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山歌之鄉”民歌傳承的喜與憂
春節剛過不久,“土家歌王”王波收到了一個令他既高興又煩惱的消息,一家旅游公司許以月薪6000元的條件聘請他去唱山歌,不過這意味著他將無法繼續在縣城當音樂“老師”了。
家住貴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板場鎮的王波是一名泥水匠,并不是職業教師。作為土家族高腔山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他利用閑暇時間在縣里幾所學校教學生唱山歌。
“旅游公司為我提供住宿,要求我每天下午和晚上各演出約兩個小時,周末也有休息時間。”王波對旅游公司提供的待遇感到滿意。但為了傳承土家山歌,他希望公司允許他在就近的學校為孩子們無償授課。
土家山歌在土家人生產生活中誕生和發展,在黔北、湘西等地世代傳唱。2010年,沿河土家族自治縣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土家山歌之鄉”。2014年,土家族民歌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王波從小就跟父母學唱山歌,天生嗓音洪亮通透,在當地有“土家歌王”的美譽。從十多年前開始,他利用空閑時間四處搜集散落在民間的山歌,并不斷將其傳給更多人。
在他的努力下,板場鎮的一些中小學已經把土家山歌納入到音樂課程中。板場中學的音樂老師侯雅淇說,學生們對土家山歌的理解比其他歌曲深刻,期末考試時很多學生會選唱山歌。
隨著藝人們逐漸老去,土家山歌需要更多的年輕人傳承。去年9月,50歲的王波放下泥水匠的活,全身心地教學生唱歌。每周一到周五,他都騎著摩托車去位于縣里的沿河民族小學、沿河四中等學校上課。路上要花一個多小時的時間。他在學校常常一唱就是一個下午,晚上回家后需要喝鹽水來為疼痛的嗓子消炎。
令他高興的是,當地的土家人對自己民族的文化逐漸有了自信和熱情。很多學生在課后給他打電話或發微信,詢問某一句歌的唱法,或是讓他聽一下自己唱得如何。21歲的冉井超曾在外務工,在網上看到關于王波的報道后深受鼓舞,便回到家鄉,多方打聽到王波的聯系方式后拜師學藝。“我的朋友中有不少人受到我的感染,也對山歌感興趣了。我希望能將土家山歌學得更精,像王老師一樣教更多人唱土家山歌?!彼f。
“年輕人的興趣培養起來了,我覺得這條路走對了。”王波說,就連他3歲的外孫女也學會了一首土家山歌《花花轎子》,王波一開口,她就跟著唱。
可王波隱隱地感覺到,能像他一樣成為傳承人的年輕人太少了?!耙恍┠贻p人學唱山歌是出于玩的心態,另一些人是為了去參加比賽拿獎金,他們很難成為大師。”
王波最看重學生的責任心和謙虛這兩種品質。有的徒弟嗓子不如他好,但踏實認真,他們學成以后可以把土家山歌傳下去,這樣的學生他愿意教。
王波坦言自己家里確實有經濟壓力,但傳承土家山歌的任務同樣緊迫。“通過唱山歌獲得收入是一方面,關鍵是要給我時間去教年輕人唱,我希望能夠將土家山歌唱下去、教下去、傳下去?!彼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