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北京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何以脫穎而出
以敬畏藝術的心態
創作“春晚”
在2014年各衛視推出的春晚大餐中,正月初一播出的北京電視臺的春晚憑借新穎獨特的原創形式、多元時尚的節目追求、濃郁醇正的京韻京味脫穎而 出,收視率、網絡視頻點擊量紛紛創下新高,并受到了觀眾和業內的一致好評。日前,在中國視協和北京影視家協會聯合主辦的2014年北京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 研討會上,業內專家學者圍繞這臺晚會的創作經驗、藝術探索、節目創新等話題展開了深入研討。
據北京電視臺臺長趙多佳介紹,整臺晚會由一支年輕的創作團隊完成,他們2013年年初就深入基層,圍繞著中國夢的主題,到基層去挖掘新鮮、感人 的素材。同時,主創者摒棄了很多浮躁和浮夸,沉下心來做藝術創作,使得晚會節目的原創達到了70%以上,這個原創不是靠請大明星、花大價錢換來的,而是通 過感人至深的藝術表現、真摯實在的內容凸顯出來的。不少與會專家認為,時下很多晚會形式花里胡哨、絢爛多姿,一些晚會的主創者完全按照自己的想象亂來,出 現了戲弄藝術的傾向,但是2014北京春晚體現出了對藝術的敬畏,無論是美聲的、民族的、通俗的演出,還是傳統經典戲曲、曲藝的表現,都保持了它的原汁原 味,同時又體現了一定的創新思維,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
春節晚會在我們整個電視文化生活,乃至在人民群眾整個精神文化生活中都占有特別重要的位置。與會專家認為,春節晚會應該摸索和遵從春節電視文藝 晚會的特殊規律。時下,有的晚會、有的導演更多是以一種居高臨下的心態,或者一種中產階級甚至于貴族文化的心態去組織節目,總想象現在的觀眾都要尋求視聽 感官的刺激,對于時代所要弘揚的東西,在內心深處有一種不屑一顧的姿態,缺乏溫馨、熱情,缺乏對真善美的引導。這種姿態是客觀存在且愈演愈烈。北京電視臺 的春晚沒有在創作思維上搞二元對立、非此即彼。整臺晚會既有受老百姓歡迎的小品節目,也有像裴艷玲這樣高精尖的經典節目,比較鮮明地體現了兩方面的要素, 一方面是春節晚會的要素,比如生肖、團圓、拜年、回家、春聯、鞭炮、紅燈籠等;另一方面是北京特色和北京元素。有專家認為,電視晚會的根本質量要靠一個個 節目來體現,而衡量一個省級以上電視臺春節晚會的質量高低,一個重要的指標之一,就是在包含相聲、小品、歌舞、戲曲等的節目里,哪一類節目有突破性。 2014北京電視臺春晚的相聲《滿腹經綸》就是有突破性的作品。這種突破性表現在:第一,民族文化內涵;第二,對經典的敬畏;第三,用反諷的形式表現經 典。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觀眾審美水平的提高,春晚也面臨著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的課題。與會者認為,2014北京電視臺春晚的節目創作和設計比較貼近百 姓的生活和大眾的觀賞水準、口味,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主要體現在:注重選擇發生在老百姓身邊的人和事進行創作和設計,比如說網購、擺地攤、汽車刮蹭、盜 版光盤等,內容觸角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關注了更廣泛的社會群體,包括百歲老人、進城務工人員、盲人等,用廣泛的視角達到一種共同參與、共同分享的 目的,親切中洋溢著真情。在節目選擇上,注重傳統和時尚的搭配、流行與經典的結合、北京特色與國際元素的相融,顯示出北京的開放和包容的姿態。此外,也融 入了一些新事物、新風尚或者新形式的節目,比如影視傳奇的節目在顯示春晚的國際元素、營造懷舊氛圍的過程中,也體現了主創們對一種文化觀念的選擇和堅持。
在肯定創新意義的同時,與會者也對今后春晚的創作提出了建議,比如有限使用背景墻的影像。很多時候,過多使用影像會破壞演員是舞臺主體的氛圍, 同時也干擾觀眾的觀賞效果,觀眾看不到演員表演,感受到的全是背景墻上不斷閃爍的光和變換的畫面;春節聯歡晚會應在“春節”的內涵上多下功夫。春節意味著 傳統,意味著春秋文化,應該多加入一些春節傳統文化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