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_欧美日韩午夜_欧美网站一区二区_激情小说综合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張陵:那個仿佛不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學形象 ——讀劉繼明長篇小說《人境》
來源:中國作家網  | 張陵  2016年12月19日15:36

作家劉繼明的長篇小說《人境》應該引起評論家們的關注。如今,已經很少有作家頑固地堅持站在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道德高地上,以一種與現實流行觀念不妥協,甚至仇視的有些背時卻格外真誠的人文態度與情懷,去實現沉重而堅硬的理性主義思想主題。劉繼明就是這樣的作家;長篇小說《人境》就是體現這種思想主題的作品;小說主人公馬垃就是承載這些思想的人物形象。

步入中年的馬垃學歷并不高,但愛讀書,癡迷文學,深受俄羅斯古典文學的影響,有很深的浪漫主義情結。改革開放初期,跟著自己非常崇拜的老師逯永嘉下海經商,經歷了激烈的商戰,體味了競爭時代的人生。他的老師成了商界精英,而他自己卻怎么也無法融入這個你爭我奪,道德淪喪的資本利益唯上的世界。在公司一場嚴重的危機中,老師突然病逝,公司危機的后果全部由馬垃承擔——被判入獄七年。等到馬垃刑滿釋放后,中國經濟正被WTO牽引著,朝著經濟全球化方向邁進,中國社會也發生深刻變化,資本的作用與力量已經無所不在,無所不能。人們紛紛離開貧窮的農村和土地,走到城市去打工謀生,發展事業。農村的危機已經顯現,但沒有人去關心這些問題。整個社會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創造經濟奇跡和神話的歷史進程之中去。這個時候的馬垃,卻把戶口遷回農村,回到自己的家鄉神皇洲,當起真正的農民,開墾了荒地,建起了果園。已經進入政界,當了副縣長的朋友丁友鵬很不理解,希望馬垃回到商界,重振旗鼓,再創大業。但馬垃卻克服了許許多多的困難,在長江邊上的農村神皇洲下根來。

其實,馬垃回到農村,并不完全是人生失意,看破紅塵;不完全是自我放棄,退出現代競爭;也不完全是對故鄉的感情,對田園的詩意向甚往;甚至不完全是抗拒資本力量的沖動和選擇。在小說里,馬垃的選擇,更多地是受到托爾斯泰的長篇小說《安娜.卡列尼娜》中列文的影響,要象列文那樣,建造一個空想社會主義的理想國。這是他的夢想。他千辛萬苦,就是為了建造一個理想國的田園。列文的時代,是在資本主義化程度相對很低沙皇時期,建造這么一個農場比較容易。就算這么一個田園,也會因時代現實矛盾沖突失激化而失敗。而馬垃的田園,則是在一個經濟全球化趨勢不可阻擋的資本時代建立起來的,生存更是困難重重。小說寫到就是這些荒蕪有鄉村,也正在成為資本開發的資源。馬垃的田園,一直在經歷著時代的風險。然而,就是學習列文這么一個單純詩意的理由,支撐著馬垃田園的建立和持續。小說用很經典的手法描寫了馬垃的彌猴桃果園。這是他、小拐兒、唐草兒,還有兩只小刺猬的世界,美好而生動,是人的理想的詩和遠方。這個果園,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作家張煒《你在高原》中的不厭其煩著力渲染的葡萄園。只是張煒的果園充滿思想的沖擊力量,而劉繼明的果園單純寧靜。二者有異曲同工之妙。

小說的下半部,主人公換成了一個女性。那個當年把青春和愛情都留在神皇洲的老知青慕容秋,雖然成了高級知識分子,專攻中國“三農問題”。多年來,也算成了一個權威。一個偶然的機會,她回到了神皇洲,看到了馬垃默默無聞的工作,看到了他的果園。她終于發現,整天躲在大學里,研究中國最復雜最深刻的社會問題,其實非常可笑。 根本解決不了中國的問題,農民的問題。只有象馬垃這樣自覺踐行,才會有希望,才是她要尋找的鄉村理想。雖然小說這部分故事,看起來有些過當延伸,但讀下去就會知道很重要,也是小說主題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有了慕容秋的故事的支持,我們就可以注意到,馬垃的果園,不僅僅是遠離人間煙火,無離世俗的道德或哲學意義上的理想國;也不僅僅是“人成為人”的思辨意義上的復歸。列文的農場,最終是個美好的“空想”。而馬垃的果園,卻有著真實存在的價值意義。這個“理想國”是中國改革開放時代深入發展的現實聯系在一起,傳遞著中國道路艱難探索的信息,是我們的經濟社會走向生態文明的一個試驗田。

不知道我們對小說主題框架的敘述,會不會幫助我們對小說主人公馬垃形象的理解。閱讀的最初感受可能是,馬垃是一個現實的失敗者。按競爭時代的邏輯看來,商場的失敗不算什么,牢獄之災也不算什么,但面對人生的挑戰,沒有英雄般的挺立,沒有繼續拼搏,而離開競爭的主戰場,成為一個現實的看客,成為一個時代的邊緣人,就是一種軟弱行為,就是失敗者的行為。馬垃這個形象,看上去不是一個積極進取的文學形象,是一個仿佛不屬于我們時代的文學形象。這樣的形象,有意義,有價值嗎?

再讀下去,我們肯定會發現,由于作者對俄羅斯經典文學的摯愛,使馬垃的思想和列文一脈相承,而氣質上卻和俄羅斯經典作家筆下的“多余人”很接近。在今天,這種文學形象和氣質離我們的生活已經相當遠了,我們似乎沒有更多的時間和心情去關心“多余人”們所思考的人性,人的存在,人的價值和道德問題了。作家推出馬垃的形象,并努力塑造,注定了這個人物看上去會遠離我們時代的流行觀念和理念,也就注定了這個人物不食人間煙火的超然神性。我們甚至會說,這個那么清醒地和現實保持距離的單身男人,是真的存在著嗎?他如此高尚的道德的堅持,是我們這個時代真實的“多余人”嗎?

讀深下去,當我們理解作家的良苦用心的時候,馬垃正是作家要著力塑造的我們這個時代“多余人”的形象。他的真實性就體現他的“多余”人實際存在著,只是一心奔波于生存和財富積累的我們不易發現而已。作家發現了,把這樣的人物形象放在了我們眼前。馬垃這樣的人,的確與現實格格不入,他的個性的堅韌性決定了這樣的人不會向現實妥協。他并不是不承認現實的進步,而是不與現實流行的觀念妥協。這樣的人看上就顯得很不合群,遠離主流,甘居邊緣。但他是一個有思想的人。他尊重傳統,敬畏經典,他們想的是人的存在與價值,人的道德與命運,思考的是人的大主題。這種看上去不怎么接地氣有人,就是當代的“多余人”。馬垃的形象,就是當代多余人的形象。

這樣的小說人物形象雖然現在少見,但批判現實的意義不可小覷。在我們這個人的價值不斷被資本控制、消解和異化的時代,這樣一個文學人物的出現,表現出一個作家的良知責任和抗拒態度;表明我們的思想仍然有可能保持純正和應有高度;表達出文學思想對現實提出的警示。事實證明,很多時候,這種看似背時的警示,包含著關切人類未來的先進文化思想。因此,馬垃這個形象,傳承著我們的過去,批判今天的現實,連接著未來。這個看上去不屬于我們時代的形象,恰恰屬于我們這個時代。中國的文學,需要這樣的人物形象。

有意思的是,馬垃這個“多余人”,并不是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某種意義上說,他的行動帶有很鮮明的先導特色。如果說,作家最初更多地思考這個人物思辨的意義的話,那么,當馬垃走到現實中,自覺參與到解決中國“三農”問題,幫助農民脫貧致富的國家行動之中以后,這個人物形象的意義就超越了思辨,復歸了我們失去許久的的道德觀,價值觀,賦予了新的時代思想內涵,給我們以良多的啟示。因此,這個人物并不是示弱者、失敗者的形象。事實上,作家開始意識到,馬垃身上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品質,他是我們新生活的啟蒙者。他是一個古典理性主義的騎士,更是改變生活和命運的探索者。由此,這個人物形象的新意和典型性就顯現出來了。

作品中其他幾個重要人物在和馬垃形象對比中,也有了自己的性格軌跡。事實上,這些人物在個性上更顯現人的弱點,沒有馬垃人格那樣的完美,也就更加可感可觸摸。例如逯永嘉。這是個充滿人性活力也充滿人性矛盾的人。他以花花公子式的面目出現,和那個沉悶的鄉村社會形成抗拒的關系,但當一個新時代到來時,他卻是最先捕捉到信息并付諸行動,成為中國最早一批下海者。但他的性格弱點和思想局限,使他終將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不得不以失敗離世。作家下了大力,塑造慕容秋這個女性形象,要體現當代知識精英階層對現實的思考。目的是達到了,但作為文學人物,這個女性的性格特征并不鮮明。小說中有一個女姓形象,作家并不太在意,卻讓人印象深刻。那就是唐草兒。這個在社會上受盡磨難的發孩子的命運在馬垃的果園里有了重要的轉折。她成了馬垃果園的忠實守望者。如果作家能夠加重這個人物的分量,深入寫下去,應該可以塑造出一個新的人物形象。

(作者系作家出版社原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