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似水流年,家鄉味道》:在回憶中安放心靈
《每個人的故鄉,都在流浪》及其姊妹篇《似水流年,家鄉味道》,匯聚了作者曾高飛近年來從百余篇散文隨筆中精心挑選的85篇佳作。
2024-09-18
-
病虎、怪事、瘋人——論李修文《猛虎下山》兼及文學中的歷史、文化、現實
緒論 李修文在新世紀初以小說集《心都碎了》(2000),長篇小說《滴淚痣》(2002)、《捆綁上天堂》(2003)走上文壇。
2024-09-17
-
關于散文的美學——《中國散文美學綜論》感言
陳勝樂著《中國散文美學綜論》于2024年6月由作家出版社隆重推出。
2024-09-17
-
《讀書的人》:一趟隨書而行的旅途
“《呼蘭河傳》寫于1940年。
2024-09-17
-
《習慣溫暖》:從訥謨爾河啟程的詩意尋找
羅振亞在揚子江詩學獎的獲獎感言中說:“寫詩、讀詩、品詩、評詩早已成了我生存的基本方式和安身立命之本。
2024-09-17
-
《茶山》:在茶山遇見不老的靈魂
英國藝術家赫伯特·里德說過:任何好的藝術“總是包含著一定的奇異性”。
2024-09-16
-
楊繡麗新作《人間清白》:將文境化為詩境
楊繡麗的新作《人間清白》問世之后,受到了外界超乎尋常的關注。
2024-09-15
-
勃發璀璨的學術生命和一脈相承的精神依托
今年6月,仍然去了山西。
2024-09-14
-
《茶山》:在茶山遇見不老的靈魂
英國藝術家赫伯特·里德說過:任何好的藝術“總是包含著一定的奇異性”。
2024-09-14
-
今日批評家 | 張偉棟:如何讀一首詩
我的批評觀 如何讀一首詩? 張偉棟 在一次課程之后,我被問到這樣一個問題:如何讀一首詩?那時我初來乍到,剛登上講臺不久,平生第一次感受到夏天的憂郁與永恒,空氣中熱浪無數次將我融化并使心神恍惚于明滅之際,輾轉于荒謬與真實之陡峭。
2024-09-14
-
今日批評家 | 陳濤:我對文學批評的幾點看法
我的批評觀 我對文學批評的幾點看法 陳 濤 北京師范大學畢業后入職中國作家協會,一晃近20年。
2024-09-14
-
《如果根莖能說話》:聲音、氣息與結構
這是一首深情緬懷母親的詩,其情感、主旨既明確也顯豁,無須討論。
2024-09-14
-
《龍鳳歌》:鄉土空間的時代倒影與底層鏡像
胡學文在今年《鐘山》3-4期上連載發出35萬字的長篇新作《龍鳳歌》,作品延續著其歷來重視的現實品格,并繼續保持著知識分子審視世界的傳統。
2024-09-14
-
一條“掐頭去尾的大河”一段發人深省的歷史
繼三年前讀到卜鍵的《庫頁島往事》之后,他另一部關注東北區域歷史和東北亞諸國關系史的新作《黑龍江紀事:內河·界河·掐頭去尾的大河》(以下簡稱《黑龍江紀事》)又呈現在讀者面前。
2024-09-14
-
一個高尚而純粹的學人——喜讀《張少康文集》
在我的少年時代,時興背誦“老三篇”(今天的年輕人,猝然聞之,大約不知所云),在《紀念白求恩》一文中,白求恩被形容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
2024-09-14
-
孤島散文集《新疆時光》:我們的新疆時光
作家孤島是浙江人,在江南某所大學畢業后獨自入疆,被這片神奇的土地深深吸引。
2024-09-13
-
盛可以《建筑倫理學》:城鄉倫理變遷下的文學省思
盛可以的小說集《建筑倫理學》直接把“倫理學”三個字放在標題中,明白無誤地表明了直面倫理議題的立場,就像此前的《道德頌》,命名之下的堅決和譏誚是典型的“盛可以”式的。
2024-09-13
-
他的語言,像鑲嵌在孔雀身上的寶石
在《野禽記》中,可以看到散文家傅菲觀察鳥類的細微和投入度,在閱讀的過程中會跟隨他的筆觸進入茂密的山林,這片山林是寂靜的,是屬于一個人的桃花源或心靈教堂。
2024-09-13
-
從《燕牙湖》看王玉玨文本虛構的旖旎
王玉玨的中篇小說《燕牙湖》,極大地拓寬了我對這位作者小說虛構本領的認知,以及他游刃有余的言說張力。
2024-09-12
-
“這本書安慰過我千瘡百孔的心”——評瓊瑤《梅花英雄夢》
瓊瑤,這個風靡20世紀文壇和影壇的名字,每當瓊瑤劇熱播時,大街小巷無不暢談著劇中的故事,細數著故事里的人。
2024-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