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中國網絡作家“走進抗戰歷史”主題活動 >> 正文
中國作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陳崎嶸在出發儀式上講話
網絡作家朋友們、同志們:
在中國人民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的日子,在78年前爆發的“盧溝橋事變”現場,我們舉行中國網絡作家“走進抗戰歷史”采訪采風小分隊出發儀式,意義是特別的,心情是復雜的,目光是深沉的。
我們的思路穿越時空隧道,迎著抗戰的烽火走去。仿佛置身于“九一八”事變的現場,耳畔響起“我的家在松花江上”的吟唱;好像進入盧溝橋事變的當晚,聽見將士們憤怒的咆哮和激烈的槍聲;猶如進入湖南芷江受降地,看到當年日方代表奉上乞降書的歷史鏡頭……
史書已經銘記:在強虜入侵、生靈涂炭之際,在山河淪陷、生死存亡之秋,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下,在全世界愛好和平國家和人民的鼎力支持下,組成空前廣泛的統一戰線,萬眾一心,同仇敵愾,以血肉之軀筑起抵御日本侵略者的鋼鐵長城。經過長達14年不屈抗爭、浴血奮戰,最終取得抗日戰爭偉大勝利。這成為中國近代史上抗擊外來侵略第一次取得的完全而徹底的勝利,成為中華民族由弱到強的轉折點。真是可歌可泣,值得大書特書。
歷史不能被遺忘。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今天,我們組織網絡作家走出封閉的書齋,走下虛擬的網絡,“走進抗戰歷史”,就是為了讓大家正確認識抗戰歷史,緬懷抗戰英烈,開闊文學視野,強化使命意識。
我們將走訪有代表性的抗戰遺址、抗戰幸存者和紀念場館,通過實地考察、采訪采風、座談討論等形式,“走進抗戰歷史”。了解抗日戰爭的起因、過程和結局,體會抗戰的艱辛、慘烈和犧牲。同時思考:為什么一個蕞爾小國敢于侵犯我泱泱中華?為什么抗日持久戰會延續14年、死傷千百萬?誰是抵抗侵略的中流砥柱?決定抗戰勝利的根本因素是什么?抗戰給中華民族留下了什么樣的精神遺產?
鑒往知來。我們網絡作家還要“走出”抗戰歷史,在更廣的范圍和更深的層次上思考:如何確保戰爭的殘酷和歷史的悲劇永遠不再重演?中華民族該以什么樣的形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當代青年應當怎樣熱愛祖國、感恩人民、回報社會?中國網絡作家的時代使命和社會責任是什么?有抱負有作為的網絡作家應當創作什么樣的作品?
希望當我們的采訪采風活動結束時,參加活動的網絡作家朋友們對上述10個問題已作出了自己初步的回答,從而進一步端正自己的歷史觀國家觀民族觀文化觀戰爭觀創作觀,加固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然后再把這些理念和認知融入到自己的網絡創作之中,轉化為網絡故事和網絡人物形象,不斷創作出無愧于抗戰先烈、無愧于抗戰歷史、無愧于中華民族的優秀作品!
朋友們,同志們!站在這個具有厚重歷史感、曾親眼見證全面抗戰第一槍的盧溝橋邊,撫今追昔,怒發沖冠,百感交集,熱血沸騰。讓我用一首慷慨激昂的舊體詩來結束我簡短的講話,并表達此時此刻此情此景:
列隊滄桑古橋邊,
穿越時空見烽煙。
獸蹄踏碎盧溝月,
大刀譜寫救亡篇。
楚存三戶未滅族,
國有一柱可擎天。
今日重走喋血路,
《義勇軍曲》沸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