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民大文學影視創作中心:相思湖作家群的搖籃
編者按:近年來,廣西各大高校在自治區教育廳的指導下,結合自身優勢學科與資源,開辟出包括校企協同育人、產教高度融合、政策傾斜支持、平臺基地支撐等多位一體的“政產學研用創”新路子,向社會交出了一份漂亮的、含金量頗高的“雙創”成績單。12月26日至31日,由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廣西日報傳媒集團共同主辦,廣西新聞網承辦的“創新創業展活力 高校青春風采行——2016年廣西教育網絡行”大型采訪活動舉行。來自全國29家主流網絡媒體的記者走進廣西大學、廣西師范大學、廣西民族大學、桂林理工大學、廣西科技大學、廣西師范學院、賀州學院7所在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方面成績突出的廣西代表性高校,聚焦廣西高校創新創業亮點成果,利用互聯網傳播創新創業動人故事,將廣西高校深入推進創新創業教育的成功經驗做法推向全國。
廣西新聞網全媒體報道組
2016年11月30日,中國作家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開幕, 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大會開幕式,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廣西民族大學文學影視創作中心東西、凡一平和黃佩華三位作家當選為代表參加盛會,彰顯了民大相思湖作家群的實力和影響力,文學影視創作中心儼然已成為廣西民大的文化品牌。
2006年,廣西民族大學設立了下屬二級科研機構——“文學影視創作中心”,引進廣西文學創作領軍人物東西、凡一平和黃佩華等作家開展文學創作攻堅。十年來,文學影視創作中心堅持以文學創作為抓手,不斷探索和研究文學創作人才培養模式,積極推進創意寫作教育的有效途徑和辦法,文學創作人才培養開新花,結碩果,造就了學校文學筑夢、文以化人的生機畫面。文學影視創作中心已形成 “相思湖全區大學生現場作文大賽”、“八桂學者文學創作崗”及“名家名刊名編走進民大”系列講座等精品活動項目。
2016年12月27日,“創新創業展活力 高校青春風采行——2016年廣西教育網絡行”記者團走進廣西民大文學影視創作中心,探索相思湖作家群成長的奧秘。
記者們正在了解民大文學影視創作中心培養創作人才的模式。廣西新聞網記者 嚴江萍 攝
作文大賽育新枝
自2005年5月“夢幻杯”首屆廣西民族大學現場作文大賽和2005年11月第二屆廣西民族大學現場作文大賽開始,至今已成功舉辦了13屆,培養了大量寫作人才。該現場作文大賽采取“同時同題同卷不同城”的比賽形式,立足廣西民族大學,覆蓋廣西部分高校,旨在傳承“相思湖作家群”的寫作傳統,弘揚民大寫作品牌,培養新一代寫作人才,繁榮校園文化。
從第二屆作文大賽開始,作家東西、凡一平擔綱大賽評委,之后黃佩華、萬輔彬、蔣興禮、秦紅增等老師也參與到作文大賽評審當中。截至2015年,大賽累積參賽人數在10萬人左右,獲得三等獎以上的人數達到171人,其中廣西民族大學獲獎學生占77人。中心出版了全區現場作文大賽優秀作品集《柿子熟了》、《花開的聲音》、《秘密》、《欲望》等,凸顯了每屆大學生文學創作的集大成者,展現了一代又一代“大賽”人成長的軌跡,是學校特色人才培養的持續與接力。
正如東西、凡一平在2016年公開出版的相思湖全區大學生現場作文大賽獲獎作品集《柿子熟了》的序中所言“我們把歷屆獲獎作品結集出版,看看這些稚嫩而又真誠的文字,我們的小心臟還是跳得很急。這雖是一片幼林,卻透露勃勃生機。老師們看一看,也許找回文學的初心。同學們看一看,或許是一種激勵。當然,這更是一種紀念,為了不忘卻他們的夢想和我們的期望。”
2015年,經自治區高等學校工作委員會組織評審,廣西民大申報的“相思湖大學生現場作文大賽”入選廣西高校大學生社團活動精品項目。廣西民大校黨委副書記寧耀在第十二屆頒獎活動中評價:“該賽事提高了參賽同學觀察現實、認識社會和思考人生的能力,發掘了廣西各高校中的寫作人才;營造了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落實了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呼應了國家“文化強國”和廣西“文化強區”的戰略。”
據統計,至今中心一共舉辦了13屆廣西大學生現場作文比賽,在廣西文壇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廣西新聞網記者 嚴江萍 攝
名家名刊名編進民大
既懂寫作理論、又會創作的專業教師顯得可遇而不可求。為了解決這一難題,近年來,文學影視創作中心駐校作家除了到大學課堂進行系統教學外,還邀請了韓少功、聶震寧、石一寧、閻晶明、謝有順、徐小斌、王干、宗仁發、田瑛等國內著名作家、評論家及著名刊物的知名編輯20多人次到校與同學們近距離對話,以專題講座、學術沙龍的形式傳授創作經驗和方法。
一位學生在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著名評論家閻晶明,中山大學博導、著名評論家謝有順的“網絡時代與經典文學的價值”、“大學人文教育的憂思——兼談當代青年的精神成人”分享會現場表示:“在兩位評論家的引領下,我們以不同的視角圍觀了小說,也圍觀了小說家,走進了他們豐富多彩的人生世界,領略了文學的魅力,對小說的復雜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經典小說確實是耐讀的,閱讀一次也許并不能完全理解,但每次重讀都有新的收獲。”
東西老師的研究生王春芳是創意寫作的受益者,今年3月在《邊疆文藝》發表了短篇小說《斷墻》。在學期間,中心三位導師的啟發和指導,與文藝界大咖的對話極大地鼓舞了她的創作興趣,在東西老師的指導下,她的第一篇小說在對人物的把控和結構的設置上有了很大的改進,作品更具有沖擊力。她說:“看到自己的作品能被收入作品集出版或在知名雜志上發表,讓我更有文學創作的沖動,也更加堅定了我繼續投身文學創作的決心?!?/p>
網媒記者翻閱帶著墨香的廣西民大“相思湖作家群”文學作品,感受特色民族文化濃厚氛圍。廣西新聞網全媒體報道組 攝
創作平臺結碩果
“學習”“感悟”是手段,“表達”是目標。入乎書,出乎書,為讓學生有更多的“表達”空間,中心創新載體,延伸和擴展學生“能寫”“會寫”的平臺,從而提高學生的表達力,培養學生的文學情趣。中心積極推薦廣西民大學生的優秀作品在《詩歌月刊》《作家》《黃河文學》《廣西文學》等國內文學期刊上發表,并推出廣西民族大學學生作品專輯。
廣西民大藝術學院2009級廣播電視編導班學生田原也的短篇小說《懷疑》發表在《作家》雜志上、短篇小說《隔壁的箱子》發表在《黃河文學》上、短劇劇本《隔壁的箱子》發表在《電視文學》上。第十屆相思湖現場作文大賽廣西民大學生獲獎作品5篇發表在《廣西文學》上。李慧超、隆鶯舞小說《金色的麥田》《阿誠與大衣》發表在《廣西文學》上。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詩輯發表在《詩歌月刊》上。
以八桂學者東西為崗位負責人,凡一平、黃佩華、朱山坡、李約熱為創作團隊核心成員的“八桂學者文學創作崗”成立于2013年。目前,東西出版長篇小說《篡改的命》,在上海文藝出版社推出東西作品系列八卷本。凡一平出版長篇小說《上嶺村的謀殺》和《天等山》,黃佩華出版長篇小說《河之上》,朱山坡出版長篇小說《懦夫傳》和《風暴預警期》,李約熱出版長篇小說《我是惡人》。創作的多部小說改編為電視劇在央視8套黃金時段和央視1套及地方臺播出,其中電視連續劇劇本《沒有語言的生活》獲中宣部第十一屆精神文明建議“五個一工程獎”。
5年內,八桂學者和創作團隊力爭創作,完成10部長篇小說,實現廣西長篇小說的創作突破;創作一批有影響力的長篇小說,夯實廣西文學在中國文壇的地位,為廣西的“文化強區”戰略助力,如今已完成7部,接下來的3部也即將完成。
該中心的創作實力被國內外同行和廣大讀者認可,作家已成為“文化強桂”的主力軍。廣西新聞網記者 嚴江萍 攝
國際書香飄四方
廣西與東南亞國家有著非同一般的同根同源聯系,心之相系、情之相融。相同的文化背景、相同的審美取向,讓廣西與東南亞國家交往更加的頻繁和深入。學校充分發揮地緣和文緣優勢,有意將文學打造成雙方最堅實的紐帶,牢固文化認同的歷史根基。
近年來,八桂學者文學創作崗團隊的作品紛紛“走出去”,被海外翻譯出版。東西《篡改的命》翻譯為越文在越南婦女出版社出版,在臺灣麥田出版社出版繁體字版,并與瑞典萬之書屋簽訂瑞典文翻譯出版合同;小說集《沒有語言的生活》在越南文學出版社出版。凡一平《上嶺村的謀殺》由瑞典成之書屋翻譯為瑞典文出版。此外,凡一平的《上嶺村的謀殺》、黃佩華的《公務員》、朱山坡的《懦夫傳》、李約熱的《我是惡人》、田耳的《長壽碑》等均與越南麗芝文化傳媒公司簽訂了翻譯出版合同。
2015年,經文學影視中心向自治區黨委宣傳部申請,獲批在原中心基礎上成立廣西國際寫作交流中心,充分利用學校面向東盟的學科優勢、科研實力和交流經驗,以及文學影視創作中心的創作力量,邀請國際尤其是東盟國家地區作家到學校駐校進行寫作交流,并支持廣西作家赴海外駐校進行寫作交流,以及雙方優秀作品的翻譯出版工作。預計在三到五年的時間內,實際推動“美麗南方”文學精品創作,加快廣西文學“引進來”和“走出去”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