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第十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 >> 正文
近年來,在黨的民族政策的滋養下,在中國作協的領導下,少數民族文學取得了很大的進步,55個少數民族都有了自己的作家、自己的文學。少數民族作家、作品的數量、質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一些少數民族作家、作品躋身中國一流文學行列。但和中國文學面臨的問題一樣,文學理論和批評的滯后,成為文學發展的一個瓶頸。少數民族文學理論和批評的薄弱,尤其嚴重。
一是從事少數民族文學研究的機構少、人員少。新中國成立以來,少數民族文學研究隊伍有所增加,一些自治區、縣成立了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機構、民間文藝研究會,全國文科高校,特別是民族院校,都有一些研究人才。但與蓬勃發展的少數民族文學相比較,這些機構和人員還是顯得很單薄。特別是缺少經費投入,缺少課題研究,使一些研究機構名存實亡;缺少大家引領,缺少專業人才,使研究隊伍青黃不接。拿寧夏來說,只有寧夏大學設有一個回族文化研究所,專門研究回族文學的也就兩三個人。
二是少數民族文學批評理論體系不完善。文學具有共通性,但又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如果完全按照西方的文學理論來批評中國文學,很顯然是不合適的。同樣,完全把漢文學的理論作為少數民族文學的批評依據,也是不合適的。但少數民族文學研究理論體系,經過幾十年的建構,還不成型、不完善,這就造成關于少數民族文學的評價、評述較多而理論觀照不足,理論專著更是少見。拿回族文學研究專著來說,也就有楊繼國先生的《回族文學與回族文化》和王鋒的《當代回族文學現象研究》等屈指可數的幾部。
三是少數民族文學批評理論創新滯后。改革開放以來,古老的中國發生了并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革。在這一偉大進程中,每個民族都面臨文化傳統與現代觀念的碰撞和沖突,文學藝術首當其沖。中國的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都存在著繼承和創新的問題,都存在著解決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問題,少數民族文學自然也不例外。比起沿海開放城市和全國其他一些先進地區來,我國少數民族聚居的邊遠地區比較閉塞,信息不暢,文學理論創新更加滯后。
文學理論滯后的問題,造成了少數民族文學整體面貌陳舊和落后,也使少數民族文學發展缺少動力和方向。
還是以回族文學為例。寧夏是回族自治區,回族文學占寧夏文學的半壁江山。近年來,在中國作協的幫助支持下,在寧夏黨委和政府的熱情關懷下,回族作家創作成就突出。馬知遙、查舜、石舒清、李進祥、馬金蓮等回族作家的作品獲得普遍的關注,分別榮獲魯迅文學獎、駿馬獎、莊重文文學獎、小說選刊獎、人民文學獎等,部分作品被翻譯成英、法、俄、日、希臘等文字推向世界。
回族作家對文學創作普遍懷有神圣感和敬畏之心,作品充滿了對故鄉、本土、本民族歷史及未來發展的關注,既浸染著濃郁的民族文化的根性,又與中國傳統文化一脈相承,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但寧夏回族作家作品也同時呈現出敘述老套、手法陳舊、視野狹窄、格局不大的態勢,勢必影響出大作家、大作品。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理論滯后是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要想發展少數民族文學,使少數民族文學與漢文學、世界文學看齊,少數民族文學理論的建構和創新,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
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是我們黨領導文學藝術事業的有效方式,也是引領文學藝術事業發展的必要措施。對如何發展少數民族文學理論,我們建議:
一、成立或重新啟動專門的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機構。對現有的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機構進行摸底調查,對尚能開展相關課題研究的給予一定的資金扶持。同時在幾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作協或民族大學,成立專門的機構。指定一些專門的研究課題,探索新的研究方法,盡快產生一批理論研究成果。
二、培養專門的少數民族文學研究人才。少數民族文學理論研究的人才的確太少了。要采取發現挖掘和專門培訓相結合的辦法,盡快培養一支理論研究人才隊伍。建議中國作協適時組織少數民族文學研究筆會,建議在魯迅文學院舉辦少數民族文學理論研究班,并在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評選中,恢復評論獎項。
三、有針對性地開展少數民族文學之間的交流。近年來,中國作協、《民族文學》雜志社在這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我們希望各少數民族之間的文學交流渠道更多一些、渠道更暢通一些,互相交流、互相促進、共同發展。
四、以寧夏為中心,加強對回族文學和回族作家的扶持和培養力度。近年來,回族文學在國內穆斯林文化中的比重越來越重,同時寧夏與阿拉伯國家的交流越來越多,因此加強對回族文學的扶持顯得尤為迫切。寧夏作協、《朔方》編輯部通過舉辦回族作家筆會、刊發回族作家專號等形式,大力扶持回族文學,在回族作家中反響很好。我們想在今后通過舉辦類似的筆會、培訓班、研討會等,來加強國內回族作家的交流和溝通;通過創辦《回族作家》,出版中國回族作家作品精選集等形式,在中阿論壇中爭取文學的議題,加強與國外的文學交流。通過以上工作,力爭將寧夏建成國內的回族文學研究和培訓中心以及回族作家創作和交流平臺。