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午后,忽然想起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币还蓾鉂獾泥l愁霎時在心頭掠過。它抒寫的雖屬夫妻間的離愁別緒,卻也是羈旅天涯的游子思歸之情愫!叭漳亨l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又絕不只是崔顥一人發出的慨嘆。人生是一次漫長的旅程,但無論走到哪里,也不論得意或失意,總會本能地回望自己出發時的起點——“家”。
這又讓我想起了我的家。父母在世時,每個春節我幾乎都是在他們身邊度過的,父母在哪兒,家就在哪兒。記得下鄉“插隊”的三年中,不管日子過得再苦,每臨年關,我都會頂著刺骨的寒風從幾百里地以外趕回家中。參加工作后,無論異域的生活如何華麗精彩,總是奪不走我思歸的念頭。返程的飛機降落的那一刻,一顆思念的心才同時落地。家,是一張巨大而纏綿的網,糾纏于人的每一根神經。
人生要面對許多“未來”,于是不自覺地遐想,追隨,奔忙。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也逐漸變成了一個鬧哄哄的大市場,許多人時刻處于疲累的競爭之中,把手伸向權、色、名、利,愈走愈遠。紅塵滾滾,有多少人能認識到,生命的歡樂并不在于金錢與權勢的峰巔,而在生活本真自由的懷抱里呢?有多少人在名利的追逐中丟棄了親情,失去了“鄉愁”,忘記了何處才是自己的歸程,忘記了“回家看看”,忘記了家中正翹首以盼的父母。
盡管中國具有孝風濃烈的文化傳統,盡管當今社會中,民眾生活水平提高、交通便捷、資訊發達,人們的尊老敬賢之風卻日漸淡薄,同時也缺乏立法監督。近日欣聞《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修訂工作已告結束,子女應“;丶铱纯础北粚戇M了法條,這實在是大快人心,但若有悖者該當何罪卻無下文。“釋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為法”,竊以為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還應增強道德規范的力度,比如在職務升遷,評先選優直至工資晉升等諸多方面,融入尊老的成分,封殺那些逆孝之徒。
明天就是除夕了,窗外的風盡管凜冽,卻浮動著一股溫馨——那是故鄉的親情呼喚。整整一年,老去的父母們都在等待著,等待遠方的游子們候鳥似的歸來;蛟S你的面前正是潮平岸闊,但千萬不要忘乎所以,迷失自我。生命的激蕩并非只是“花動一山春色”,若疏離了親人的關注與撫慰,即便身在花紅柳綠之中也會滿目蒼涼。
常思何處是歸程。漫長沉寂的冬日,正是家人團聚的好時候。在長滿故事的老宅中,回憶過去,展望未來,積攢新一年的能量,帶著親人的眷顧,再神采奕奕地踏上旅途。
(作者為著名散文家、遼寧省作協副主席 王本道 (遼寧盤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