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_欧美日韩午夜_欧美网站一区二区_激情小说综合网

中國作家網>> 訪談 >> 文學機構訪談 >> 正文

開放是絲路繁盛的基礎

——訪絲路文化研究專家、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鄭炳林

http://www.8bwg.com 2014年07月22日09:48 來源:光明日報 周龍 方莉 宋喜群
鄭炳林 資料圖片鄭炳林 資料圖片

  “張騫鑿空西域之前的絲綢之路是什么模樣?”“敦煌為什么成為絲綢之路文化交流最繁盛的地方?”“蔚為大觀的絲路文化對于今天有什么啟示?”……帶著這一系列疑問,本報全媒體采訪團21日一早就登門拜訪了絲路文化研究專家、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鄭炳林。

  “其實絲綢之路早就是暢通著的”。鄭炳林的第一個觀點就讓我們有種耳目一新的感覺。他解釋說,考古發現已經證明,甘肅新石器時代的馬家窯文化,還有戰國時期的張家川古墓群,都或多或少反映出中外文化交流的風格。張家川古墓群出土的玻璃制品,這些來自西亞的物品,證明了甘肅早在公元前300年就已與西亞地區有交往。

  為什么張騫鑿空西域仍然意義重大?鄭炳林認為,絲綢之路上的中西方交流溝通,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存在,主要是由當時的國際商人栗特人來完成,但他們的貿易路線非常不穩定,常常因為匈奴的強大和羌族部落間的爭斗而中斷。而張騫出使西域,促進了各國、各部落之間的互信,讓這一條不穩定的民間商貿路線定型下來,成為國家與國家之間溝通的外交大通道。

  張騫鑿空西域,實現了絲路經濟文化道路的暢通,帶來的一個直接結果就是敦煌的繁盛,讓這里成為古代四大文明交匯之地,來自世界各地的香料、瓜果、醫學、宗教和文化匯聚于此。“當時的敦煌,就像我們改革開放初期的深圳一樣,每個人看問題都具有世界眼光,甚至當時的醫生為自己打廣告,都說自己是從印度學成歸來的,很有現在中西醫結合的意味。”鄭炳林說。

  我國現在提出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得到了很多國家的響應,但也有個別國家和地區對此不是很了解。鄭炳林認為,這是一種正常現象,他建議實現文化先行,先從文化領域推進,讓更多的人來到中國,感受中國的誠意。

  (本報蘭州7月21日電 本報記者 周 龍 方 莉 宋喜群) 

  (更多內容見光明網首頁全媒體專題)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