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西關小姐”,老廣州人總會想到富麗堂皇的西關大屋里,倚著滿洲花窗的俏麗背影;或是人日里游花地,三三兩 兩,打扮入時,錦心繡口的妙齡女郎。“西關小姐”作為一個文化符號,被廣州人涂上了不同的色彩。她可以是時尚任性、嬌縱刁蠻的;也可以是知書達理、溫良賢 惠的;她可以是溫柔嫻雅、蕙質蘭心的;也可以是博學健談、當仁不讓的;她可以是古典的,也可以是現代的;她可以是保守的,也可以是新潮的……總之,她就像 我們生活的這座廣州城,千姿百態。廣州歌舞劇院創作演出的大型原創音樂劇《西關小姐》借用了老廣州的這個文化符號,即用它來傳遞嶺南風情,又用它來闡釋慈 善大愛,從而為“西關小姐”注入了豐富的精神內涵。
音樂劇《西關小姐》著力通過陳雪菲這一形象來闡釋主創人員對“西 關小姐”和廣州這座城市的理解。如果陳雪菲僅僅是容貌秀麗、舉止得體的富家小姐,僅僅是撫松琴、誦詩書、習洋文的大家閨秀,那么她最多只能是廣州的一道風 景,一幀裝飾。只有將她的性情品格與廣州的精神內涵聯系在一起,她才能成為這座城市的靈魂,延續這座城市的精神血脈。原創音樂劇《西關小姐》在兩者之間找 到了一個很好的連接點,讓觀眾借助陳雪菲來了解廣州,詮釋廣州。從某種意義上說,比起為各種野心所刺激、奔波在各色戰場上的男人,女人或許更能代表一座城 市堅忍不拔、綿延不息的一面。
陳雪菲是位宅心仁厚的“西關小姐”,她有感于母親死于難產,好友也因難產痛失孩子而瘋 癲,決心發動西關富商捐資籌建一所婦孺醫院澤被鄰里,并且在父親的支持下帶頭捐出第一筆善款。她也是位堅強執著的“西關小姐”,在經歷了未婚夫卷款而逃、 眾鄰里誤會責難、老父親急難猝死之后,仍然能重新振作起來,繼續為籌建醫院四處奔走。她還是位有原則有誠信的“西關小姐”,在遭遇家變之后仍能兌現承諾, 變賣家產來償清債務。在她的精神感召下,她的西關姐妹們都放低了身價,走上街頭為這份慈善事業募捐;為她的精神所感動,曾經的紈绔子弟輕薄少年也不惜傾家 蕩產來相助。最終陳雪菲用自己的誠信和執著建起了婦孺醫院,也因自己的仁愛和厚德贏得了真正的愛情。近兩個半小時的音樂劇《西關小姐》用陳雪菲詮釋了慈善 和愛,也用陳雪菲詮釋了廣州的內涵。
廣州有句俗語“東山少爺,西關小姐”。說西關是繁華的商業區,有富商人家的小 姐;東山是達官貴人的世居地,便有權貴人家的少爺。兩兩相對,相得益彰。因此,該劇同時也塑造了一位“東山少爺”麥少杰,讓他與“西關小姐”演繹出一段浪 漫傳奇。麥少杰一出場便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紈绔子弟,他雖然內心單純,但舉止輕浮,傲慢無禮,為陳小姐所不齒。但是“西關小姐”的慈善大愛和執著誠信喚醒了 他的責任感,他變賣家產,傾其所有來幫助陳雪菲。最終,這位有勇氣、有擔當的“東山少爺”終于抱得美人歸。而“東山少爺”最后體現出來的勇氣與擔當,也為 詮釋和演繹廣州的精神內涵做了有益的補充。
如果說劇中的陳雪菲是廣州的內在品格,那么寫實的布景、富含廣府元素的串場、過場則是廣州的外在形式。
整 場音樂劇中,最具鮮明廣府特色的布景是天字碼頭、西關大屋和鋪著麻石的老街。天字碼頭是廣州人最熟悉的現在仍在使用古碼頭,音樂劇一開場便再現了20世紀 初天字碼頭上檣帆林立、華洋雜處的熱鬧場面:這里有推著涼茶車、挑著云吞面沿碼頭叫賣的小販,有端著艇仔粥邊吃邊逛的路人,有翹首踮足等待親友上岸的人 群,有相面的先生、賣花的女孩和扛活的苦力……人流熙攘,熱鬧非常。這些都是人們熟悉的老廣州的景象。艇仔粥、云吞面是老廣州的味道,而甘中雜苦、苦中有 甘的涼茶也只有廣州人能解其中味,所以,編導將賣涼茶的張老叔設計為全戲最關鍵的串場人物,也足見其良苦用心。
西關 大屋和麻石老街都是實景拍攝,再經后期處理搬上舞臺。西關大屋的水磨青磚石墻、吊扇門、趟櫳門、滿洲花窗以及屋外的麻石老街仿佛讓觀眾置身于老西關。過場 板凳舞更是令觀眾叫絕。老廣州看到“落雨大,水浸街”,“西關小姐”們在貼身丫頭的陪伴下撐傘出街的場面。小姐有小姐的身段,怎能讓雨水弄臟了雙腳,所以 貼身丫頭抱著兩個小板凳,次第為小姐在雨水中鋪出一條板凳路。即便是不明就里的觀眾,也能從丫頭的謹小慎微,小姐的輕盈自然中體會到“西關小姐”的千金之 體。
《西關小姐》還有許多值得稱道的地方。比如,愛與慈善的主題有著振奮人心的力量;背叛與堅守的矛盾沖突成就了跌 宕起伏的情節;獨具匠心的結構設計令整出戲完整緊湊,即便是演員的終場謝幕也承擔著交代人物命運歸屬的敘事功能。在表演形式方面,演員們兩個小時的真聲原 唱,激情飽滿,細膩生動;高胡、笛子等民樂器的使用使音樂具有廣東特色;富含廣府元素的舞美設計和舞臺表演時尚而典雅,等等。音樂劇公演之初曾有人因其主 創、主演不是廣州人,全劇不用粵語表演而質疑其“廣州制造”的合法性,但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來看,正是因為廣州文化品格中的寬厚、包容吸引了眾多非粵籍的 優秀人才參與“廣州制造”,也正是因為《西關小姐》中弘揚的誠信、厚德讓眾多新廣州人更認同廣州,讓更多珠三角以外的觀眾了解“西關小姐”。
(作者單位:中山大學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