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劇在近年來的演出市場上風生水起,僅就北京來說,就有中國兒童藝術劇院、中國木偶劇院、北京兒童藝術劇院、北京丑小鴨卡通藝術團等演出兒童劇的團體,“開心麻花”近來也開始涉足兒童劇創作。據專注演藝行業多年的道略演藝產業研究中心總經理毛修炳介紹,2013年全國兒童劇演出票房收入約2.7億元,初步估計2014年在3億元以上。
然而,盡管兒童劇產業日漸成熟,但許多相關的問題還沒有得到妥善解決,兒童劇年齡段的細致劃分就是問題之一。當下,有些劇團會給自己的作品大致分齡,譬如低幼與非低幼、兒童與青少年等。然而,這樣的粗略劃分并不能解決問題,比如,兩三歲的孩子和剛上小學的孩子都是兒童,但《西游記》的故事,兩三歲的孩子就比較難看懂;《匹諾曹歷險記》的情節,上了小學的孩子往往感到過于幼稚、無聊。
為真正讓兒童劇能夠進入孩子們的心靈世界,細分年齡段已日漸成為兒童劇創作、演出中必須解決的問題。1月29日,中國兒童藝術演出國際交流及兒童戲劇細分年齡段研討會在京舉行,專家就這一問題展開研討。
兒童劇是分齡兒童教育的重要角色
許多家長認為兒童劇只是帶著孩子消遣娛樂的方式之一,時間充裕時不妨看看,不得空時不看也無妨。而隨著兒童心理研究的深入,專家提示,戲劇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根據不同年齡段欣賞適宜、優秀的兒童劇是兒童教育重要的環節。
關于戲劇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其中“游戲說”是較有影響力的一種,即戲劇起源于游戲,而游戲也恰恰是兒童成長過程中尤其是成長早期非常重要的一項活動,兒童從游戲中獲得對世界的直觀感受。專家表示,兒童劇恰好是融合各種游戲的極佳載體。
不少家長發現兩三歲的孩子喜歡重復一些動作,專家說這就是功能游戲,是孩子觀察、發現外部世界并進行學習的表現。當下許多兒童劇教孩子獨立穿衣服、系鞋帶等基本生活動作,強調孩子以肢體動作參與互動,就是試圖以戲劇方式實現功能游戲。
假裝游戲是各年齡段兒童普遍喜歡的一種游戲,最典型的表現就是過家家。假裝游戲是兒童劇最擅長的,兒童通過觀察角色扮演理解人和人的差異以及人際關系和情感表達,理解社會的規則。“因此,從兒童心理發展的角度來看,不同類型、等級的兒童劇對孩子各個階段的成長非常重要。”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博士后、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張婍說。
細分年齡段助力兒童劇發展
既然兒童的心理發展會在不同階段呈現出不同特點,那么對兒童心理發展起著重要作用的兒童劇理論上就應該細分年齡段,有的放矢地服務于兒童。
在創作實踐中,細分年齡段也勢在必行。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劉平說,細分年齡段將為創作者提供便利,找準特定年齡兒童的特點才更有可能創作出適合他們的作品。家長在選擇給孩子看什么戲的時候,也有了更明確的目標。“細分年齡段還有利于彌補當今兒童劇創作的不足,目前的兒童劇缺少適合小學高年級和初中生的作品,大部分兒童劇對他們來說稍顯幼稚,而給成年人看的話劇他們又未必完全看得懂。這個尷尬就需要進一步劃分兒童劇年齡段來解決。”劉平說。
多年的藝術實踐,讓北京丑小鴨卡通藝術團意識到兒童劇細分年齡段的必要性。該團董事長李平說:“對于不同年齡的孩子,不僅演出內容要有針對性,藝術表現上也要有所區別。比如給年齡大的孩子演出,就要適當追求聲、光、電的效果;給學齡前兒童看的戲,燈光就不宜過于復雜,應該盡量模擬自然光的效果,換場時也不能讓劇場太黑太暗,那樣有可能傷害孩子的視力,一片漆黑甚至會讓他們感到心理焦慮。”
關于細分年齡段的具體操作,國外有成熟的經驗可供借鑒。西安曲江美利通兒童劇文化發展公司總經理周曉黎對歐洲兒童劇分齡狀況頗有研究。據她介紹,歐洲兒童劇對0到3歲的孩子,主要強調安全感的給予和基本生活習慣的養成;對3到6歲的孩子,劇作著重啟發孩子增強對外部世界的觀察、提高想象力,英國某劇團的《Elephant》等就如此;對6至12歲的孩子則試圖用戲劇實現教育,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兩個陌生人》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周曉黎說,以上只是大體劃分,歐洲兒童劇界的實際操作還要細致很多,孩子每大1歲,兒童劇作品突出的重點也相應地有所調整與側重。
很多專家感到,中國兒童劇的年齡段細分問題提出不久,一時可能做不到國外那么細致,但問題的提出本身就意味著中國兒童劇藝術和相關產業正日益走向成熟。“兒童劇細致分齡在國外很普遍,我們只有吸收這種模式的優勢,才能更好地服務于中國的兒童和家長,并更好地與世界其他國家的同行深度對話、合作。”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秘書長潘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