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關于郭敬明、韓寒等所謂新生代文藝青年的《小時代》、《分手大師》、《后會無期》等一些電影的議論,可謂波浪翻滾,余震不斷,這不能不引起我們對青年、文化、“五四”、啟蒙等這些老話題的再度思考。
“五四”是以科學、民主和個性解放為內涵的一場中國大地前所未有的新文化啟蒙運動。那些有膽識的精英知識分子們,他們所要提倡的是一種以確立人之主體性即實現人自身的現代化為宗旨的革命。旨在打破以往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呼吁廣大民眾來接納一種新的文化理念和新型的生活方式,最終建立一個理想的國家,是一場人生價值、理想、真理和意義的勇敢的大批判。
當今的中國,經過了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歷程,盡管還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可我們所取得的輝煌成就、我們快速發展的步伐,無疑是舉世矚目的、是不容置疑的。然而我們也清楚地看到,前面的道路并不平坦,我們正處在一個社會的轉型期,一個關鍵的時刻。特別是社會道德的失范和文化價值觀念的沖突正在不斷困擾著中國老百姓的心靈(尤其是青年人的心智)。這林林總總的思想反映到社會生活層面,就出現了偷稅、吸毒、嫖娼、賣淫、二奶等等一系列丑惡現象。明星吸毒、嫖娼被抓事件不時見于媒體報端。在一些青年朋友中,普遍出現焦慮和浮躁的現象,更有所謂新貧一族的時尚麗人們,瘋狂追逐金錢和物化人格,以高消費為特征的氣氛籠罩彌漫著你我的身心。
我們需要反思,更需要自省。馬克思說:“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把它置于他們的共同控制下,而不讓他們作為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立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程。只有堅定信念,勇敢地用自身的理性實踐去影響它、改變它。從自我開始,從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的行為準則入手,用“日常生活的批判”去實現我們人的自身的現代化。人是文化的人,人總是生活在文化中的。說白了,所謂人的現代化,就是指由人憑借習慣、傳統、風俗而自在自發地活動的傳統主體向具有主體意識、批判意識、自覺的、自由的和創造性的個體的轉變,才能建立完善的文化自覺意識。自覺的文化在現代社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是自在自發地,而是通過教育、理論和系統化的道德規范、有意識樹立的社會典范等而自覺地、有目的地引導和左右著人們的行為。
多元的利益和多元的要求正在驅動著大眾層面的生存樣法和價值觀念相對獨立地、自律地、多元地流變;前現代的和后現代的多重文化精神正在促使精英層面的人文知識分子把探究目光聚焦于現代化進程中文化的沖突、裂變、轉型,或重建的問題上來。可以說這個轉型絕不亞于一場戰斗,那么誰是這場戰斗的主力軍呢?我們有些青年知識分子能挑起這副重擔嗎?看看我們身邊所謂的新潮流、新時尚,我們頻頻上鏡的這個星那個星……更為可悲的是,我們為數不少的有相當學歷的知識分子,特別是一味高喊個性張揚、獨立的文學藝術領域的青年朋友們,都自覺地、有意識地放棄或撤離這種以人之主體性生成為宗旨的文化啟蒙立場,欣然接受以消解主體性為本質特征的后現代文化精神,與衣食住行、飯食男女等自在的日常社會模式認同,奉名牌服飾、名款跑車、摩登女郎第一,我行我素…… 魯迅先生說的頹廢者:“因為自己沒有一定的理想和無力,便流落而求剎那的享樂;一定的享樂,又使他發生厭倦,則時時尋求新刺激,而這刺激又須利害,這才感到暢快。”一個國家和民族,她的青年人思想行為的優劣,某種程度上代表著一個社會的精神風貌。
說到底,文化不只是思想觀念的問題,它是歷史地凝結成的穩定的生活方式,每一時代每一民族,自覺不自覺地普遍遵守的占主導地位的生存方式,構成基本的文化模式,而這種生存方式的改變就是文化模式的轉型。
人的存在與發展或人的歷史發展的總趨勢,就是不斷打破給定的自在性和自發性、不斷揚棄異己的受動性,從而走向更大的自由和創造性的過程。這也正是歷史發展和進步的內在機制與動力。美國學者C。恩伯和M.E恩伯對文化的群體性、強制性和自在性做了較為詳細的論述:如果只有一個人在想某個問題或做某件事,那么這個行為代表的是個人的習慣,而不是一種文化模式。這是因為,一種被認為是文化的思想和行為必須被一處居民或一群人所共同享有;即使不被共同享有,如果大多數人認為合理,也可以被視為文化的觀念和行為。
青年朋友們千萬不可小看了自己,要發揮主體的參與精神、批判意識,把我們的創造性和自由自律注入高度的國家責任感中,激情飽滿地置身于既充滿創造機遇又充滿競爭的時代大潮中,腳踏實地,用行動讓世人看看,我們是有責任感的一代,是有所作為的一代。青年知識分子,我們社會的公眾人物(各類歌星、影星、球星),讓我們從日常生活出發,努力成為大眾真正的“立言人”、成為一種積極向上的思想文化的領航者,開創出具有中國特色時代特點的現代化主導性文化精神,建立一套牢不可破公眾主導的核心價值體系,為實現偉大中國夢,為建設理性、民主、法制的東方強國撐出一片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