的,但在這偉大之中有著內心的爭斗,一切都是真情實感。

我不知道自己的這段經歷,是否符合習總書記所說的:“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只有永遠同人民在一起,藝術之樹才能常青?!钡沁@段經歷,對我個人而言是一種突破。

我們年輕一代生活經歷大多相似,在作品里倒映出來的情節、人物也都似曾相識,加上對于經典和傳統的怠慢,未深入研究經典是如何對時代具體問題有感而發,沒有深刻理解“任何一個時代的經典文藝作品,都是那個時代社會生活和精神的寫照,都具有那個時代的烙印和特征”,反而模仿一些暢銷作品,或從其他流行文化借鑒資源。因此,創作出來的作品充滿了離奇的巧合和超出人生經驗的編造痕跡。我們缺乏貼近人民的愿望,總是認為靠些文藝化的表達就可以使我們“高人一等”。

習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引用了魯迅的一句話“不免咀嚼著身邊的小小的悲歡,而且就看這小悲歡為全世界”,這正是年輕一代的創作通病。

我們這代作家由于太過迷戀個人經驗,把一己的情感體驗放大,導致個體的抒情阻礙了敘事進程,使得敘事缺乏動力,造成了局部真實、總體編造痕跡過重的弊病。有些人為了營造一種風格,故意突破語法規則,不再追求詞語和現實的清晰對應關系,而是堆砌大量相似詞語,營造語言的狂歡;還有些人為了追求新的美學風格,喜歡設置極端的情境,描繪極端的人物,甚至不顧倫理道德,把暴力和邪惡游戲化,把粗鄙生活化,以此來達到所謂“酷虐”的美學效果。我們缺乏對生活的閱讀能力,缺乏在幽暗處發現真善美、在陰影中看到光明的能力,而是做了徘徊邊緣的觀望者、抱怨者、悲觀者,因此也就無法創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作品。

最后,我想談談創作者塑造自己的問題。創作者需要有個性,但更需要有完善的人格。古人強調“為己之學”,所謂“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為己”,就是反躬自省,把所學體現到自己身上,然后由內而外地發散,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這個道理。這是中國傳統中最讓人心動的部分,小至日常生活,大至隆重國是,始終不離自身。創作也是如此,只有學習這些關于自身修養的智慧,與當下建立活生生的聯系,讓這些智慧參與我們對生活的判斷,帶著完善的人格進行寫作,才能創作出優秀的作品。

(作者系中國作家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話劇《開心麻花2007之瘋狂的石頭》《開心麻花2008之誰都不許笑》編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