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不同品味的戲劇愛好者,觀賞劇目向來有不同的選擇。有人認為話劇并不是小眾的,應該更具普遍性并努力想要擴大受眾面,青年導演何念就是其中一位。
何念曾經攜手寧財神打造過“愛情三部曲”,有《武林外傳》、《21克拉》與《羅密歐與祝英臺》,這些劇的共同特征都是注重搞笑效果。之后,何念又推出了都市劇《撒嬌女王》。要做什么樣的戲劇當然不能一味限制創作者的思考,畢竟每個人對戲劇的初衷不同。不過,在筆者這幾年的印象中,總覺得這些商業劇一直在反反復復地上演,幾乎隔三差五就能看到這些劇又要登臺的信息。一般來說,一部劇正常的演出周期是20天左右,如果得到好評,之后還會有第二三輪的復演,但像《撒嬌女王》這樣價值不大,重復演出幾率如此之高的還實屬少見。話劇不是不能多演,好的經典劇目更是經久不衰。比如去年首演,今年又要復演的上話重新改編的契訶夫名作《萬尼亞舅舅》,就讓人感受到高雅的戲劇韻味,是難得的佳作。可是再看《撒嬌女王》,首先據悉這部劇的創作周期就很短僅僅幾周,而且這完全是一個沒什么營養的劇情,甚至連“故事”都說不上,雖說是講述北京、上海、臺北、香港四地的女性情感,其實也就是些零星的片段拼湊而已,這樣的劇重演兩三次還可以理解,但在這幾年里卻看到動輒幾百場的頻率,實在讓人有點反感,乏味之余還充斥著濃濃的商業氣息。
對于自己的作品成為“隔夜剩飯”的說法,何念表示:“說每個人都會說,但自己的行動力還是很實在,至少打造出了讓人看得見摸的著的東西。”這話不假,行動力對創作者確實重要,不然再多的想法都是空談,只不過對于這樣一樣曾經好歹也打造出過根據法國電影《八美圖》改編的《八美千嬌》的青年導演,或許我們還是寄托了一些其他期待,希望這些沒完沒了的演出不要再淪為商業的附屬品。 ○文/崔 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