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時期話劇史上,很少有直接表現當代民營企業發展歷史的作品出現,但民營企業又是中國改革開放歷史進程中不可或缺的推動力之一,這不能不說是 中國話劇舞臺的一個缺憾。天津人民藝術劇院近期創作、演出的《小樓春秋》(編劇王磊、付小博,導演王磊)正是這樣一部填補空白之作。
《小樓春秋》選擇1979、1992、2012三個關鍵性的歷史節點,將觀照的視點聚焦于天津五大道上的一座小洋樓里,通過陳、鄭、陸三戶人家 三代人的恩怨情仇來演繹民營企業30多年來的命運浮沉,以此來表現改革開放的偉大時代。作為一部反映民營企業成長的作品,《小樓春秋》不可避免地要揭示民 營企業發展過程中所受到的種種制約,但編劇的思考并沒有止于民營——國營的體制之爭,而是用一雙超然的慧眼打量著民營企業自身的理念之痛:在作品中,無論 是第一代民營企業家陳仕軒,還是第二代民營企業家陳為民,他們在創業過程中的契約精神、人格魅力乃至企業管理的制度創新的匱乏,都在無形中制約著民營企業 自身的發展壯大。正是編導的這種用藝術家的眼光打量世界、用自己的良知思考問題的精神,使《小樓春秋》打破了民營——國營的觀念壁壘,成為一部在高歌猛進 中又不忘反思的力作。
一般來講,表現改革開放題材的話劇很容易陷入“為了表現時代而表現時代”的窠臼,使作品無形中充當了時代政治的傳聲筒。《小樓春秋》編導的高明 之處在于,他們并沒有為了表現時代浪潮而將自己筆下的人物變成一枚任人擺布的棋子,而是著力于表現小人物在參與時代發展過程中人性的光影。在這種情況下, 人性的深度介入使時代不再是抽象的政治口號的演繹,而成為人性發展的具體背景,這使《小樓春秋》中的“時代”變得血肉豐滿。
《小樓春秋》所表現的雖然是改革開放30多年的歷史,但作品中的民營企業家陳仕軒與作為基層官員代表的鄭長江的恩怨卻遠遠超出了這段時間。無論 是在20世紀50年代的工商業改造,還是在后來的歷次政治浪潮中,他們都有著種種情感交集,這就為他們兩家后來的矛盾沖突埋下了伏筆,也在某種程度上拓展 了編導表現歷史和人性的時間與空間。表面上看,陳氏父子、鄭氏父子的性格、經歷似乎都有著很大的不同,但這絲毫沒有影響他們父子在體制的慣性下走著近乎相 似的人生軌跡:每一方的興盛似乎總要以對方的陷落為代價,由此構成了這兩對父子代際命運的同構關系。如果故事照此發展下去的話,那么鄭家與陳家的恩怨將無 限循環,永無了結。編導的高明之處在于,他讓鄭長江自己找出了一劑脫困的“藥方”:“懺悔”。在臨終之前,鄭長江歷數自己做過的種種錯事,愧悔之情無以言 表。難能可貴的是,他并沒有將自己過去的“錯誤”歸因于時代政治,而是致力于反省自己的自私與懦弱,他的這種態度使陳氏父子深受感動,陳鄭兩家的宿怨就此 戛然而止,第二代第三代的人生軌跡也因此得以改觀。在我看來,鄭長江的“懺悔”可以說是《小樓春秋》的神來之筆,它不僅了卻了兩家的既往恩怨,也開啟了兩 家通力合作的光明未來。原因在于,在我們的思維定勢中,那些在時代浪潮中為非作惡的人們,總是強調客觀原因的不可抗拒,而自己作為小人物無力回天。在這些 人心目中,人似乎只是一個沒有良知和是非感的被動生物,只能被時代浪潮裹挾而下,沒有任何主動性的選擇可言。這顯然是一個觀念的誤區。在我們看來,時代只 不過是激活人性之惡、人性之私的一種介質而已,真正影響時代歷史進程的,還是隱藏在每個人內心深處的種種惡念,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才是避免歷史重演的一劑 良方。自省與反思,這也是我們現實生活中最為匱乏的一種品質。盡管一些人講起民族文化傳統的時候,總是將 “吾日三省吾身”掛在嘴邊,但捫心自問,有幾個人真正能把反省精神當作自己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種品質?在這個意義上講,鄭長江的臨終自省超越了一般人對歷 史錯誤的“反省”。在話劇中,正是這種精神消彌了鄭向東、陳佳明、鄭琳琳與父輩的隔閡;在劇場內,也是它召喚起觀眾自身的某種情感體驗,撥動著他們的心 弦。在這種情境下,劇場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共鳴箱,凈化著人的心靈,導引觀眾的思緒進入沉思的海洋。
在表現手法上,《小樓春秋》的編導有效地利用了旋轉舞臺,極大地拓展了表演的空間;同時,又通過燈光明暗的變化,表現人物內在的心理沖突;加之 張金元、呂毅、臧倩對主要人物的精彩演繹,極大地提高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在觀看《小樓春秋》的過程中,每每讓我想起唐弢在評論《原野》時說過的一段話: “這個劇本里有‘戲’,群眾看起來過癮,這個劇本里有生活,顧盼左右,仿佛就在身邊,讓人看起來充滿恐懼和歡喜。”是的,在《小樓春秋》的演出現場,環顧 左右,中老年觀眾往往深深地沉浸在特定的時代語境中,因為劇作喚起了他們已經塵封的歷史記憶;更有一大批觀眾為主人公的由衷懺悔而深深感動,不由自主地潸 然淚下。從這個意義上講,《小樓春秋》實現了時代精神、人性深度、劇場效果的有機統一,是一出難得一見的好戲。
當然,作為一部剛剛創作完成的作品,《小樓春秋》難免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瑕疵。就劇本而言,有些場景的出現稍顯突兀(如陳為民的競標、陳佳明的 出現),缺少必要的鋪墊;而在表演過程中,作為一部津味話劇,方言的運用似乎稍欠自然。但我們期待,經過主創人員的不斷打磨,《小樓春秋》能夠成為一部能 夠經得起時間考驗的藝術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