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烏力格爾”響徹草原 ——訪蒙古族民間藝人梁海清
蒙古族民間藝人梁海清正在演唱“烏力格爾”。(資料圖片)
“烏力格爾”是蒙語“說書”的意思。蒙古族“烏力格爾”有兩種形式:有伴奏說唱,用馬頭琴伴奏的叫“朝仁烏力格爾”,用四胡伴奏的叫“胡爾沁烏力格爾”;無伴奏說唱叫“雅巴干烏力格爾”。通榆縣包拉溫都蒙古族鄉的烏力格爾藝人梁海清擅長四弦胡琴說唱,當地人稱“胡爾沁烏力格爾”。
“烏力格爾”是蒙語“說書”的意思。蒙古族“烏力格爾”有兩種形式:有伴奏說唱,用馬頭琴伴奏的叫“朝仁烏力格爾”,用四胡伴奏的叫“胡爾沁烏力格爾”;無伴奏說唱叫“雅巴干烏力格爾”。通榆縣包拉溫都蒙古族鄉的烏力格爾藝人梁海清因擅長用四弦胡琴說唱,則被當地人稱為“胡爾沁烏力格爾”。
因對這位民間藝人慕名已久,我們專程來到包拉溫都蒙古族鄉迷子荒村梁海清家探訪。當地“報吧”的張樹森為我們引路。推開小小的木門,里面有一個大院落,滿院的向日葵像是向路人致意,他家的小房就在院落深處,炊煙裊裊一派祥和景象。
梁海清的老伴海花拉出屋迎接了我們,而梁海清本人卻不在家。我們有些疑惑,因為來之前就已約好時間。老伴有些愧疚地向我們解釋:“老梁出去打路基了,因為你們約的時間和施工隊午休的時間差不多,他就先去干活了,尋思午休的時候正好能趕上你們來,要么就該耽誤工了。”聽她這么說,我們更疑惑了,要知道,梁海清今年已經67歲了啊!還未來得及深問,張樹森遠遠便看見了風塵仆仆趕回來的梁海清:他本人比相片上清瘦,但精神矍鑠。梁海清用略顯生硬的漢語和我們打過招呼,便忙洗了把臉換上了傳統的蒙古族服裝。
拉響四弦胡琴唱起民歌,梁海清馬上像換了個人似的,滿是皺紋的臉頰也因為抑揚頓挫的演唱而漲紅起來。他嗓音清亮,演繹生動,曲調時而如擊退敵軍般激揚高亢,時而如離別情人般落寞蒼涼,一個個草原傳奇在他的歌聲里娓娓道來。我們沉浸其中,仿佛置身茫茫草原,或是策馬奔馳,或是迎風而立。雖然是第一次聽“烏力格爾”,但我們已深深被打動,那種感覺,就仿佛自己也曾是草原的孩子,心中也有一首草原的歌。梁海清演唱完畢,我們報以熱烈的掌聲。接下來的聊天中我們了解到,近些年隨著國家對蒙古族“烏力格爾”演唱藝術的重視,梁海清經常被各地邀請進行“烏力格爾”演唱、錄像和交流,并在許多比賽中受到嘉獎。
2011年11月,梁海清的“烏力格爾”演唱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白城市電視臺《發現白城》攝制組多次對他進行采訪,并錄制了《“烏力格爾”演唱藝人梁海清》,節目在白城市電視臺播放,產生很好的效果。2012年5月,通榆縣墨寶園舉辦“通榆縣民協‘非物質遺產’工藝、演唱表演現場會”,梁海清當場用“烏力格爾”藝術形式演唱《包拉溫都就是好》,受到與會人員的熱烈歡迎。同年7月,在第二次全國“烏力格爾”藝術研討會上,他演唱的《封神豪客》震動四方,中國蒙古族“烏力格爾”研究會為他錄了像。他還在內蒙古電視臺舉辦的內蒙古自治區“科爾沁杯”蒙古語曲藝大賽中獲優秀獎。在通榆縣第六屆“風之聲”活動中,他演唱的“烏力格爾”——諾文吉亞受到上千名群眾的熱烈歡迎。榮譽數不勝數,這些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梁海清的“烏力格爾”演唱,讓他在省內外收獲了無數掌聲。如今,從他拜師學習“烏力格爾”算起到現在已經整整45年,他用半輩子的心血從事著烏力格爾的發展與傳承。談到這他有些興奮,他說,在過去連電視機都少有的年代,十里八村、鄉里縣里有個大事小情的,都會套上大馬車來接他,人們那種喜歡、那種熱情讓他唱起來特別有勁兒。如今大眾娛樂的網絡鋪天蓋地,對這種傳統的演唱熱衷的和愿意學的少了。說到這兒,梁海清的神情黯淡了許多。剛才還堆滿笑紋的臉上,添了些凝重——“這東西到我這兒怕是要失傳嘍。”生澀的漢話里夾雜著幾分傷感和無奈。
這些年來,雖然國家對少數民族文化給予了高度重視,但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村子里愿意學習這門傳統技藝的年輕人還是不多。梁海清唱了大半輩子的“烏力格爾”,如今他已經67歲,常年的奔波讓他患上了風濕骨病和眼疾。考慮到梁海清多年來的貢獻和家里實際情況,縣政府已經把梁海清的老伴海花拉評為低保戶,為梁海清一家解決了一些實際問題。其實,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烏力格爾”,需要的不只是發現和發展,更需要保護和傳承。這里面包括保護像梁海清一樣的文化藝人,鼓勵當下的年輕人熱愛本民族的藝術瑰寶,定期跟蹤和總結當地的文化發展狀況,讓少數民族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護、傳承和發揚,讓“烏力格爾”響徹在大草原,經久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