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后記 2023-07-07
- 《中國當代文學研究》2023年第3期目錄 2023-07-07
- 新時代文學的標桿與標本——論《白洋淀上》 2023-07-07
- “紀實與虛構”的融合及其效果——《小鮑莊》的另一種解讀 2023-07-07
- 街區的地志書寫與小說微觀地理——哲貴小說論 2023-07-07
- 論中國當代漢語小說中的若干方言實踐問題 2023-07-07
- 論發展中的我國當代文學學科 2023-07-07
- 文學的暖意跨越西東——淡巴菰散文評析 2023-07-07
- 關注“在絕境中升華或跌落的人”——讀姚鄂梅的長篇小說《十四天》 2023-07-07
- 歷史·文化·有情——孫見喜《鄉賢》讀札 2023-07-07
- 地方性如何成就現代性——讀喬葉《寶水》所思 2023-07-07
- 《野望》的節氣美學 2023-07-07
- 論當代文學期刊組稿模式及其影響 2023-07-07
- 不一樣的革命“中年”:動員機制與農民主體地位的再生產 2023-07-07
- 城市記憶與收藏的詩意——讀寧肯《城與年》系列小說斷想 2023-07-07
- 歷史、敘事與現實主義——論關仁山《白洋淀上》 2023-07-07
- 重構北京:詞與物,鏡像或隱喻——寧肯《城與年》系列小說閱讀札記 2023-07-07
- 一部年份小說的復調敘事——葉彌長篇小說《不老》三題 2023-07-07
- 以勞模為聚焦點的工業敘事——關于水運憲長篇小說《戴花》 2023-07-07
- 工人業余話劇與“進京”的文化政治——改革肇始之際的《于無聲處》 2023-07-07
- 反京味兒的古都記憶——寧肯的《城與年》 2023-07-07
- 北國“森林”的守望者與探尋者 2023-07-07
- 艾青與延安后期文藝運動 2023-07-07
- “潮汐”之勢與“交換世界”的兩種旅行——評林棹《潮汐圖》 2023-07-07
- 重申鄉土寫作的意義抑或重建鄉土的“靈光”——鐘正林小說論 2023-07-07
- “女性之家”的誕生與“姐妹情誼”的想象——“家原型”視角中張潔的《方舟》 2023-07-07
- 理想之光,以及雄心勃勃的地域“史詩”——言說關仁山《白洋淀上》的某個角度 2023-07-07
- 時間的支流 近處的語法——論《北流》 2023-07-07
- 現場感、反思性與新鄉土寫作——評關仁山《白洋淀上》 2023-07-07
- 在《白洋淀上》創作中思考兩大問題 2023-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