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拯救題材”的文藝作品,我國不多。由林和平編劇,邵警輝導演,凌瀟肅、曹曦文領銜主演的32集電視劇《戰火中的花蕾》,算是一部不錯的“二戰拯救題材”作品。
《戰火中的花蕾》取材于中國抗日戰爭時期真實的歷史事件,講述的是戰時兒童保育會第七保育院的故事。故事展開的主線是,一位戰時兒童保育會派出的《大公報》戰地女記者、國民黨將門之后的千金小姐沈君怡,一位國民黨軍第五戰區上尉連長、實為中共地下黨員的方鑒明,在1937年淪陷的徐州城邂逅,方鑒明從侵華日軍的槍口下救出了沈君怡,兩個人一起開始了拯救難童的事業。兩年多的歲月里,種種的生死劫難后,由這兩個人擔任院長和副院長的第七保育院,從最初的100多名難童變成了后來的300多名難童,為中國戰時難童拯救事業建立了不朽的功勛。筆者認為,該劇的創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第一,這兩年有為數不少的抗戰“雷劇”、“神劇”泛濫于電視熒屏,《戰火中的花蕾》有撥亂反正、正本清源的作用和意義。它以嚴肅講述抗戰的藝術姿態宣告,神圣的中華民族抗日戰爭是不容許當下“三俗”的市場隨意“消費”的,這種“消費”中的“雷劇”、“神劇”美丑不分、以丑為美,是中國電視劇市場應該拋棄的。
第二,《戰火中的花蕾》有力地證明了,在當今的中國電視劇藝術事業和文化產業里,神圣的中華民族抗日戰爭歷史和文化依然是一座電視劇創作的題材富礦,我們電視劇創作者應該不斷擴大視野、繼續深入開掘那些迄今為止還不為人知的人物和故事,努力獲得自己對于抗日戰爭歷史和文化的獨特發現和獨特感悟,激活自己的藝術靈感和藝術想象力,創作出真正體現歷史精神、令觀眾喜愛的作品來。
第三,《戰火中的花蕾》既在思想上給了我們強烈的震撼,又在藝術上給了我們深刻的感染,它表明,這個用大愛拯救二戰難童的中國好故事,是應該而且可以用一流的中國好藝術加以表現的。
《戰火中的花蕾》還是一首用大愛拯救二戰難童的敘事長詩。具體表現在:
其一,在這首敘事長詩里盡情描述和演繹了戰時中華民族愛國同胞之間無私的大愛,滿懷激情地抒發了對于這種無私大愛的高調張揚和熱烈贊頌。劇中,這樣的大愛,無所不在而又充沛洋溢的是保育院的沈君怡、方明鑒以及他們帶領下的老師們對于難童的不是父母勝似父母的“母愛”和“父愛”,還有保育院同仁、老師們之間的,出自患難之交、基于同心同德的無私的兄弟姐妹手足之情似的關愛。
其二,傾注了我們民族精神里對于英雄主義和英雄其人的崇敬和追隨。這種崇敬和追隨,就集中表現為人們對于方鑒明和他的親密戰友董家祥的敬重和景仰,甚至還有對于沈君怡這樣的戰時巾幗英雄的敬重和景仰,也包括對于只身深入土匪巢穴、要用自己的生命去拯救被擄掠的難童的文香姑娘的欽佩和敬重。
其三,真實再現了炮火連天、硝煙彌漫的戰爭場面。除了在徐州突圍轉移,從十堰向宜昌轉移途中方鑒明只身殲滅一小隊日軍的戰斗,在青霞楊鎮祠堂院址遭遇日機狂轟濫炸,還有后來方鑒明帶領青霞縣警察剿滅危害百姓的青霞山土匪的戰斗,其余的戰斗都是作為背景來鋪陳的,在交代人物活動和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之外,主要是突出戰爭的殘酷和保育院生存環境的艱難,彰顯劇中人物的生存狀態和文化心態。
其四,男女主角方鑒明與沈君怡之間的感情戲,董家祥和文香之間的感情戲,純真且美麗。特別是方鑒明和沈君怡之間的兩情相悅,深深愛戀,表現得恰似一首深沉含蓄卻又高山流水般的情詩,引人動情動容。
其五,全劇敘事很有章法,結構精致,劇情安排巧妙,構成了節奏上的張弛有度,使得這首敘事長詩有了一定的韻致。
總之,該劇的主要情緒基調明晰,即在民族生死存亡的歷史緊急關頭,當人們面對各種各樣嚴酷的考驗,直至生死考驗的時候,人性的真善美是如何戰勝假惡丑,并傳遞出情感正能量的。全劇充滿了人間的大愛,用大愛的光輝溫暖人們,安撫人們受傷的心靈,引領人們沖破黑暗迎來光明。也正是這樣的大愛在深深地感動著我們這些看電視劇的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