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美術 >> 美術動態 >> 視覺前沿 >> 正文
每一種具體的文化所構成的豐富而多樣的民族文化傳統,正如同涓涓細流匯成的大海一樣,工匠精神即是民族文化傳統與國家文化的重要組成,它是中國歷史文脈的基因,是能夠映現中華文明的底版。工匠精神在中國歷經超越五千年的發展,所累積的成果是中華文明的燦爛與輝煌,是中國工藝在世界文化多樣性中最具國家文化意義的特征與代表。從陶器到玉器,中華人類早期文化所表現出的創造精神與精湛工藝,開啟了中華文明的先河,并在提升、豐富中使之傳續與發展。一部中華文明史凝聚了每個朝代工匠們的智慧和創造。遺憾的是,他們鮮有留下姓名的。即使留下了姓名也只是一個標記,流傳不廣,不像文人的詩篇那樣千古傳唱。今天,當這些工匠的各類作品陳列在博物館中,構成“古代中國”的時候,人們在贊嘆其工藝成就之余又少有人去追問工匠的姓名以及他們的存在。這就是歷史造成的誤區,這也是審美造成的困惑,而中外大致都是如此。
可是,工匠精神作為一種文化遺產,其作用于各行各業都會成為一種重要的參照。工匠精神是以手藝支撐的精神品格,是技術之外的精神外延。從古至今的工匠都有屬于他自己、又表現傳承的絕活,他們是技與藝的綜合。即使像新石器時代的陶器那樣粗簡的制作,在技術的很多方面,包括其中的繪畫和燒制,都是在不斷的失敗中而獲得的成就。在不同的類別和材質上,不同的技藝表現出不同的工藝水平,顯現了類別的特點;而在相同的技藝表現上,其工藝水平則區別了大匠與凡工。對精湛和極端技藝的追求,是大匠巧奪天工的畢生努力,而突破與創造則是彰顯其魅力的核心。手藝的磨練是時間的消費,也是精神的傾注。它們需要持之以恒,需要一以貫之。在不同類別的手藝中,有著各自的技術基礎和終極目標,但精雕細琢和一絲不茍,則是工匠們的共同追求,其表現在精神層面上的是對工和藝追求的精益求精的完美主義。在中國豐富的工藝世界中,玉石、金銀、青銅、陶瓷等不同材質的品種,從造型到圖案,從繪畫到雕刻,從印染到織造,從剪到刻,從嵌到繡,從編到織,如此等等,工匠精神所追求的完美,是工與藝的完美結合。無工不精,無藝難美。所以,從材料的選擇到具體的設計,再到工藝的制作,工巧的概念以及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謹嚴,都在追求極致的品格中表現為不同于一般的精神和境界。
精湛的技藝并非一蹴而就,它是歷久的磨練和諳熟于胸的心得。因此,技藝往往深含私有性的特性,而技藝的傳承就在一個保留與發展的過程中顯得十分重要,如何傳?傳給誰?都需要在家族或弟子中進行甄選。傳承的重要性不僅是要將手藝與成就傳給后人,以避免始初階段的失敗,還要以能夠不斷、不絕為依歸,應該說這也是工匠精神的重要內容。為了傳承,師傅會總結出特定的方法或口訣,會設計出特別的竅門和要領,這一切技術方面的內容在傳承過程中的守望與相依,需要工匠精神奠立思想的基礎。為了使特定的技藝能夠代代相傳,精神的延續就顯得十分重要,所以,這種傳承更重要的是手藝與責任的托付,成就與精神的傳續。
工匠精神也是一種態度。歷史上各個時期的工匠盡管創造了無數能夠代表時代的經典工藝作品,可是,鄙視工匠卻是歷史的尷尬,低下的社會地位,艱苦的工作環境,超強的體力透支,經年的時間付出,磨練了他們那超于常人的意志。而技藝的傳承以及依靠技藝而維持的生活,也樹立了他們對生活的信念,造就了他們的責任感。這是農耕時代特有的現象,終其一生,代代相傳,一種手藝連接了一個家族的營生,一種手藝反映了一個區域經濟的類別。顯然,職業態度中的自我信念是維系其發展的本源,因此,自得其樂成為手藝持有人的職業態度。他們世代在這樣的社會文化環境中,恪守在自己工坊內,不為外界所迷惑或見異思遷,就是因為有這樣一種特別的人生態度,將技藝在身視為生命的主體,矢志不渝。
工匠精神的示范作用以及影響力并不局限在自己的行業內。他們在不同行業內所表現出來的共同的特質,其普世價值在于應用和舉一反三。盡管在現代化的發展過程中,有些與農耕文化緊密相關的手藝和行當被自然淘汰,因為失去了基本的應用,可是,像服飾和工藝等依然在實用和審美的領域內表現出了存在的價值。而有些行業的工藝經過產業化的激發,表現出傳承中的延續,延續中的創造,煥發了青春。其中有些依據工匠的技藝而創立的品牌,則成為由精神和手藝所構建的行業的標志,受到社會的重視和市場的追捧。其中產業化的發展更將這種具有傳奇性質的品牌故事,變成了推動市場發展的力量。工匠精神對于制造業的發展有著持續的影響力,它能夠激勵創造精神,督導恪守品質與品格,推動制造業向更高的水平和質量方面發展。工匠精神是提升國民素質與品質生活的思想態度和行為方式,是實現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的精神支柱,因此,社會必須給予足夠的尊重與厚愛。
從社會發展的歷史過程來看,與需求和原料聯系緊密的手藝,其歷久性是巨大的考驗,因為它們很容易失傳,有許多僅三兩代而已。至于物質文化中許多杰出的成果,有的也在歷史的發展中戛然而止。尤其是在社會現代化的發展中,以傳統手工藝為代表的物質文化正日漸消融在現代的進程中。工匠不存,精神焉附。工匠精神不能存在于書本和記憶之中,需要喚醒記憶中的工匠精神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