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新聞 >> 作家動態 >> 學習習近平在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 >> 正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他最后強調說:“追求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恒價值。”核心內容是兩條:扎根人民、深入生活;發現心靈美,創作真善美。
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的執政黨,要求作家特別是黨員作家通過反映人民艱苦奮斗的生活場景宣傳黨的路線政策,這是很自然的,當然,路線政策是否代表民意,尚須實踐檢驗,也是深入生活的題中之義。
柳青熱愛農民,最后變成農民,穿著老農衣上北京,差點讓人從軟臥車廂轟了出來。柳青稱頌陜西農民的孝、厚、勤、犟、樸,打破藝術構思、敘事策略、心理描寫諸方面老套的技法,以美不勝收的生活細節建造而成一座龐大的宮殿,一磚一瓦都是清晰的。作為莊稼漢在翻身運動行將到來和已經到來時其面貌和心理的目擊者、體驗者以及個性特色的表現者,柳青感動了中國。
柳青在世時信誓旦旦:“作家和藝術家,如果脫離人民群眾,去服從‘少數政治家的政治’,那就很可能和錯誤路線搞到一起去。”又說:“生活是創作的基礎”,“先懂得生活,然后才能懂得政治。脫離生活,那政治是空的”。
固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創作的源泉,但是從深入到寫出,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而創作又是作家的個人勞動,是不是深入人民大眾的靈魂,如何判斷生活,如何將毛澤東分之為的“少數政治家的政治”、“群眾的政治”,同作家自己獨立思考的政治統一起來?又如何通過審美價值的對象化、藝術的典型化,最后凝練出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具有“永恒價值”的“真善美”?這是一個感性、知性、理性彼此滲透,邏輯思維、形象思維相互交融的極其復雜的深化過程。
賈平凹說過:“生活為源泉,這是最明白不過的道理。”陜西作家生性淳厚,能吃大苦耐大勞,只要有面吃,渾身是膽雄糾糾。他們全身心地沉到鄉下,寫作也在鄉下,深入生活和進行創作一概都在現場,無一例外地繼承了柳青全身心深入生活的好傳統。
但是,對《創業史》既要繼承,又要超越。
路遙把《創業史》讀了7遍,陳忠實也讀了7遍,賈平凹20世紀80年代以來跑遍了陜南幾乎所有重要的鄉鎮和村莊。他說:“我有使命不敢怠,站高山兮深谷行。”——無 “深谷”哪有“高山”?
如果說《創業史》是現實主義典型化的勝利,作者以教育者自居的話,《白鹿原》就是以浮雕式的人物刻畫見長,試圖以傳統道德質疑階級斗爭為綱的政論;《平凡的世界》是真實地再現苦難,頑強地表現自我,反其道而行之:“接受農民的教育”;賈平凹的作品究天人、通古今,以淳厚的鄉土對抗紛擾的城市,為質樸的農村唱出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