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出版: 傳承少數民族文化需要“巧心思”
“這本《慧燈之光》我買了,麻煩幫忙裝起來”“抱歉,現在還沒有開展,暫時不能出售”,7月28日,第26屆書博會的開幕儀式尚未舉行,在西藏出版展臺前,已有讀者準備購書。
正在展臺前用毛筆書寫藏文的西藏自治區新聞出版廣電局出版管理處處長阿楠告訴《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開館不到一個小時,已經有多位讀者表達了要買書的意愿。
小而美
不做暢銷卻長銷
色彩絢麗、裝幀精美是少數民族地區展臺上的出版物留給大多數人的印象。盡管由于文化差異、受眾面小等因素影響,民族類出版物成為暢銷書不容易,但把優秀的少數民族題材做成精品書,卻是既好看又有收藏價值。
在貴州展區,貴州人民出版社展臺上的3本書引起記者注意,小開本、一套三冊的中國貴州民族民間美術精粹《刺繡》《銀飾》《蠟染》都是目前市場上最受讀者喜歡的圖書。
“這套書2014年首次出版,以后每年都在重印。”貴州人民出版社圖書發行公司業務經理程肯說,這3種書原來都是精裝書,價格在數百元,后來出版社開發了普通版,每本書定價三四十元,在市場上賣得很不錯。
廣西民族出版社市場部經理李雨春告訴記者,該社出版的一套四冊、壯漢文對照的情歌集雖然看起來單薄,卻深得受眾喜歡,一度銷量過萬。“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播更應該具有普及性,讓更多人從了解開始,進而喜歡,然后才能實現傳承與發揚。”李雨春說道。
蒙古族作家、成吉思汗第36代孫包麗英跟記者說過,她創作的有關蒙元文化的歷史小說《縱馬天下》就屬于長銷書,自2005年出版到現在,已有7個版本,重印了10次。
同樣,由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西藏繪畫藝術》《阿吉登巴故事集》以及《藏飾》等也在市場上廣受歡迎。“有時候,很多書還沒有發行到外省,就已經銷售過半。”西藏人民出版社的巴桑旺慶這樣說。
大又精
不走市場走館藏
與讀者青睞的小開本民文出版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那些極具史料與研究價值的“皇皇巨著”。這些把少數民族文化進行系統整理再出版的書籍,更多地走進各大圖書館、研究院以及那些收藏者的手中。
如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最美藏文經典“藏區民間所藏藏文珍稀文獻叢刊”,在該展臺上成了最“搶鏡”的圖書,定價6000元,其裝幀之考究堪比故宮典藏。
記者看到,由新疆文化出版社和新疆電子出版社推出的“絲綢之路西域文獻史料輯要”,叢書共391卷,每套價值達22萬元,吸引了很多人駐足關注。新疆人民出版社副總編輯那木蘇榮告訴記者,類似于《新疆文庫》這樣的書雖然普通讀者購買的不多,但是對于民族傳統文化的保存和研究來說,這也是項必須要做的工程。
記者注意到,少數民族題材圖書精品多,有相當一部分是獲國家出版基金資助的重點項目。如四川新華文軒出版傳媒集團旗下的四川民族出版社,此次參展的有兩部重頭精品圖書《彝文典籍集成·四川卷》和《藏語美術集成》。100卷《藏語美術集成》收錄了從公元7世紀到16世紀藏族歷代先哲所著的具有歷史和學術價值的古籍珍本、孤本、善本,但編撰都要花費巨大的功夫。百科全書式的彝學大典《彝文典籍集成》囊括了川、滇、黔三省彝文古籍的精華。廣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壯族雞卜經影印譯注》,定價六千多元,對流傳在壯族人民生活中的神秘壯文化進行了系統整理與收錄。
四川民族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澤仁扎西坦言,這類圖書絕對有歷史和學術價值,但出版工程浩繁,這類出版工程若由單個出版社承擔,在資金上確實有相當難度。這也是這些出版物或國家出版基金支持的主要因素之一。”
找賣點
不愁收益愁人才
在本次展會上,很多出版社都有少數民族題材圖書展示,這類題材圖書市場大,競爭也激烈。如何做好市場,各家出版社也有自己的招數。從獲獎圖書《毛烏素的綠色傳奇》到本次展會推出的《敢問庫不其》《穿越烏蘭布和》等,內蒙古教育出版社社長黃妙軒說:“少數民族地區生態題材是我們的優勢,我們要把生態系列做成品牌。”
同樣,內蒙古人民出版社也創新求變,以特色制勝,在蒙古學、北方民族史等方面挖掘選題。內蒙古人民出版社社長吉日木圖表示,只要把蒙古族這個資源用好,就比別人有優勢。只要策劃到點子上,民族題材圖書不是沒有賣點。
中國版協民族出版工作委員會秘書長巴哈提說,相較于資金支持,現在少數民族出版物遇到的最大困難就是人才問題。“很多語種的編輯人才千金難求”,巴哈提說,希望未來能夠通過多種方式解決這個問題,以此保障民族出版的文化安全,讓少數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