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圖書城堡》刊文介紹中國兒童文學30年
當代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愈來愈引起國際兒童文學界同行的好奇和關注。近期,在德國出版的《圖書城堡》雜志,發表了浙江師范大學方衛平教授應該刊約請撰寫的長篇英文專稿《中國兒童文學三十年:1980年代以來的歷史概貌》。該文點面結合,在當代中國社會經濟、文化、文學變遷、發展的廣闊背景上,對30余年來的中國兒童文學發展歷程,做了獨到的描述和分析。
方衛平認為,上世紀80年代是一個充滿了文學的純粹性和恭敬感的年代,我們可以用“藝術實驗”、“新作家”、“短篇作品”這樣一組關鍵詞來概括那個激情四射的年代。而從90年代初期開始,當代兒童文學所賴以生存的社會生活環境又發生了新的深刻變化,其主要表現是,市場經濟和商業化時代的到來,使以市場、商業價值取向為主導的生活發展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純粹的文學寫作及其生存空間。兒童文學逐漸進入一個藝術與市場、作家與讀者、文學價值與商品價值相互交鋒、碰撞、包容、妥協的時代。方衛平指出,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兒童文學出版、發行、傳播的市場環境進一步形成。
如果說90年代的兒童文學還只是在市場經濟的環境里小試身手的話,那么,近年來市場對于兒童文學發展的影響和左右,就已經成為了一個必須應對的巨大的生存現實。此外,中國兒童文學還同樣面臨著一些來自其他方面的困擾和壓迫,例如以數字電視、互聯網、手機等為代表的新媒介的大規模普及,使相當一部分少兒讀者的閱讀時間被剝奪;中小學普遍存在的應試教育,也常常使許多孩子疲于應付各類繁重的作業和考試。
文章進一步指出,出人意料的是,在經過了若干年的猶疑、惶恐和摸索、努力之后,近十余年來中國兒童文學的創作、出版、發行卻進入了一個十分風光的時期。許多報道都宣稱,在近年來圖書市場整體增長緩慢的情勢下,童書包括兒童文學的出版、發行卻逆勢上揚。方衛平在文章中從社會經濟文化、出版傳播、閱讀推廣、兒童文學的歷史積淀與現實發展等角度,深入分析了新世紀中國兒童文學出版繁榮發展的深層次原因。
在對30年中國兒童文學發展進行整體勾勒分析的同時,該文還結合一些歷史細節和個案支撐文中的觀點。文中涉及了數十位四代中國兒童文學的作家及其作品。
《圖書城堡》是慕尼黑國際青少年圖書館主辦的學術年刊。該館是1940年代二戰結束后建立、當今世界上規模、影響最大的青少年圖書館。自2009年以來,方衛平也是該館編撰的權威的《白烏鴉書目》中文書目推薦專家之一。據悉,應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約請,方衛平教授正在撰寫一部向國外讀者介紹中國當代兒童文學的學術著作。(洪妍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